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了一個最具有自由、民主特色的國學論壇——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匯集了天下眾多學者,大家在一起辯論、探討學問、進行思想交流、集結學術成果,真正體現了百家爭鳴,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朵奇葩。
稷下學宮的創建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田齊的學術研討機構,始建于齊桓公,亡于齊王建,歷時一百五十年左右。稷下學宮幾乎容納了諸子百家的所有派別,匯集的天下賢士達千人左右,最盛時達到上萬人。著名的有:孟子、荀子、淳于髡、鄒衍、彭蒙、田駢、慎到、接予、季真、環淵、尹文、魯仲連等。其中荀子,曾三次擔任過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當然學宮里不全是學者,還有他們的學生,如《孟子》里記載孟子出行時有幾百名學生跟隨。當然學宮里也免不了有些是濫竽充數的,盡管如此,這等規模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實是驚人。
齊威王在位時,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稷下學宮人才濟濟。齊宣王時期,國勢強盛,采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使稷下學宮的規模和成就達到頂峰。凡到稷下學宮的學者,無論其學術流派、國別、政治傾向,都可以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思想見解,真正體現了自由的學術氛圍。如此規模、如此民主自由的學術論壇,二千多年,僅此一家,稷下學宮成為當時知識分子最向住的地方。
自由的思想交流
戰國時代,辯士盛行,在稷下學宮里,眾多學者可以自由地辯論、切磋。當時齊國國君禮賢下士,封了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允許他們“不任職而論國事”,采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近代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稷下學宮早已得到充分的體現。
在稷下學宮,儒、道、法、墨、陰陽、縱橫、兵家、名家、農家等各家學派聚集一堂,圍繞著宇宙生成思想、陰陽五行思想、王霸之辯、天人之辨、名實之辨、性善性惡之辨等話題,展開辯論,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p>
各國學者在稷下學宮聚會、論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最大的國際文化沙龍,為后世書院的自由講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稷下學宮的教育功能及學術成果
稷下先生為了使自己的學說能夠發揚光大,廣收學生,授業解惑,所以稷下學宮又具有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知識的性質。《戰國策》記載田駢有“徒百人”, 而田駢本人也是稷下先生彭蒙的弟子。稷下前輩學者淳于髡也有“諸弟子三千人”之稱。稷下學宮成為培育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師生濟濟一堂,使諸子百家各學派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由于稷下學宮集中了一大批知名學者,因此產生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如一些史書著錄的《田子》25篇、《慎子》12篇、《鄒子》49篇、環淵《上下篇》《捷子》2篇、《鄒子終始》56篇、《尹文子》l篇、《宋子》18篇、《孟子》7篇、《孫卿子》33篇、《魯仲連子》14篇等?!豆茏印芬粫T友蘭認為“就是稷下學術中心的一部論文總集”。
稷下學宮這樣一個持續百年以上的大型論壇,無論古代還是近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是罕見的。它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絢麗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