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藝術品投資已經與房地產、證券股票構成了中國目前三大投資熱點。壽山石行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必將抓住盛世契機,構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的壽山石產業鏈,在未來的市場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題記
2006年,一部由中央電視臺和福州市廣播電視局聯合拍攝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壽山石》在央視第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首播。福建壽山石,這一頗具傳奇色彩的石頭逐漸被更多的世人所知。它以其色彩斑斕的外表,奇妙清晰的紋理,特立獨行的形狀,成為中華奇石中的一絕,享譽天下,倍受世人的喜愛和推崇,不僅各地的博物館爭相收藏,許多壽山石雕收藏家也為之癡迷,壽山石收藏熱潮已成為八閩大地乃至全國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壽山石行業一路走來,經歷了發展、繁榮、平穩、又繁榮的局面。近年來,壽山石被推崇為國石榜首、壽山石禮品成為北京奧運四大專用禮品之一等好消息更顯示了壽山石行業的發展未來。從壽山石行業近三十年來的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改革開放為壽山石行業的發展注入的生機和活力。
高速發展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要讓壽山石行業有一個燦爛的前景,就必須要構筑一條良性的壽山石產業鏈,為壽山石行業的發展提供應有的保障。
一、需進一步壯大壽山石的產業鏈。壽山石雕作為高端的藝術收藏品,既具有與一般藝術品相似的產業鏈特征,又有其特性。從壽山石的稀有性、人文性和升值性等特征的分析來看,壽山石行業原石的不可再生性和開采的不確定性,決定了行業中雕刻家和商家對石農的資源依賴性強,使得壽山石產業鏈具備了資源帶動型的特征。除此之外,收藏品的人文性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又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壽山石產業鏈從形成的過程來看,具有資源帶動和需求拉動的雙重特征。從壽山石行業近三十年來的發展來看,這條產業鏈的構筑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
二、壽山石文化傳播力度有待加強。在壽山石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傳播壽山石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舉措。近幾年來,從事壽山石的企業、經營者及行業協會等在國內外舉辦的壽山石雕展覽展銷不計其數,出版的有關壽山石書籍達千余本,比其他石種的宣傳力度要大得多,但在國際上,許多人對壽山石還不甚了解,即使在福州,也有許多人沒有目睹過真正的壽山石。在文化傳播方面,政府行為極為關鍵。如在一九九九年,由地方政府組織舉辦的“評選國石”活動就在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二00三年八月,福建壽山石參評中國國石晉京作品大展在福建省博物院開展,吸引了如潮的榕城市民爭睹壽山石的芳容。同年十月,在接受全省數十萬民眾的觀摩洗禮后,福建壽山石參評國石組委會在首都北京成功舉辦了“壽山石館”開館儀式和《中華瑰寶壽山石》暨《中國壽山石文化大觀》《壽山石大典》首發式等參評活動,此活動很好地展現了壽山石藝術,擴大了壽山石的知名度,更好地宣傳了福建福州;二00六年,中央十套《中國壽山石》紀錄片的播出和國際壽山石協會舉辦的一些壽山石國際巡展等活動也都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可惜類似活動未能長期制度化地開展下去,政府的推廣力度也有待加強,使壽山石文化的推廣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三、創作者、經營者、收藏界應形成良性互動。由于壽山石產業鏈具有很強的資源帶動性特征,因此在行業中基本上是雕刻家創作什么作品,收藏家也就相應地購買什么。對石料過分強調,而較少關注壽山石雕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在創作題材上的要求不高,使得壽山石雕的創作內容一直停留在傳統的題材上。雕刻家在創作作品的題材上鮮與收藏家溝通,也可以說收藏家對雕刻家創作的影響力微不足道。真正成熟的藝術品市場有賴于消費者的文化素質的提高,創作者、經營者和收藏家之間能形成有效的互動。創作者的作品主要是通過其經營者來進行專門的銷售和拍賣,經營者在充分了解玩家需求的基礎上,能高效率地對創作者進行藝術引導、宣傳包裝和文化推廣。有了可信賴的經營者,創作者就能免除作品滯銷的后顧之憂,專心創作。在頗具獨到藝術品位的收藏家的需求和經營者的有效指導下,創作者對作品的創作才會更加推陳出新,脫離千篇一律的創作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整個壽山石產業鏈的活力。
四、提升壽山石文化藝術價值。壽山石產業中具有雙重的稀有性,即優質原石的有限性和精湛工藝的稀缺性。資源性的原料必然是日漸稀少,尤其是石質優秀的原石更是如此。針對這種情況,除了國家一系列措施的保護外,行業中一些開明的雕刻家開始將眼光投向一些石質較粗、紋理獨特的石頭,即便是次等石頭,只要通過雕刻家豐富的想象力,再加上石頭自身的異彩紛呈,也能創作出流光溢彩的精品之作。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林亨云先生的壽山石雕作品“親昵”和“北極熊”就是以煤晶石和紅石創作而成的藝術精品。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的壽山石產業鏈建設偏重于短期能夠獲利的項目,壽山石行業的從業人員人數開始扶搖直上,來自莆田、福清、羅源、連江等地的農村人口不斷進入雕工隊伍,目前壽山石雕的雕工總人數已達數萬人之多,而技藝精湛的雕刻師卻不足百人。一些急功近利的低劣工匠,為了蠅頭小利,只求數量不求質量,將一些珍貴的原石胡亂雕刻,導致一些成品的價值還不如原石的價值高,這不僅嚴重浪費了壽山石資源,更會導致壽山石市場的低迷,福州軟木畫的衰敗就是前車之鑒。因此對于壽山石行業而言,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將要淘汰一些文化素質不高、技術不過硬的技工,逐漸培養一批藝術理論過硬,思路敏捷、德藝雙馨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家,鼓勵多創作一些高質量的壽山石藝術珍品,才能更好地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穩定發展,國內人均GDP已接近2000~3000美元,按照國際通行的說法,如果一個地區人均GDP達到了1000~2000美元階段,就已經到了藝術品市場啟動的關鍵時期。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實行,從沿海到內陸的國內藝術品收藏市場整裝待發,前景廣闊。抓住契機,展望明天,壽山石行業一路走來,必將一路走好。(責編:魏佩)
楊小河 1963年5月出生,福建福州人,工藝美術師。1982年7月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雕塑專業畢業。擅長產品創作設計、工藝美術裝潢設計,兼工篆刻,精于攝影,曾參加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裝飾。《羅漢》《別有天地》《天趣》《九龍圖》《千載之壽》《夜宴桃李園》《手件三寶》等作品在亞運會藝術節“中國觀賞石展覽”、“第四屆、五屆中國四大名石雕刻藝術展”、“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等全國展會及省市大賽中分別獲過金獎、銀獎、銅獎、精品獎、優秀作品獎等獎項,有20多件攝影作品、100余件篆刻印稿在省、市報刊雜志及海外報刊上發表。
2005年被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福建省民間藝術家”榮譽稱號。現為福州雕刻工藝品總廠廠長、福建雕刻藝術中心總經理、福州壽山石雕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