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初,外地一位藏友得知我在國慶節后要舉辦百枚精品古錢幣專題展,就問我準確展出哪些精品古錢幣。我告訴他:有廣東雙龍“壽”字壹兩、光緒三十年湖北雙龍壹兩等三十枚銀元,有象牙雕當十“乾隆通寶”雕母、雙鉤文重輪重穿“天國圣寶”樣錢等三十枚雕母、樣錢,還有遼錢“開丹圣寶”、“丹貼巡寶”等四十枚珍稀錢幣。這位藏友是國內知名的錢幣收藏家,他聽后認為,我這次百枚精品古錢幣展,銀元、雕母、樣錢和珍稀錢幣的檔次都比較高,但沒有金幣展出是一大遺憾。為此,他主動提出將他收藏的兩枚金幣中的一枚,借給我展出。我覺得借別人的金幣展出,是弄虛作假,是不誠實的行為,絕不能這樣做,于是我婉言謝絕了他的好意。在這種情況下,他又提出為支持我辦展,愿意以低價轉讓一枚金幣給我。這樣,經過一番協商,我便從他手里得到了一枚西漢“五銖”金幣(見圖)。所以,這枚金幣的獲得,包含了這位藏友的深情厚誼和良苦用心。
根據史料記載,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廢“半兩”錢始鑄“五銖”錢,令各郡國鑄行,統稱“郡國五銖”。后因“郡國五銖”日漸輕劣,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專設“上林苑三官”錢局,鑄造形制規整、重量一致的“三官五銖”錢,成為全國統一的標準貨幣。從而,促進了當時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保證了討伐北匈奴戰爭的勝利。為鼓勵遠征軍官兵的士氣,漢武帝特下令動用國庫黃金,鑄造了一批金質“五銖”錢,用來獎賞有功人員或因戰爭致殘的戰士。因此,在當時能夠獲得“五銖”金幣賞賜的人,則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后歷經漢昭帝,至西漢宣帝(公元前73年至49年),“五銖”錢在銅質、形制、錢文等方面更趨完善精美,史稱“宣帝五銖”。而我所得到的這枚西漢“五銖”金幣,就是漢宣帝時期鑄造的,距今已2050多年。
該西漢“五銖”金幣,直徑2.5厘米,重8.4克。面文“五銖”二字,分列穿右和穿左,其筆畫纖細頎長:“五”字交筆彎曲,上下兩橫偏長,與交筆相連處呈直角;“銖”字中的“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朱”字頭則作方折,兩側對稱。錢背無文,錢面、錢背外廓堅挺勻稱,錢面穿上有廓,為一橫,穿下和左、右無廓,錢背方穿四周均有廓。其包漿雖然老舊,但仍露出黃金色澤。
由于西漢“五銖”金幣為皇帝的賞賜錢,因此均被獲獎人員貼身珍藏或死后陪葬,極少用于流通,人們很難獲得,加之這枚金幣的獲得與藏友之間的深厚友誼有關,所以,我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和作為傳家寶珍藏。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