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夢想,同一個翻拍
最近幾年有很多翻拍劇,大部分弄得比較狠,像《紅樓夢》,我以前就說過一個不想把《聊齋》拍成《金瓶梅》的《紅樓夢》絕對不是李少紅的《紅樓夢》。它里面也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包括《西游記》也是,后來張紀中還不忿說:以前《西游記》里面那個特技那么糟糕,大家還那么喜歡,我們現在拍出來的特技這么好為什么還被人啐?
雖然風險比較大,但是我覺得風險跟利益還是并存的。個別人對于這種翻拍的興趣點要大于對原創的興趣點,原創他心里可能沒有底,你說我要拍一個《非常表達》,他搞不清楚說的是什么,你說我要拍一個《亮劍2》,他可能就知道。我自己喜歡的電視劇不是特別多,像《暗算》、《潛伏》、《黎明之前》這些諜戰劇是我個人喜歡的。我覺得它們完全是原創的東西,尤其是《潛伏》、《黎明之前》這種劇本。但是大量翻拍、包括這種題材趨同的影視劇的出現,是不是證明我們的原創力量和創作能力,現在完全到了一個空前匱乏的地步?
——主持人江小魚(知名娛評人)
翻拍重在創新和品質
現在觀眾說到翻拍,意見比較大的還是那些名著,在這里面,整個地評價下來,我們拍攝的《三國》算好的。名著的翻拍要冒風險,因為之前的做得已經非常好,特別是故事、人物關系包括人物塑造,或者角色的選擇,都很有味道,而且都跟原著特別符合。如果是我們要翻拍的話,就只能是利用現階段的高科技,數碼方面的一些技術,把戰爭的場面、畫面感加強,這會給觀眾帶來新鮮的東西,這也是原來的拍攝作品無法做到的。
翻拍劇的成本相對來說要低一些,主要在劇本上,我們知道電視劇最核心的部分其實是劇本,現在整個我們國內電視劇生產企業最頭疼的是劇本,好的劇本決定了這部電視劇的收視率和社會影響。而古裝名著誰都認可,不會有風險,原著因為年代關系也不牽扯到一些版權的問題。
另一方面翻拍名著一定要有實力,電視臺也會對出品單位進行考量,一般敢去動這個題材的,要不就是導演特別有名氣,要不就是公司品質特別好。我們這個行業目前面臨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就是有一些小公司急著拿一個項目來做,要做起來就開始賣,盡快把錢周轉起來,變成掙錢的工具,那么就可能沒有對這個項目論證的時間。
——馬可(影視宣傳總監)
行業需要良性循環
翻拍已經流行了好多年,好萊塢也喜歡翻拍電影,香港TVB也不斷地翻拍,像金庸的武俠每部都有好幾個版本。翻拍作品未見得都不好,我舉個例子,比如去年華策拍的《新流星蝴蝶劍》在央八播出后的口碑還是不錯的,豆瓣網友的評分有七點幾,新《三國》和新版《水滸傳》的評價也還不錯。所以不是不能翻拍,而是何時拍,誰拍,怎么拍和拍成什么樣。
從另外一個尊重原創的角度上來講,制作方感覺好本子少,編劇也在叫苦不迭。那有沒有給他們一個真正原創的環境呢?這應該是整個行業來反思的。包括咱們的影視制作方、電視臺,也包括觀眾和媒體能不能對原創更為支持,有一些比較開放和接受的態度,這樣才能有更多原創而不是翻版作品出現。
從終端來講,電視臺那一小部分人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都應該站在一起,想辦法把那些劣質的翻拍劇拒之門外,讓它死得很慘,這樣才有可能讓我們行業從惡性循環走到良性循環。比如電視臺可以把收視率和口碑與片子的價格結合起來,而不是制片方賣完了就完事兒了。作為媒體,我們有責任積極引導,把好的劇推薦給觀眾,對于觀眾,我呼吁爛片一定不要看,就讓它寂寞死。
——田爽(《電視指—南》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