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金史·本紀》和《金史·食貨志》記載,金章宗完顏在泰和年間(1201-1208年)鑄“泰和通寶”、“泰和重寶”錢,這也是他在位近二十年所鑄的第三個年號錢(第一個年號錢是“明昌元寶”,其后是“承安寶貨”)。“泰和重寶”是當十型大錢,鑄制情況比較復雜,這里暫且不論,而主要介紹篆書小平“泰和通寶”,它在古今眾錢幣圖譜中前所未有。
筆者持有兩枚篆書小平“泰和通寶”錢(見圖示),一為銅質,直徑24.4毫米,廓厚1.6毫米,穿寬5.5毫米,重4.53克,錢文深峻,包漿古歸自然;另一為銀質,直徑23.7毫米,廓厚1.5毫米,穿寬6毫米,與銅質小平相比較薄且穿孔略大,重4.59克,為沙坑錢,表面未經清理,包漿黑漆古。
關于篆書小平“泰和通寶”,雖錢譜未載,但近見遼金錢幣學者李衛先生《遼金錢幣》一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1)刊錄有一品同類篆書小平“泰和通寶”銅質小平錢,直徑24毫米,穿寬6.2毫米,廓厚1.2毫米,重4.35克,并稱屬極為罕見之品。因在該書中未見刊錄有同類銀質篆書通寶小平圖拓,故無法對第二品進行對照比較。不過,從上述可知,李衛先生所示篆書小平“泰和通寶”與筆者所持之品,錢文書寫基本相同,只是尺寸、重量稍有差異。這里先不管它是否是母錢,僅一般而言,似這種情況并非偶見,即使同版同時所鑄之品,也并非完全相同。據筆者所知,楷書(非篆)小平“泰和通寶”,雖屬試鑄之品,所鑄數量極少,但其直徑并不完全相同,按李衛先生所示,一般在22~25毫米范圍變化,就是楷書折十大錢數量也極稀少,其直徑也在42~45毫米范圍變化。所以,若有的泉友持有此錢,從各方面辨析又無誤,只是尺寸、重量稍異,也不必擔心自己所藏之品為偽品。由此看來,篆書小平“泰和通寶”也同楷書小平“泰和通寶”一樣,并非僅有一種版式,尺寸、重量也非完全一致。
史料僅對篆書折十“泰和重寶”(非通寶)的鑄制有過記載,并傳錢文由金朝已年過七旬的一代書法宗師黨懷英所書,而對篆書小平“泰和通寶”的鑄制史料缺失。不過,錢幣界多認為“泰和通寶”的鑄制時間應早于重寶折十大錢,也即在泰和年初時所鑄,屬試鑄品性質。若按李衛先生所言,金代也有改元即鑄錢的慣例,并稱“泰和通寶”亦為楷、篆成對。楷書通寶錢文由何人所書,有說金章宗也善“瘦金書”,可能出自金章宗之手,此無考。但楷、篆成對之說似成立,在華光普先生《中國古錢大集》(丙)一書中也見到有折三型篆、楷成對的“泰和通寶”拓樣,至于是否還有折二、折五乃至折十型的篆書“泰和通寶”錢,未明言,也未見拓樣及實物。
關于銀質“泰和通寶”錢,按李衛先生所言,金朝是一個廣泛使用白銀作為貨幣的國家,曾一度以白銀作為主幣。而泰和年間所鑄銀幣已不以流通為目的,而是作為地位、財富的象征,多用于慶典、賞賜、祭祀和供養之用。金朝鑄銀幣的數量遠多于中原各朝,且幾乎所有年號錢都鑄有(金)銀幣。李衛先生在書中還披露見有楷書小平、折三、折十同版式的“泰和通寶”銀質錢。據筆者所見,也確如此。另據筆者所見,還有折五型楷書“泰和通寶”銀質大錢,其直徑為35毫米,廓厚2毫米,穿寬7.5毫米,重7.5克。由上述可見,也就沒有必要更多疑慮其有無篆書小平銀質“泰和通寶”錢或談論其是否由本朝所鑄或真偽了。篆書小平“泰和通寶”錢之錢文,其書體為王書(也稱王箸書),這種書體據傳最早由秦王朝李斯所創。
至于“泰和通寶”錢傳世為何少見,不像“泰和重寶”大錢那樣多,這可能與章宗朝當時的朝政有關。章宗完顏本為顯宗之子、世宗之孫。世宗大定十八年,年僅十歲的“麻近葛”即被封王。大定二十五年,顯宗因病早逝,但世宗仍在位,次年,十八歲的完顏拜為尚書石丞相參與朝政。大定二十七年冊封為皇太孫。完顏精通本國語言小字和漢文經書,并善于書法。大定二十九年,世宗崩,二十一歲的完顏即位于柩前,是為章宗,次年(1190年)改元“明昌”。他銘記祖父教誨:建立在朕,保守在汝。宜行正養德,勿近邪佞,無失眾望,勤于國政。章宗繼位后尚未廢止“限錢法”(即限制銅錢鑄制數量和大額流通使用),但它又不是“禁錢法”,少量鑄制和小額流通使用還是允許的。在“承安寶貨”方孔圓錢停鑄以后,金廷又極力推行交鈔制(紙幣),所以,“泰和通寶”銅錢不可能大量鑄制,也可能僅少量試鑄即停。金此時又非為銀本位制,所以也不可能大量鑄制銀質錢。直至泰和四年(1204年)十月,這時因金、南宋戰爭頻仍,需要補給大量軍餉,紙幣又流通受阻,才罷“限錢法”,依據戶部尚書上官瑜所請,下詔鑄制“泰和重寶”篆書當十大錢,與鈔參行。金此前多鑄小平錢,章宗鑄大錢是為降低鑄錢成本,并取其利于其中。“泰和重寶”實際到金末元初都有鑄制,這就是本文開頭說的鑄制情況復雜所在,只不過元鑄“泰和重寶”較粗糙,外廓較細,且(正)背多有花紋,如梅花、蓮花、鹿角紋及方勝紋、星月紋、幾何紋、四出紋或紀值(如二分半)等等。另據錢幣學者邱明達先生稱,“泰和通寶”尚有當十楷書大錢,惜至今實物未見,拓樣圖譜未載。另據筆者所見,篆書“泰和重寶”不都是折十型,尚有折三型(是否有折五型未見)銅質和銀質大錢,銅者在華光普先生《中國古錢大集》(丙)第878頁中已載,稱屬試制樣錢,未經流通,標為一級。而銀質者譜中未錄,其直徑為29.5毫米,廓厚2.5毫米(深峻),穿寬7.3毫米,重8.97克,也當屬珍稀之品。這樣,對“泰和重寶”做一些了解,有利于對“泰和通寶”錢的進一步認識,至少可以辨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和共同所在之處。
上如有不妥,望泉友、專家指正。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