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中屢次提到“通靈寶玉”,說它本是女媧煉就的一塊頑石,因無力補天而隨神瑛侍者入世,幻化成賈寶玉落胎時口銜的美玉。這塊寶玉的失與得也伴隨著賈府的榮辱、興衰。這些故事聽起來荒誕離奇,但并不是曹雪芹空穴來風的。在古人心目中,玉是“山川之精”,可通靈天地,除邪晦、知禍福。因此,自古中國人就有很濃厚的崇玉傳統,古人給玉賦予了很多精神內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代表了中國人的氣節。玉文化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國玉器的出現至今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了,玉魚是玉器中比較常見的形象之一,它們幾乎存在于整個玉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玉魚之所以能夠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不息,是有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的。
玉魚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就已有出土,但數量較少。商周時期玉魚出土的較多,商代婦好墓中出土玉魚七十余件。西周時期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制作的又一個高峰。從出土的情況看,玉魚廣泛存在于西周墓中,出土數量大,形制各異,其中不乏精品。本篇著重介紹西周玉魚的形制特點。
這一時期的玉魚多是片狀雕,形象生動,或直或曲,或細或寬,張口圓目,其身體背脊和腹下用短陰線琢出兩組魚鰭,兩面紋飾相同,尾分叉,在脊背或口部有鉆孔,以便佩戴或懸掛。西周玉魚在琢工上,有的精細,有的簡練,有的寫實,有的抽象夸張。精工細作的器物作為王公貴族的佩飾,而比較粗獷的器物可能適用于斂葬。
這幾件玉器可以說明一些西周玉魚的特征:
玉魚佩(圖1)通長7.3厘米,寬0.7厘米,厚0.3厘米。白玉,略泛黃,半透明,通體磨光。細長條扁體,尾分叉,嘴端較大,口微張,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玉魚佩(圖2)通長5.1厘米,寬1.4厘米,厚0.15厘米。青玉,半透明,通體磨光。長條扁體,頭小尾大,尾分叉,嘴端較大,口微張,兩面削薄,呈刀刃狀,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玉魚佩(圖3)通長3.8厘米,寬1.2厘米,厚0.15厘米。青玉,略泛黃,半透明,通體磨光。體較寬大,尾分叉,口微張,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玉魚佩(圖4)通長8.5厘米,寬2.4厘米,厚0.15厘米。灰黃色,燈光下有透明感,通體磨光。呈長條扁狀體,尾分叉且下彎,口微張,兩面削薄,呈刀刃狀,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玉魚佩(圖5)通長8.3厘米,寬3.3厘米,厚0.3厘米。黃玉,半透明,玉質鮮潤。魚體肥大,尾分叉且下彎,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玉魚佩(圖6)通長6.3厘米,最寬處0.9厘米,厚0.4厘米。灰白色,微泛黃,半透明,通體磨光。長條扁體,尾分叉且下彎,造型生動,嘴部鉆一圓孔。
梯形玉魚(圖7、圖8、圖9)通長2.3~2.4厘米,厚0.15厘米。淡黃色玉,透明感強,通體磨光,呈梯形,頭小尾大,尾分叉。其用途可能是斂葬玉,綴于棺罩或玉瞑目周邊。
西周玉魚佩常見成對出土的現象,寄托著人們成雙成對的美好愿望。
玉魚佩(圖10)兩件,通長11.3厘米,寬1.9厘米。青玉,通體磨光。細長條扁體,尾分叉,嘴部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周人不僅佩戴單件玉佩,組玉佩的出現更成為當時的新風尚,王公貴族多佩戴組佩,代表其高貴的身份。“璜”通常作為成組玉佩中的重要玉件而出現,魚形璜表達了人們對魚這種形象的喜愛。
變形魚紋璜(圖11)通長5厘米,最寬處2厘米,厚0.2厘米。青玉,淺綠色,通體磨光,正面琢以變形云紋,背面光素。輪廓似璜形。兩端及外弧緣有三個魚尾式齒棱,兩端各鉆一圓孔。
魚形玉璜(圖12-1)通長7.2厘米,寬2厘米,厚0.3厘米。灰褐玉,通體磨光。曲體弓背,刀狀尾,顎下伸有一肢。兩端各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魚形玉璜(圖12-2)通長6.2厘米,寬1.5厘米,厚0.3厘米。灰褐玉,通體磨光。曲體弓背,刀狀尾,顎下伸有一肢,兩端各鉆一圓孔。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等部位。
另外,還有一些有特殊用途的魚形玉器,比如魚形磬。西周是一個重禮崇樂的王朝,各項禮儀活動中,都不能缺少相應的配樂,“磬”是西周樂器中重要的一種,而以魚為題材的磬也廣泛存在。
魚形磬(圖13)灰黃色,扁平魚形磬體,魚頭上部鉆有孔以供系掛,其音質優美,造型獨特。
西周玉器中,還有一類較為特殊,它的造型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動物或人構成,可稱之為合雕象生玉器,其中也有魚與其他動物的合雕玉器。它們造型獨特,構思巧妙,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神秘力量的崇拜。
鳥魚合雕玉佩(圖14)通長7厘米,寬2厘米,厚0.25厘米。白玉,有赤褐色斑,半透明,通體磨光,長條扁平。玉鳥圓眼,尖嘴,短尾。鳥體的腹部兩面均用陰線琢出如同魚體上的背鰭和腹鰭紋飾,前胸下鉆一圓孔。鳥可飛天,魚可入淵,自古人們對動物的這些本領、力量就有所崇拜,這件器物就是先民圖騰崇拜的實證。
人龍魚合雕鳥形玉佩(圖15-1、15-2),通長5.8厘米,寬1.5厘米,厚0.3厘米。共兩件,大小質地紋飾均相同。黃白色,通體磨光,扁平雕,兩面所飾紋飾相同。整體形象似乎為一長尾鳥,但細觀之,鳥頭部位實則是一上有卷云紋狀角、張口、吐舌的龍形象,與龍上顎連接的則是一圓頭、圓眼、卷云紋耳、但略去下巴的人頭紋;所謂鳥的尾部一分為二,一支尖長上翹,似可作用,另一支短小下垂。腹下有一魚尾式齒棱。在龍角上鉆有一小孔。這件玉器構思奇妙,內涵豐富,造型復雜,充分表明了王公貴族們天授神權的觀念。
玉魚的出現和長期大量的存在,應該說是和原始人類的漁業生產發展是分不開的,另外魚的繁殖力很強,先民以此來寄托人丁興旺的美好希望。又因“魚”與“余”“裕”諧音,后人經常以玉魚作為吉祥的象征。玉魚的存在,早期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的自然狀況和對動物界的崇拜,晚期則象征了物質的富有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