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錢直徑28.8毫米,厚0.2毫米,重7.5克,邊有很小的殘損。此錢筆道圓滑,字口深峻,穿口無渣,文字與鐵錢相近,應該是一枚折二鐵母。南宋時期沿長江一線的四川、荊湖地區、兩淮地區的宋金邊境地帶行使鐵錢,此錢文字風格與“乾道元寶”背正鐵錢相似,“乾道元寶”正錢也有銅錢傳世,所以此錢應該與背正銅錢出于同一個錢監。據歷史記載宋代四川鑄造鐵錢,沒有大量生產過銅錢。京西南路和荊湖北路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開始鑄造鐵錢,這兩個地區排除之后就剩下兩淮地區,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在兩淮地區大量設立鑄造鐵錢的錢監,這些鐵錢的最大特點就是背后有錢監的代號,由此推論背正錢也應該是錢監的代號。兩淮地區在乾道六年以前是否鑄造錢幣沒有太多記載,只是記載了淮南舊鑄銅錢,所以本人由此推測這枚鐵母就是出在淮南地區的錢監。乾道錢的鐵母傳世很少,戴葆庭先生先后集得三枚,上海博物館有一枚,廣西、四川、杭州先后發現三枚,前后加在一起才七枚,為什么“乾道元寶”鐵母發現這么少呢?個人認為有兩點:第一,“乾道元寶”鐵母確實太少了;第二,認識鐵母的行家太少。其實認識鐵母和母錢也不是太難,大家只要多多關注董大勇先生的文章,多加學習、實踐,時間長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