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鄭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5000年的黃帝文化和2500年的鄭韓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稱雄,諸侯爭霸,造就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輝煌時代,鄭韓文化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周平王二年鄭武公東遷,以新鄭為國都,至韓王安九年秦滅韓,鄭、韓兩國先后在新鄭建都長達539年之久,為新鄭留下了輝煌燦爛的鄭韓文化。近年來,新鄭博物館收藏了一批青銅鏡,現擇其精品介紹如下:
蟠螭菱紋鏡(圖1)直徑13.8厘米,厚0.3厘米。戰國。鏡作圓形,圓鈕座,三弦鈕,鈕外環繞三道凸弦紋。鏡背面以云紋作地紋,主紋飾三組蟠螭紋,其身作菱形折疊狀,互相纏繞。鏡緣低,素卷邊。
五山鏡(圖2)直徑16.6厘米,厚0.3厘米。戰國。鏡作圓形,三弦鈕,圓鈕座,外飾凸面帶紋一周。鏡背紋飾由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地紋為羽狀紋。地紋之上于鈕座外圈均勻地伸出五花瓣,近邊緣處也均勻分布五花瓣,十花瓣之間以凹面窄帶相連,每三花瓣組成一個大桃形,形成以鈕座為中心的五花瓣花形。五個山字紋壓在大桃形之上部,山字中間的豎畫很長,傾斜度較大,山字一邊的延長線與相鄰山字底邊相連,形成一個五角星形。紋飾精致美觀,素卷邊。
四神規矩鏡(圖3)徑14.2厘米,厚0.4厘米。西漢。鏡作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鈕外繞八枚小乳釘,乳間飾四神、羽人、禽獸紋,外區飾“T”和“L”形的規矩符號,將鏡分為四部分。規矩紋外鑄有銘文:“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四。”邊緣飾云藻紋。
十二辰鏡(圖4)直徑20.7厘米,厚0.5厘米。西漢。鏡作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外飾柿蒂形花瓣,座外方框內排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銘并間以十二枚小乳釘。方框四邊向外各伸長規矩符號。其中一“T”形符號與“L”形符號相對,方框四角又與“L”形符號相對,將鏡的內區分為四方八等份,間飾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各據一等分,其他四等份飾以禽獸補白。外區為銘文帶,鑄銘:“作佳竟(鏡)哉真大好,君宜官秋相葆,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壽比金石為國葆(寶)。”區外飾齒紋和鋸齒紋各一周。寬平緣,緣上飾云藻紋。
昭明鏡(圖5)直徑8.4厘米,厚0.2厘米。西漢。鏡作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飾有八個內向連弧紋,兩周 齒紋間飾銘文:“內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弊珠g以“而”字相隔,字體方正。寬平緣。
龍虎對峙鏡(圖6)直徑12.7厘米,厚0.8厘米。西漢。鏡作圓形,半球形鈕,圓鈕座。內區浮雕一龍一虎挾鈕對峙,怒目張口,外區鑄有銘文:“青羊作竟(鏡)四夷服,胡虎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五谷熟。多賀國家人民息,長葆二親兮。”鏡緣有兩周鋸齒紋,間飾水波紋。
貼銀鎏金花鳥銅鏡(圖7)直徑5.1厘米,厚0.4厘米。唐。貼銀鎏金花鳥銅鏡為特種工藝鏡,鏡作連弧六角菱花形,鏡背滿貼銀板,飾珍珠地紋,蛙鈕,鈕與聯珠連弧菱形紋之間浮雕二鵲、二獸和連枝花草,相間環繞。蛙鈕、鵲、獸、花草、聯珠連弧菱形紋皆鎏金。連弧六角菱花形鏡緣露銅胎。
海獸葡萄鏡(圖8)直徑11.5厘米,緣厚1.1厘米。唐。鏡作圓形,伏獸鈕。雙凸弦紋將鏡背分內外兩區,內區飾四瑞獸攀援葡萄枝蔓,瑞獸作匍匐狀,露出背脊,尾細長,葡萄及其葉瓣蔓延至外區。外區飾飛雀、蜻蜓。鏡緣折起高而直,緣內飾一周云飾。
雙鸞銜綬鏡(圖9)直徑25.3厘米,緣厚0.6厘米。唐。鏡作八出葵花形,半球形鈕。內區飾雙鸞圖形,鸞鳥振翅翹尾,口銜長綬,足踏花枝。鈕上方一束綻開的荷花。鈕下方一枝荷花含苞待放,荷葉襯于花蕾下。外區飾兩種折枝花卉,相間分布。厚緣高出鏡面。
真子飛霜鏡(圖10)直徑16厘米,緣厚0.5厘米。唐。鏡作八出葵花形,鈕左方一人披衣坐,置琴于膝前,身后有四竹三筍,竹葉茂盛。身前有幾,幾上放置筆、筆插、朵足圓硯及書卷等物。右方一只鳳鳥振翅翹尾,舞于石上,其上方有兩棵大樹。鏡鈕正上方為山云銜半月,又稱云山日(月)出,其下是一只振翅飛翔的大雁。鈕下方為池水山石,水池中荷柄向上伸出一片碩大的荷葉為鈕座,葉中一龜,正好成為鏡背中心的鏡鈕。(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