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繪畫史上,清朝是既有傳承又有創(chuàng)新的時代,為中國繪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過可喜的貢獻。從順治到乾隆,隨著社會政治的逐步穩(wěn)定、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皇帝的愛好與關(guān)注,畫業(yè)出現(xiàn)了一朝的鼎盛時期。但至嘉慶以后的內(nèi)亂、外患,導致政治、經(jīng)濟出現(xiàn)衰退,社會不穩(wěn),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代表皇帝,也無暇注目繪畫之事,繪畫事業(yè)亦隨之呈現(xiàn)衰敗之勢。所以,嘉慶、道光、咸豐三朝,雖然畫家的數(shù)目殊多,但在繪畫藝術(shù)上有特殊造詣、對繪畫事業(yè)能貢獻于一時的畫學者,卻是殊少。而錢杜即是此“殊少”中的一位,堪稱為清代畫界的后起之秀。
錢杜,清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名錢榆,后更名錢杜,字叔枚、叔美,號松壺,又號壺公,一號居士。因其是錢家的第七子,故又俗稱為錢七。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卒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享年八十有二,可謂是古代畫壇中的一位高齡畫家。嘉慶五年(1800年)三十七歲,鄉(xiāng)試考中舉人,步入仕途,只做過六品的主事官。生于殷實人家,一生不善理財,屢擲千金,不為家計,隨手輒盡。由于受良好的文化家風熏陶,少年時即工詩文。時人評其一生的詩作,曰:“海內(nèi)詩人眾矣,而超妙清曠,鮮有能及(錢)叔美者。”隨之又工書法,后深通畫法,擅山水、花卉、人物,尤以山水和墨梅為最精。其山水宗法明“吳門四家”中的文徵明和文徵明之子文嘉,花卉則師“清初六大家”之一、“常州畫派”創(chuàng)始人惲壽平。他的山水畫,能連山蔓嶺,層累不差,書卷之氣盎然,間有金碧云山,妍雅絕俗。畫壇當時有人評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庶幾近之,此真文氏(文徵明)而能變也。”評中可見其山水畫在畫界的影響。他的梅畫,則是幽冷雅逸,疏簡散香。清人蔣寶齡《墨林今話》評其墨梅之作:“香氣從十指尖出,可與冬心、兩峰并驅(qū)。”歷史上,墨梅最工者是金俊民,此后金農(nóng)(冬心)的梅畫,乃是古秀特絕、獨辟蹊徑的大家,而羅聘(兩峰)更是海內(nèi)獨絕的“羅家梅派”的締結(jié)者。能與他們“并驅(qū)”的比肩人物,足見錢杜的墨梅畫的功力之深。就其一生而言,尤喜旅游攬勝,步履幾遍天下,每遇風景名勝,即寫詩作畫。大自然的魅力,大大豐富了他的畫意畫境,開闊了胸懷,曠遠了眼界。他在政事上沒留下什么大的作為,可在藝術(shù)上卻成了嘉、道年間拔萃的名畫家,繪畫史上稱其是開創(chuàng)了“松壺畫派”。
大概受他的影響,官職不高的長兄錢樹(字梅),亦是位詩、書、畫的能手,其畫師法大癡(黃公望),愛仿黃鶴山樵(王蒙)的畫,從兄錢東(字袖海),書、畫俱得南田(惲壽平)之法,仿起南田之作,以致到讓人難辨真?zhèn)蔚牡夭剑黄湮逍皱X謝庵、其妹錢林,均工詩善畫;隨其暢游天下的兒子錢生及女兒錢佩、侄兒錢廷熙,都是書畫的行家里手,可以說整個錢氏家族,幾乎是“松壺畫派”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七十五歲收之為門徒的畫家蔣寶齡,以及蔣之子,也可稱之為“松壺畫派”的后繼者。
錢杜還有《松壺畫贊》《畫憶》《詩贊》《詩存》等著作傳世。
下面,我們就來賞讀這位“松壺派”創(chuàng)始人的畫作。
先賞錢杜的山水畫《仿云林山水圖》(圖1)。這是幀紙本墨筆畫,畫面縱49.5厘米,橫28.5厘米,呈現(xiàn)的是一派湖山平遠之景。遠山隱于云水之中,江水占去畫面的絕大部分,顯示出水域的遼闊無極。水域之中,洲渚諸現(xiàn),各臨水之處,奇石壘疊。近景則是幾乎相連的兩處渚洲,洲渚之上,低坡圓嶺,疏林雜于其間。石坪之上,筑有四柱支撐的茅亭,可茅亭之中,竟無一人,又何止亭內(nèi)無人呢。整個畫面上,是水上無漁、山上無樵、屋中無人,一切沉浸于古淡出奇的境界之中。此畫在畫法上,水墨多用枯筆干擦,布局上章法簡潔,蕭散疏淡,加之此無人境界,實在是令人深思,讓人遐想。
畫面的右上方,有畫家的七言四句題畫詩:
妙諦真如百級登,清于仙雀澹于僧。何因夢見倪高士,江上青山畫一層。
題畫詩為我們賞讀者指點了迷徑。詩中的“倪高士”,即“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因倪瓚號云林,故此畫原名為《云林山景圖》。“因夢見倪高士”,才有這幅“江上青山”的“妙諦”、“清澹”的畫境,其實是用“倪高士”的山水畫筆法繪出此圖,是“倪高士”簡中寓繁、似嫩實蒼、天真幽冷文人水墨山水畫意韻的大體現(xiàn)。作于平淡中見真奇,畫里的平淡之中,出奇無窮。在偌大的山水畫中不置一個點景人物,這正是“倪高士”畫作的一大特色。對于倪云林的山水筆法,誠如潘天壽《中國繪畫史》所說:“元人猶可學,獨(倪)云林不可學。”可錢杜學了,而且學得很地道,正說明錢杜對倪云林山水畫畫法的巧思力索。
題畫詩后的款識為:“甲子仲春為月舟茂才臨云林小景,簡澹自是云林本色,其另有一種秀逸之致,更得畫理之深也。”可見這幅畫,不僅臨出了倪云林山水畫的“簡澹”本色,又仿出倪氏的“秀逸”風采。署名:“叔美杜作”,下鈐“錢”、“杜”兩方印,左下角又鈐“老壺”兩字印。畫的左、右兩角分別有“四味書屋”、“曾在武林錢氏家”鑒藏印。錢杜人生中的“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年),“仲春”,乃農(nóng)歷二月。可知,此時錢杜四十二歲上,為“月舟”這個人所作之畫。“四味書屋”,是原國家地礦部部長、安徽壽縣人孫大光先生的書齋之號。“武林”,即浙江杭州市的古稱。由兩方鑒藏印可以推測出:錢杜是畫,先是由錢杜故鄉(xiāng)杭州的“錢氏家”收藏,后流入市場,建國后由孫大光先生購藏。1987年,孫大光先生將其收藏的書畫珍品,捐贈給了家鄉(xiāng)的安徽省博物館,錢杜的這幅《仿云林山水圖》,也在捐贈之中。
自然界的梅花,因其具有“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敢傲霜雪的獨特精神,又有“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崇高品德,故古今文壇將梅與松、竹,視為“三清”之物,把它與竹、菊、蘭贊之為“四君子”,古今畫家均將梅看作是畫中的主題物,表現(xiàn)和高歌它的精神、品德以育人,或是寓作自己的胸懷。錢杜亦是這樣,他的墨梅均臻超妙,古趣盎然,于嘉道年間名著于一時。下面我們就來讀他的墨梅珍品《梅花圖》冊。
《梅花圖》冊(圖2,含1-12幅),絹本,墨筆畫,共12頁,每頁1幅,共12幅,每幅畫面均等,都是縱10厘米,橫13厘米。從每幅所展現(xiàn)的形象來看,大可分為不同階段的梅樹之體:青少年時期和中老年時期兩階段,大致第1幅至第6幅為前一階段,第7幅至第12幅,屬后一階段。除第11、12兩幅是叢枝爭艷之外,其余各幅均是一枝或兩枝,去展現(xiàn)一花獨秀的風采。用墨不多,可各幅卻顯示出梅花的“清品”和“君子”特色。稍微用心總攬此圖冊,即會體悟妍雅絕俗、獨辟蹊徑的感受,認識到錢杜梅花圖的高超筆法。與冬心(金農(nóng))“古秀特絕”風格和兩峰(羅聘)“羅家梅派”的“古趣盎然”面貌,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故《墨林今話》將錢杜的梅畫,評之為“可與冬心、兩峰并驅(qū)”的說法,是完全可信的。《梅花圖》冊的每幅,均在畫面的不同位置,有著不同的題畫詩或題畫語,既是對讀者賞此梅花畫時的撥點迷徑,更反映出畫家在各時各刻的心緒與情趣。下面,我們按次序,對第1幅至第12幅的各題畫詩或題畫語以及落款等文字一一予以賞讀:
第1幅(圖2-1)畫面左上方,有七言四句題畫詩:
近日鄰園雪倍寒,盡無人處獨開殘。此是應(yīng)自傷寥寂,透過東墻與我看。
“鄰”家“園”內(nèi)的雪梅,竟然自覺地“透過東墻與我看”,妙趣橫生的詩句,大大感染著讀者,引起對這枝“與我看”梅畫的凝目、關(guān)注,足顯錢杜題畫詩的魅力。詩后鈐“美”朱文印。
第2幅(圖2-2)畫面正下方,是兩句題畫詩句:
雪花著樹白於玉,風吹明珠綴枯木。
畫家畫的是梅花,詩句說的則是綴在枯梅樹上的雪花,此“白於玉”的“明珠”,比喻的是雪花還是梅花呢?令人頓生揣摩、猜測之意。錢杜的畫與詩,均具有濃厚的吸引力。鈐有“泉”字朱文印。
第3幅(圖2-3)畫面的左上側(cè),有題畫語:
見趙天澤本,喜其古拙,特臨之。
可知此幅梅畫,是臨“趙天澤本”。“喜其古拙,特臨之”之語,足見錢杜的謙虛和善學他人筆技的特點。署名:“松壺”。下鈐“錢杜”白文印。
第4幅(圖2-4)畫面的右下方同樣是題畫詩兩句:
東風吹到隔墻月,分得鄰家一角春。
詩句告訴讀者,此梅花同第1幅一樣,依然是“鄰園”中的梅花,第1幅說梅花“透過東墻與我看”,這一幅則是“分得鄰家一角春”了。不用說,春的信使是“鄰園”的梅花了。從“與我看”至“分得春”,此中變化的韻味,也使人覺得傳奇式的進化。隨后款識曰:“學青藤本,頗得其疏逸之致,然用筆則全乎不類。”可知此幅梅畫,是“學青藤本”所得。“青藤”,乃明代后期文學家兼書畫大家徐渭。徐渭的畫以氣勢奔放、不拘繩墨、筆簡意濃、形象生動為特色,他開啟了明清水墨寫意法的新途徑,影響很大。錢杜此畫,是學了青藤“疏逸之致”的意韻,但在用筆上,則不雷同,說明在傳承上又有創(chuàng)新,形成自家特色。青藤的畫幾乎每幅均有題畫詩或題畫句,此《梅花圖》冊中的每幅題詩題句的做法,大抵也是青藤這一特色的傳承。署名:“叔美”。鈐“美”朱文印。
第5幅(圖2-5)在畫面的左側(cè)有兩句題畫詩:
殘雪消時風定后,一枝獨向曉晴開。
從詩句揣摩,此畫乃是繪“曉晴”時梅花姿態(tài)。款落:“擬巢林”。署名:“叔美”。鈐“美”朱文印。此幅所擬的“巢林”,乃“揚州八怪”中的著名畫家汪士慎。汪士慎,清徽州歙縣(今安徽黃山市轄縣)人,寓居揚州(今江蘇揚州)。他所作梅花,密蕊繁枝,清淡秀雅,冬心(金農(nóng))為之評論:“巢林畫(梅)繁枝,千花萬蕊,管領(lǐng)冷香,儼然灞橋風雪中。”時人還說他的作品是“雅韻欲流”。錢杜此幅中的“枝”、“花”、“蕊”的展示,大有巢林的“清淡秀雅”、“管領(lǐng)冷香”和“雅韻欲流”的意境和筆法。
第6幅(圖2-6)畫面的右上方,有畫家的七言四句題畫詩:
枝硬不因風力轉(zhuǎn),花繁獨冒雪霜開。空山別有凌云志,莫說官勝野梅。
署名:“錢杜”。鈐“松壺詩畫”白文印。細觀此幅畫,大有一種“千花萬蕊”之貌,可測出也運用了巢林的筆意。題畫詩中“不因風力轉(zhuǎn)”、“獨冒雪霜開”、“別有凌云志”等語,既是贊梅花的“君子”品德,又為“官勝野梅”的不平論調(diào)鳴不平,其實是為他的內(nèi)心世界而傾吐。他的人生中當過六品主事,目睹過“官”形象,內(nèi)涵之中,大有一種“野梅”勝“官”的感嘆。
第7幅(圖2-7)于畫面的右上側(cè),有題語:
西半樹有臥之勢。
此與畫面所展示的面目完全相吻合。古老的樹干,在風雨或人為地摧殘之下已呈臥勢,但梅花的“君子”之志仍然展現(xiàn),仍在開放。說明此“西”野梅的“獨冒雪霜”的凌云志向。署名:“叔美”。下鈐“松壺詩畫”白文印。可以說這幅畫完成了一幅“野梅勝官”的輿論任務(wù),也是對畫家布衣的“野梅”志向:即使被摧殘的“半樹有臥”,依然是鮮花怒放的高貴品德之頌贊。
第8幅(圖2-8)畫面的右上側(cè)有題畫語:
仿吳瑩之不難于密而難于亂。
無署名,只有“美”兩字朱文印。這也是幅仿作梅花圖,所仿的是畫家吳瑩。“不難于密而難于亂”,這是畫家繪梅的關(guān)鍵之言。第5幅是錢杜仿巢林之作,巢林之梅畫即是密蕊繁枝,千花萬蕊,可以說此語是其學過巢林梅作之后的真知灼見。錢杜的梅畫中不署名,是少見的,此在《梅花圖》冊里,也僅此一幅。
第9幅(圖2-9)畫面左下部,有畫家題語:
枯枝勁干,是畫正格。
署名:“松壺”。鈐“松壺詩畫”白文印。此幅梅畫,是“枯枝勁干”的寫照,認識、感悟到此“畫正格”,正是他對多年梅畫經(jīng)驗中做出的總結(jié)。
第10幅(圖2-10)的畫家題畫語在畫面左上方,語云:
梅之古者,身與鐵石同堅,花與冰雪競秀。若僅以支離偃蹇,此世俗之所謂古,姿態(tài)全失亦何所取。
此可謂錢杜梅畫幾十年的經(jīng)驗濃縮,揭示出梅畫的真諦:畫梅得體現(xiàn)出“身與鐵石同堅,花與冰雪競秀”的風格、精神,這才是古梅的精髓,否則,“僅以支離偃蹇”來畫古梅,是不可取的,這也是在指導后來的畫梅者。此幅的枯干、新枝、鮮活的梅花俊秀,體現(xiàn)的正是梅的這種風格與精神。署名:“叔美錢杜”。鈐“泉”字朱文印。
第11幅(圖2-11)畫面的右上側(cè),題畫詩句是:
縞衣非世外,香國是江南。
隨后是“仿冬心畫梅法”。署名:“松壺”。下鈐“錢杜”白文印。“縞衣”,純白色的素服,寓意為梅花。“香國是江南”詩句告知人們:此幅繪的是江南的梅花,是“仿冬心畫梅法”而成。冬心(金農(nóng))是墨梅大家,楊仁愷《中國書畫》說,冬心“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fā),往往以淡墨畫干,濃墨點枝,圈花點蕊,黑白分明。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形成質(zhì)樸、蒼老的風格。”細觀此幅“江南”梅花,從中可見到金農(nóng)筆法和風格:濃淡墨色交融,布局繁而不亂,疏簡而又不散,造境別具神態(tài),不失為冬心風采的再現(xiàn)。
第12幅(圖2-12)畫面的右上側(cè),也是畫家的兩句題畫詩句:
滿地月明憐昨夜,一天風雪在前山。
署名:“叔美杜”。下鈐“松壺詩畫”白文印。詩句中無一“梅”字,卻是意中寫梅,寓報春的梅花還將遭受更大的“風雪”中,展現(xiàn)出獨傲風雪的崇高氣節(jié),較前一幅更加展現(xiàn)出枝多花繁,繁而不亂,黑白分明,濃淡交融的神態(tài)。
縱觀《梅花圖》冊的每幅墨梅,細讀各畫面的題畫詩、題語、題句,對錢杜的詩、書、畫全能之才和畫的藝術(shù)造詣,大致都有了認識和了解。12幅梅畫中,竟仿、擬、臨,用了趙天澤、徐渭、汪士慎、吳瑩、金農(nóng)等多位墨梅名家的筆法或筆意,又融匯于自己的畫跡之中,獨成一家風度,足以說明這位“松壺派”創(chuàng)始人的博大胸襟和藝術(shù)上的超妙之才。賞讀了這12幅墨梅之作,令人想起唐代詩人齊己的《早梅》詩來:“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錢杜《梅花圖》冊,無不充分展示出“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清品“君子”氣節(jié)。同時,觀賞之中也令人產(chǎn)生“清香無以敵寒梅,可愛他鄉(xiāng)獨看來”的心緒與滋味。
觀賞錢杜上述的山水和墨梅之作,即可明白這位“松壺畫派”創(chuàng)始人藝術(shù)造詣之深、之精。(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