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月的重慶,烈日當空,驕陽似火,坐在開著空調的汽車內,仍然感到陣陣熱浪襲人。我和朋友高先生一行四人開著車前往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采訪。
踏破鐵鞋無覓處
前往匾額博物館之前,我們就詳細詢問了博物館的地址,因為重慶的路是出名的難找。劉館長的女兒發來的短信上顯示:博物館在渝中區李子壩加油站附近,過加油站向前走幾十米,右拐下一個小坡就是。朋友高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重慶人,又有19年的駕齡,他自信地說路我知道,肯定能找到。
從北碚出發不到半小時就到達李子壩加油站,過了加油站卻怎么都找不到博物館。我不停地打手機和館長的女兒聯系,朋友著急得連聲道歉,在館長女兒手機的指引下,終于在距加油站不遠處的一個小路口走下去才找到了名匾博物館。
著名的嘉陵江在重慶與長江匯合,形成了一道壯觀的風景線。沿嘉陵江江邊是一條寬闊的公路,公路里邊就是李子壩公園,而高出公園近十米的背山上又有一條公路。坐落在李子壩公園的名匾博物館就在兩條公路的中間,背靠奇石嶙峋的大山,面臨滾滾而去的嘉陵江,地勢十分險要,遠遠看去倒像是駐軍防守的臨江工事。公路上沒有名匾博物館的任何標志,自然就難以找到,難怪連我的重慶“家門”也傻眼了!博物館建在這樣的地方,即便知名度再高,觀眾和游客也很難找到,真應了那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
匾額和楹聯
匾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它離不開中國的文字,是中國文字最簡練的結晶和漢文化高度的概括。因此,書法是匾額的靈魂,而匾額又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之一。中國的文字最早起源于巖畫,先民們當初刻畫在巖石上的圖畫和象形文字可說是匾額的雛形,讓人仰視觀望,是原始人內心世界向外表露的最初形式。真正意義上的匾額起源于周秦時期,歷史記載,3000多年前周文王建臺禮天,榜名“靈臺”,就是最早的匾額?!逗鬂h書·百官志》云:“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句中的扁就指匾額。匾額歷經千百年后,至明清直到民國,達到空前的發展和使用。
匾額一般為橫式字牌,懸掛于建筑物的門頭或廳堂、亭園等處。多以木刻為主,邊框往往裝飾有雕刻紋。匾額上的字數多為四、三、二字,也有更多字數的,書法以楷書、行書為主。文字雖少,但雋永經典的詞語,深奧含蓄的寓意,再加上優美的書法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以及漆藝,使觀者無不肅然起敬,受益匪淺。
與匾額相對應的是楹聯,起源于唐、五代時期,通常為豎式,懸掛或粘貼在門戶的兩側、廳柱或墻體上。聯語字數不限,但要求對仗、工穩、押韻,與匾額遙相呼應。在古代建筑中,隨處可見匾額和楹聯,往往裝飾在建筑物最顯眼的地方,猶如畫龍點睛一般,與古建筑交相輝映。
“地宮”內的匾額博物館
在劉館長女兒的帶領下,我們順著臺階進入“地宮”式的匾額博物館。說它是“地宮”博物館,因為展廳全部在地下室。進入“地宮”,眼前的場景令我大吃一驚,偌大的“地宮”里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匾額,還有楹聯等。從明代早期,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初,博物館共收藏了3000多塊匾額,真可謂洋洋大觀!近年來,筆者由于工作的原因,先后到過上百個民間博物館,匾額博物館也去過好幾個,但呈現在眼前的匾額收藏品卻使我異常震撼。收藏和展示古匾額的博物館從全國來看并不少見,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以收藏狀元、進士、榜眼的匾額為主,山東華夏匾額博物館收藏的各類匾額700余塊,號稱全國第一的河南匾額博物館,也僅有各種匾額300余塊,而眼前的巴渝匾額博物館,收藏的匾額無論從數量、規模、年代及精美程度上看,目前在全國尚未發現第二個可與其比肩者,堪稱為全國第一。
講解員帶領著我們一行四人參觀“地宮”式展廳里的展覽,詳細地加以介紹?!暗貙m”展廳中的匾額按類懸掛,分為建房匾、居室匾、勵學匾、婚慶匾、祝壽匾、褒績匾、宏商匾等。
建房匾:舊宅重建、新房落成,門頭上懸掛匾額,會使宅院充滿生機。起房建屋,無疑是民間百姓的人生大事,親朋好友同賀同喜贈送掛匾,祝福主家鎮宅辟邪、吉祥平安、財源廣進、萬事如意。
居室匾:廳堂和私宅中懸掛匾額,以顯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送匾的人尋章擇句,精工制作,恰到好處地“恭維”了宅居的主人。如“鳴鳳托高梧”“知水仁山”等匾額,溫文爾雅,寓意深刻。
勵學匾:自古士子為求功名,挑燈夜讀,頭懸梁,錐刺股,書房中懸掛勵志勸學的匾額,既增加了讀書學習的氛圍,又是學子刻苦學習、博取功名的名言警句牌。
婚慶匾: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此乃人生的兩大喜事,各種祝賀新婚之喜的匾額寄托著人們對婚后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祝壽匾:生日既是人生歷程的記憶,也是生命延續的象征。匾額上賀壽詞語精煉準確,內涵豐富,哲理深奧,充盈著送匾人對壽星延年益壽的祝福。
“幻燈片”展示柜
狹窄的“地宮”式展廳難以容納數千塊珍貴的匾額,博物館館長劉光瑞為此創造了“幻燈片”展示柜。在一個類似于“舞臺”的正中央,豎立著一個個大型的木框,上下用導軌固定。每個木框上懸掛著三塊匾額,工作人員沿著導軌靈活地推拉著木框左右移動,就如同放幻燈片一樣,觀眾坐在“舞臺”前盡情觀看每一塊匾額。當你坐在“地宮”內觀看“幻燈片”匾額時,隨著最后一塊匾額的移開,眼前豁然開亮,滾滾的嘉陵江和對岸的車水馬龍般的重慶鬧市立即展現在觀者的眼前,時空的瞬間轉換讓你仿佛從遠古的人間頃刻間來到了現代社會;如果你坐在“地宮”外觀看“幻燈片”匾額,當最后一塊匾額移開始,你眼前呈現的是“地宮”內懸掛著的各種匾額,似乎進入了古老文明的明清時期,感受著古文化藝術的熏陶。這真是一個奇思妙想的創造,一個小小的“舞臺”,展示了上百塊匾額,既解決了“地宮”式展覽場地不足,又增加了觀眾觀看匾額的興致。
十年磨一劍
館長劉光瑞出身中醫世家,自幼隨父行醫,他不是考古專家,而是一位普救眾生的醫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刺熨療法”傳承人。數十年來,他利用行醫之便,走村串巷,踏遍了巴山蜀水,遠赴內蒙古、福建、廣東、云南等地收集散落在民間的匾額,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錢財,僅自駕車就跑壞了幾部。上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政治運動不斷,特別是慘遭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的破壞,高雅的匾額幾乎全部從懸掛的門頭、殿堂等處摘了下來,廢棄在院落、庫房甚至馬棚、豬圈,有的被劈柴燒火,有的被作為洗衣板、殺豬板、墻板、門板。劉光瑞收藏的許多匾額都來自于豬圈、院落、床下。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數十年的奔波,他收藏了大量的匾額,并萌生了建立匾額博物館的想法。
2001年,劉光瑞在重慶市渝中區李子壩建起了重慶巴渝名匾文化藝術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展覽。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政治,而且看到了祖國璀璨奪目的詩詞歌賦、書法藝術,以及勵學教人、理家治國的傳統祖訓。博物館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臺灣的同袍更是組織參觀團到博物館尋根問祖,在這里觀賞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十年來,參觀博物館的人絡繹不絕,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參觀者無不為劉光瑞先生致力于搶救中華古文化藝術的行為而感動。
匾額不同于其他收藏品,體量龐大,只能懸掛在空中,才能供人觀看,占用展覽場地很大,而懸掛又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藏品的收集,博物館的建立、管理及日常的費用,幾乎散盡了劉光瑞的所有家財,所以博物館的展覽條件非常簡陋,3000多件珍貴的匾額,至今仍然靜靜地懸掛在嘉陵江邊的地下室里。十年磨一劍,其中的艱難和酸楚,勞累和付出,一時半會難以言表,但令人欣慰的是,劉光瑞終于看到了“利劍出鞘”的曙光。近年來,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扶持民間博物館的方針和政策,關注匾額博物館的政府部門和社會人士也越來越多。劉光瑞在期待著“寶劍出鞘”的日子。
傳統文化PK高樓大廈
下午我們見到了匆匆趕來的劉館長,由于是老朋友,我們知道今天是周末,是他為慕名而來的患者治病的日子,也是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我們的到來,打亂了他的工作日程。劉館長帶著我們去看位于重慶琵琶山上的重慶中醫少林堂和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中醫少林堂和醫藥博物館由劉館長父子創立,現在都由他一人打理,“兩館一堂”足夠他忙的了。由于篇幅的原因,關于劉館長的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我將在下一篇文章中介紹。
夜幕漸漸降臨,從琵琶山上放眼望去,重慶的夜景盡收眼底:崇山峻嶺,兩江交匯,高樓林立,燈火輝煌,好一幅山城美景!不一會我們驅車來到了重慶市解放碑廣場,眼前的景象使我恍惚來到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抑或是上海的東方明珠廣場。摩天大樓鱗次櫛比,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讓人炫目,現代化的都市建筑令人嘆為觀止。重慶市的解放碑廣場,其豪華和氣派,與香港和上海相比毫不遜色。
我一邊走一邊和劉館長交談,腦海中不時閃現出令人震撼的匾額博物館,數千件承載著中華古文化藝術的珍貴載體至今默無聲息地懸掛在嘉陵江邊簡陋的“地宮”中,和縱入云霄的高樓大廈相比,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多么巨大的反差?。‘斍?,各級政府在倡導弘揚傳統文化藝術,民間的志士仁人也都在滿腔熱血地拯救日漸式微的古老文明,但社會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動,傳統文化面對強勢的高樓大廈只能屈居于城市的最下層。我的心在流淚,為逝去的傳統文化而悲哀,為傳統文化無法PK高樓大廈而嘆息!繼而又想起上學時學過的馬克思理論,文化藝術屬于上層建筑,經濟建設是基礎,只有經濟發展和繁榮了,文化才能登入大雅之堂!劉館長的匾額博物館要想走出地宮,恐怕還得等到重慶市的GDP再翻幾倍。
巴渝匾額博物館在困境中頑強地生存并發展著,傳統文化一定會在與高樓大廈的PK中取得優勢,走出地下登上大雅之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上層建筑,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