如今看印度劇,你多少會帶著些年少時看《流浪者》、《大篷車》的記憶,看那些電影時還年少,只為情節吸引,也被那些載歌載舞為愛流浪的男女主人公深深感動。或許,我們對那時的印度電影是有某種情結的。這一點和泰劇不同,也會因此而更期待。
但是多年以后,你想在熒屏上重溫印度電影留下的鮮明印跡:懸念、感情糾葛、打斗。這些東西在印度電視劇中只剩下怨念。劇中沒有了那些節奏鮮明的婆羅多音樂,也感受不到激情和溫暖,所有的視聽語言都告訴我們,那些節奏明快、傳統的歌舞表演的印象統統不復存在了。取而代之的出乎意料的故事情節,節奏拖沓不說,還合著一驚一乍的配樂和剪輯,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服裝、布景,仍然很民族風情。
印度劇多是反映豪門的親情與愛情、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以情節劇形式反映出當代印度家庭的現狀,展示印度的現代家庭生活和婚姻愛情觀。《陰謀與婚禮》、《新娘》就是其中的代表,尤以《新娘》突出。而這兩部中都將陰謀作為最大的賣點,劇情很誘人,刻意制造的懸念環環相扣,哪怕這些懸念淺顯得一看便知,但總能使得觀眾接著看下去,因為你一定會帶著“看壞人被懲處”的心態追看。前不久播出的《新娘》收視一直居高,劇中的女主角維迪亞的扮演者迪研卡·翠博西曾獲印度選美冠軍,這是她第一次出演電視劇,不過說傷心就掉眼淚的本事為全劇增色不少,而男主角賽格·塔克則由印度電視的“視帝”色拉德·馬侯塔扮演,他曾獲“2001年度最佳面孔”,兩人因為幾百集的合作,獲得印度電視頒獎禮的最佳熒幕情侶獎。盡管這是一部看起來沒有暴力和床戲的格調健康的劇,但是弱智和狗血的推動情節的手段確實能讓你大跌眼鏡。印度劇除了和泰劇的平鋪直敘的講述方式驚人一致外,引進的印度劇多以當地播出的肥皂劇為主,保留了他們特有、固有的東西—歌舞和服飾。
《黑膚色的姑娘》、《新娘》系列(《無悔的愛》)這兩部都是印度的肥皂劇,《新娘》從2006年8月開始在Zee TV電視頻道播出,一直到2009年5月,該連續劇完成了500集拍攝。一開始看到《新娘》和《黑膚色的姑娘》深有“要是能心平氣和地看完,絕對是對個人耐受力的一大提升”的感覺。不過,你要早跟我說這是一部肥皂劇,看劇的時候我起碼能安心多了。
首先劇情荒誕不經。劇情的不合理以及人物形象的靜止和前后脫節都讓人哭笑不得。劇情其實都非常簡單,但是好人永遠一副天生正義只要有愛什么都能戰勝的面孔,壞人則使出無數淺顯平庸的手段來陷害好人,并且一路都占著上風,好人幾近家破人亡,直到最后一集,才能讓壞人得到應有的下場。這種劇最大的特點在于,好人壞人之間一般都是近距離作戰,所以,聽墻根是慣用伎倆,碩大一個家族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壞女人攪得雞犬不寧。
此類電視劇的荒誕氣息還表現在配樂的變幻莫測絕對讓人頭昏腦漲。作為一部言情兼家庭倫理定位的電視劇,配樂的鬧騰程度堪比動作大片,每隔一兩分鐘就會聽到一陣叮咣五四的重低音。配樂作為強調和暗示高潮劇情的工具,被無休止地運用后只會削弱其強調作用,反而讓人無法融入劇情,只覺得心煩意亂。
再次,就是鏡頭的閃回,每當一件事發生,鏡頭便在每個人臉上來回定焦,閃得你頭昏眼花。
盡管《娘家情深》加入了很多現代生活的氣息,但還是逃脫不了情節狗血的厄運。唯一值得肯定的是一般印度劇演員演技、模樣樣樣具備。印度劇的失敗也有理可循,當個性解放早已深深植入大部分國人的心中,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看到《黑膚色的姑娘》這樣一部印度電視劇這時候站出來宣揚忍辱負重,打破牙齒和血吞這樣的東方價值觀自然顯得不合時宜。試問,哪個媳婦會像距離的薩羅尼“女神”那樣在被婆家命令必須與娘家斷絕關系后,就真的像待宰羔羊一樣默默忍受,毫不反抗?這簡直是給多年來婦女解放運動的一個大耳光,印度劇啊,其實你是荒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