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花卉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組成部分,在西安博物院書畫藏品中占有相當數量,它是繪畫藝術的珍寶,現選其中五幅作以賞析:
洪范《竹石圖》立軸紙本水墨縱128厘米橫29厘米
《竹石圖》畫兩竿修竹,一竿由石伸向左上方,另一竿由石向左彎曲向下,各自獨立,形態不同。墨竹用筆遒勁有力,疏爽飛動;有微風吹拂,修竹徐徐搖曳,直竿挺立;彎曲的竹竿長葉被風略略吹向右邊,但是本能的彈力,在向左上方用力反彈。竹后有一山石,用中峰勾勒,再淡墨皴擦涂繪,把山石的紋路與凹凸陰陽面表現出來,瘦硬秀拔,神韻其邇。竹用濃墨,對比強烈,各具特征。竹中的濃墨也分重濃與輕濃,前面的竹葉施重濃,隱后的竹葉施輕濃,具有層次立體感。筆墨濃淡相互映襯,干濕并兼,妙趣橫生。自古以來,文人賢士就喜愛把竹子作為繪畫吟詩的題材,此竹畫也屬此題材。在畫面的右上角有作者的長題:“瀟灑襟懷不染塵,低昂意態獨傷神。而今世事嫌高格,竹也低頭囿讓人。庚辰(1760年)春日為應芥舟二兄正之。石農洪范”。下鈐“洪范之印”、“石農”兩方印章。其題畫詩對長竹的堅韌挺拔、瀟灑而不同于世俗的性格進行誦贊,獨有低頭的竹子使人傷感,但是當今世事不同,竹子也低頭讓人,要有忍性。此圖隨意揮筆,緩急、頓挫布滿畫面,用筆有力,極富彈性。竹子與風搏斗,表現出竹子堅貞不屈的精神,這是畫家不屈服于貪官污吏與邪惡勢力的表現。畫竹既描繪現實中的竹子形態,也表達了畫家的內心世界。畫家所畫物在似與不似之間,以妙取勝,要把竹子畫好,就不能僅從外形“惟肖”著眼,畫竹如能表現出其性格、精神與情操,才是一幅好畫。
洪范(生卒年不祥),字石農,安徽休寧人,清雍乾時期。官至袞沂曹道,初官同州為唐白居易宦游地,郡有白樓,故其書畫角署印“白樓過客”。博雅工詩,書法畫筆俱磊落超雋。山水學黃公望,蒼渾見骨。墨竹師蘇軾瀟灑欲飛,也善繪花鳥。
陳書《墨筆花卉圖》
紙本縱159厘米橫59厘米
《墨筆花卉圖》畫面由花卉、枝干與山石組成,全用水墨繪畫。在花石之間生出的枝干高大,茁壯有力,蒼勁挺拔,疏密得宜,穿插有致,在鮮花的陪襯下干與枝表現出一種不畏嚴寒、抱守高節的氣概。所畫的山石造型奇崛有致,古拙有棱,剛健有力,簡潔清雅。正如李清照所說:“言山之美者,俱有‘透、漏、瘦’三字。”在這幅畫里山石為襯景,用勾、染、皴、點表現出山石的特點,有層次脈絡,沒有固定的形,實質上“透、漏、瘦”就有一定的形,可用“簡、淡、拙、健”來概括。簡是簡潔,概括了畫的特征;淡是清淡雅逸;拙是自然無造作之弊,健是剛健,富有力量感,有骨氣。畫中花卉僅有兩三朵,畫出了它的形與神,還有枝干的質與勢,葉的韻與姿,花的艷與麗,柔而秀勁,雅而不俗,頗富生機。下面的坡地上布滿小草,使畫面增加了活力。構圖奇巧,形態別致,從中可以窺見畫家的情致。作者把有生命的、無生命的放在一處,渾然成一體,使得整個畫面清雅豐茂。圖的右上面有畫家題款:“壬寅(1772年)清明后一日寫于聽松閣。上元弟子陳書”。下鈐兩方印各有兩字“陳書”。左下角有姚元之跋:“南樓老人,筆墨傾心已久,然本不能得亦不多見。道兄乙未鄒君雅存寄以壽,余如獲至寶。因記”。在畫的詩堂上有錢泳、姚元之題跋,對此畫給予贊賞與獲得此畫的喜悅。陳書的繪畫與明陳淳筆法相似,專精水墨花卉,在水墨花卉繪畫中有一定影響。
陳書(1660-1736年),字南樓,號上元弟子,晚號南樓老人,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善花鳥、草蟲,筆力老健,風神簡古,其用筆類陳道復而遒逸過之,也擅長山水、人物,間繪觀音、關羽像,因貧以賣畫為生。著作有《復庵吟稿》。
張延濟《墨筆梅花圖》
水墨紙本縱102厘米橫30厘米
《墨筆梅花圖》中梅花為盆中栽培的盆景圖。花盆較高,以粗筆畫盆,粗細不等,一筆而就,而后用筆層層涂抹。盆中一枝老干梅樹盤旋而上,斜枝橫生,同樣是盤繞曲折,復作偃蹇之態。濃淡墨加焦點,蟠寒夭嬌,脫略縱姿。白描淡墨勾花,濃墨點蕊子,其中以圓圈表示蓓蕾初放,花開重瓣。其枝干曲屈,新枝短梢于樸拙中追求一種秀雅的風韻。以書入畫,凝重渾厚,墨色清淡秀潤,花朵緊密如珠似玉,給人一種純雅脫俗、暗香襲人的感覺。畫之左側作兩段長題。上云:“夏景奇峰變態多,堯天絲縵譜謳歌。而今要識調羹手,雅趁祥氛薄似羅。一輪絢彩鵲無嘩,萬本交柯處士家。欲笑三竿人未起,南枝辜負看新花。丁未(1787年)重九晴,□世事戲仿吳仲圭(吳鎮)筆意,以不免為藍坡賢世□大雅一曬,□□竹田里老叟粲□張延濟并識”。下有方印章“張粲”。下云:“畫梅愈愈精神,一段風流墨外新。依約江南山谷里,輕煙微雨得天真。墨花要作孤山種,八百年前處士梅。雪霽月明庭院靜,引他千載鶴歸來”。下鈐印章、款識均是對梅花的頌贊。當時文人雅士常用梅花的性格比喻清高、廉潔。梅的特性象征不老不衰,還以梅花為五瓣,藉其表示五福,即福、祿、壽、喜、財。《墨筆梅花圖》有明顯的藝術性,章法結構較為奇致,盆栽的梅花僅為一多半,另一半被遮擋,顯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恰到好處。法度謹嚴,惜墨如金,筆法頓挫凝重,出筆輕,收筆緩。主干曲折如佝僂的老翁,飽受風霜,而質堅強;斜枝輕盈,活潑爛漫,堅細遒勁。枝干淡墨皴擦,渾厚蒼老。花朵小而繁,花頭圓而飽滿,神情韻絕,天真稚氣。一般人們把梅花迎寒冷而開視為意志堅強,把梅花看作是真善美的象征,受人們喜愛,寓意深刻。
張延濟(1768-1848年),原名汝林,字順安,號淑未,晚號眉壽老人,浙江嘉興人,又號海岳庵門下弟子。文物收藏家,善書法,精行楷,常畫梅花,頗多古趣。著作有《清儀閣題跋》《清儀閣印譜及詩鈔》《眉壽堂集》《桂馨堂集》等。
姚元之《富貴吉祥圖》
紙本縱104厘米橫51厘米
《富貴吉祥圖》布局簡略,僅以花瓶插的牡丹與方形盆栽水仙、靈芝構成,寓意富貴與吉祥。水墨為主,設色淺淡,以粗筆寫意法為之。花瓶為橄欖形,花盆為低矮長方形,均是傳統的哥窯瓷器。一高一矮,一方一圓,形成鮮明的對比。其運筆拙重,不尚規矩。瓶與盆用濃筆勾繪,筆墨由濃而淡,腕力強中有勁,富于變化,再用淺淡筆畫出哥窯瓷冰裂紋,瓶施淡紅彩,盆施淡綠彩。瓶口所插的牡丹,勾花點葉,花朵仰面盛開,花瓣層層,花枝與葉結構嚴謹而舒展。用淡墨勾花瓣,正面葉為濃墨,反面葉為淡墨,墨中加綠,淡黑葉子綠色濃,又以濃墨勾葉脈,墨色變化,生意盎然。牡丹在我國被稱為花中之王,牡丹插入瓶內的擺飾,寓意“富貴平安”;牡丹與水仙,意為“神仙富貴”;靈芝與水仙寓意“芝仙長壽”。水仙、靈芝勾勒設色,變化多,靈芝在水仙旁以陪襯,顯出靈氣,均為吉祥之物。在圖的左上角有作者的款題與鈐蓋的兩方印。畫史上對姚元之的評價很高,可與惲壽平、華新羅爭勝,善白描,所作果品花卉別有風致。《富貴吉祥圖》所繪之物為室內陳設品,簡單而寓意深刻,與繪室外的花卉不同,構思需有匠心,盆與瓶的顯明對比新穎別致,脫去俗套。折枝牡丹施以淺淡得宜的色彩,不求艷麗,而在筆墨上下功夫,同樣顯出了它的富貴榮華。水仙、靈芝形態真實,放逸瀟灑,又天真爛漫,雅氣可掬,自然界充滿活力的生機便躍然紙上,反映出作者高超的繪畫水平。
姚元之(1773-1852年),字伯昂,號薦青,又號竹葉亭生,晚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官左都御史,精隸書,善行草,繪畫白描人物,尤精花卉,風格尤新。畫羅漢像受到當時名人的好評,間作果品,亦別有風致,可與惲壽平、華爭勝。作品有《喬松圖》《花果圖》《蔬香圖卷》。著作有《竹葉亭紀詩稿》。
張祥河《墨筆梅花圖》
縱91厘米橫45.5厘米
《墨筆梅花圖》梅花斜枝向上,奇古樸茂,新生枝條茂盛,縱橫交錯,枝頭花朵繁密,或含苞待放,或怒放盛開;姿態各異,花朵爛漫,清剛挺秀,暗放清香。右上邊是作者墨筆款題,行草有致,與梅花和諧相對。表現出畫家孤傲不群、清高自得的氣節。圖中斜上的粗干為主枝,瀟灑勁健,干筆濕墨融合,運筆迅疾,墨略呈淡;桿上的細枝樹梢柔秀,用筆鋒芒不露,墨色較濃。老枝粗干與細梢嫩枝有明顯對比,粗枝飽經風霜,多老鱗古節,而新枝勁挺而從容,嫩梢長短不一,層疊有序,其上的花朵,如晶粒寶珠。若是晴空萬里,梅花四枝展開,似一淡妝淑女,翩翩起舞。此畫是作者的代表作品。
張祥河(1785-1862年),原名公,字元卿,號詩,一號鶴在,又號法華山人,婁縣(今上海松江)人,張照重孫,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官工部尚書,謚溫和。寫意花草宗徐渭、陳道復,山水私淑文徵明,晚年又涉石濤一派。畫梅亦工,著作有《四銅鼓齋論畫集刻》《小重山房集》《詩詩錄》。
以上介紹的是清代較為著名的善于花卉繪畫的文人畫家,他們的繪畫均有功力,其特征所用筆墨不多,但卻突出了“秀”與“雅”。當時的文人畫很盛行,其主要特征是文人畫注重意趣性靈,并且論述繪畫的文章也很多,如謝肇說:“今人畫以意趣為宗”,高濂謂:“余所論畫以天趣、人趣、物趣取之……求神似于形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文人畫風格是當時畫家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清代花鳥畫與梅竹畫較為興盛,它是在繼承明代繪畫的基礎上發展的,按其發展演變與特征可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清初至嘉慶時期;二是道光至同治時期;三是清末光緒、宣統時期。清代花鳥畫風格多樣,五彩繽紛,清初以惲壽平為代表的“沒骨花卉”盛行,形成“常州畫派”,使花卉畫得到很大發展。乾嘉時期崛起“揚州畫派”擅長寫意花卉,畫梅竹尤其出色,例如鄭燮、李鮮、羅聘、李方膺等均善松、竹、梅等,有清雅之致風格的,也有行筆粗獷奔放的。花鳥畫著名的還有華,在惲壽平“沒骨花卉”的基礎上取各家之長,繪畫設色清麗,行筆自然,格調以清勁為主,明朗清新,秀逸洗練,極富真率的情趣。清中期以后,“海派”畫家中有不少擅長花鳥畫,張熊(子祥)就是其中一位,繪畫形神兼備,雅俗共賞,深受人們的歡迎。“海上畫派”到清末,出現了很多名畫家,有任熊、任熏、任頤、任預四家,虛谷、蒲華、吳昌碩、趙之謙等,有工筆也有寫意,面目不同,各有特色。居巢、居廉是“嶺南畫派”的代表,繪畫別具特征,居巢長于寫意,淡逸清麗,用筆帶有惲壽平的遺風,居廉則工筆寫意兼能,用“撞水”“撞粉”手法表現花鳥、花葉、瓜果的陰陽濃淡變化,達到精妙之效果。綜上所述,從遺留下來的作品也能見到清代花鳥、竹、梅繪畫的成就。
清代出版了一些關于畫論的書籍,從中可使我們準確地理解古代的繪畫藝術。例如《過云廬畫論》《頤園論畫》《墨林今話》《畫史匯傳》等,精辟深刻地論述了古代繪畫畫法,并進行了解釋與評論。如在論述畫梅與畫竹時,指出應把畫梅竹提高到氣質風度與品德修養上,方能畫好梅竹,表現梅竹的神韻。這些還可以幫助我們對畫家的作品全面深刻地理解,并看到當時繪畫的風格與特征。
當前,書畫市場作偽盛行,約在北宋時作偽畫就出現了,明清至民國時期作偽曾盛行一時。同時也有地區性的作偽,例如“蘇州片”、“長沙貨”、“河南造”等就屬這一類。作偽手段很多,水平較高者能迷惑人,所以絕不能掉以輕心。上述介紹的五幅畫反映了清代花卉繪畫的風格、特征,掌握其繪畫手法與時代特征,對清代花卉繪畫有一些認識,有助于增長鑒別真偽知識。(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