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他叫莊名渠,與我是同學,學的是嶺南山水畫。如今畫畫簽名是石渠,看來是愛石。名字中有石字,也挺有趣味的。但想深些,做人亦須有些石氣,如石般沉實、厚重、平穩、默然,不無好處。年輕的石渠與他的父輩們都是建筑壁畫高手,早就能在高高的手腳架上揮毫丹青,是一方土地的能人。在廣州美院求學時,我就曾請教他有關南方彩繪壁畫的工藝程序與材料組合,他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這筆記,至今雖不在手頭,但那要點卻還是很清晰。說這事,是想說,石渠根基來自深厚的民間壁畫功夫與嶺南畫派的授受施教,民間繪畫的啟蒙與院府畫派的操練,大致造就了他的藝術光彩。
不難看出,石渠在十分尊崇傳統藝術的同時,也十分注重追求現代意識,這種逆向融匯,也許就是他的畫的魅力。
在繪畫多元化的今天,要想界定優劣是徒勞的,但也絕非山山皆大王。藝術中的真假、精粗、高低,還是一目了然!何況雙眼看石渠的畫,即可觀出一份真誠一份認真一份趣味了。
歷來畫山水的,少畫人物,而畫人物的,也少畫山水,這其中,雖有志趣的差異,也確有才力的懸殊,而石渠,卻兩般皆熟取,真不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七星巖的煙云就在石渠身邊浮蕩,怎能沒畫?怎能沒佳作?(責編:魏佩)
林墉,廣東省潮州人,1942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廣東省美協主席、廣東畫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全國人大主席成員團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擅人物、花鳥畫,風格瀟灑、清新、明麗,兼擅文論及插圖。1981年創作《宋慶齡》入選廣東美展二等獎,1982年《訪問巴基斯坦組畫》獲廣東省首屆“魯迅文藝獎”,1983年獲巴基斯坦總統頒發“卓越勛章”,多次在國內舉辦個展,有多種畫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