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空前強盛的王朝,素有大唐盛世之美譽。唐朝初年繼續使用隋“五銖”和其他雜錢,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淵廢掉了“五銖”和其他雜錢,鼓鑄和流通“開元通寶”。這是一種新的錢幣體制,錢幣學家稱之為“通寶錢制”,在中國錢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新的錢制,結束了以重量為單位的錢幣名稱,對后世貨幣影響很大,一直到清末都沿用通寶錢制,長達一千三百多年。
“開元通寶”四字,是歐陽詢書寫的。錢文的書寫者姓名在史籍上有明文可考的,是從唐代開始的。
大唐盛世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唐代的“開元通寶”小平錢卻并不珍貴,因為大唐盛世時國家真是太富有了,錢多得堆積如山,出土“開元通寶”小平錢數常以噸計。根據收藏界物以稀為貴的規律,越是戰亂時期的短命錢,就越是珍稀難得。那么唐代鑄造的“開元通寶”有沒有珍貴的品種呢?當然也有,那就是開元大錢。但是,關于唐代開元大錢的歸屬問題,歷來在泉界爭論不休,倒是五代十國時閩王王審知所鑄大“開元通寶”(背巨星)銅錢,成為錢幣界公認的珍品。
如果說唐開元大錢的歸屬問題難以定論,那么,閩開元大錢的特征則非常明顯。它的鑄工雖粗糙,但形制渾厚,文字奇偉,錢文在楷、隸之間且有背文。
閩國的建立者王審知襲用“開元通寶”錢名,先鑄大鉛錢,后又鑄大鐵錢,背上有巨星,也鑄過大銅錢背帶巨星的,但極為罕見。鉛、鐵大錢背也有帶“閩”字,下為仰月的。這些質地不同的大錢,都比較稀少而珍貴。
后梁開平二年(909年),朱溫封王審知為閩王。在王審知統治閩國的28年間,注重維護統一,尊重中央權威,曾經有人勸他稱帝,遭到他斷然拒絕。王審知稱:“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他多次表示擁護中央政府,并遣使納貢,唐朝和后梁對他都很器重。王審知從少樹敵、保安寧的方略出發,將輸貢作為維系與周邊諸割據政權友好關系的重要手段。凡遇內亂,有求于外力幫助,貢奉更是益加豐厚。在戰亂頻繁的年代里,王審知通過輸貢、聯姻等手段,巧妙地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了閩地的安定,形成了民不見兵革近30年的局面。王審知注意發展當地的文教事業,大力興辦學校,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只要有一技之長,即使是草野之人,王審知都千方百計地網羅來加以使用。由于出身民間,王審知對百姓的疾苦比較了解,自己的生活也較為勤儉。他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役,與民休息,積極鼓勵人民生產,支持海上貿易,促進商品流通,使閩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局面。
前面提到的閩銅質開元背巨星大錢,泉家鄭家相寫過一段逸事。有一次,鄭家相命其家童信高到浙江海門收買古錢,待家童歸來,衣物盡失。問其故,答遇盜被劫,只身脫險。家童說,可惜有一大開元銅錢,約好第二天送來,因被盜事,未能獲得。過了幾天,鄭家相囑其家童再去海門,仍未得到此錢,聽說已為一鄭某收去。第二天,鄭家相訪藏泉家鄭希亮,在那里看到一枚大開元在其篋中,問所由來,鄭希亮說,得自海門。原來在信高被盜后,恰巧鄭希亮也派人到海門收泉,原本約好此錢給信高的鄉人,見信高如期不至,便另售給他人。鄭家相原以為信高所說的是南唐錢或后鑄的大開元,這次一見,背有巨星,赫然一枚王審知所鑄的大開元銅錢。那時閩銅質大開元實屬創見,鄭家相也只得惋惜此錢與自己無緣了。從這段逸事中,也可以看出閩銅質大開元錢的稀有程度。
福建王審知閩國的“開元通寶”,有鉛、鐵錢大小多種,銅錢極罕。鉛質大錢多為背“閩”加星月紋。開元背“閩”、“福”小平鉛錢前人誤認為是會昌開元的一種,其實也屬閩錢。
筆者意外地得到一枚“開元通寶”背閩月大錢。該錢直徑3.6厘米,厚0.3厘米,直徑比古錢圖譜中的鉛、鐵錢均略小一些。從古錢圖譜上看,背巨星的“開元通寶”大銅錢也比鐵錢小一些,但錢文字體并不小,似乎還要大一些。筆者猜想:不論是背巨星“開元通寶”大銅錢還是筆者所得閩月“開元通寶”大銅錢,會不會都是鐵錢或鉛錢的母錢,因而根本就沒有發行流通呢?否則,怎么會如此罕見呢?閩國原本為貧瘠之地,國力不足,為了防止銅錢外流,降低鑄錢成本,王審知只好鑄造鉛、鐵大錢流通。
該錢系出土生坑,何時在何地出土,不得而知。該錢遍體生滿斑斑駁駁的紅斑綠銹,錢體厚重,錢文字體粗獷樸拙,別有一番韻味,繁體的“開”字“門”里邊寫成了“井”字。與古錢圖譜相對照,此錢文字特征與背閩月鉛錢頗為相似,尤其是錢背穿上的“閩”字,更是極其相似,只是穿下的“仰月”要比鉛錢的長大一些。該錢的左上和右下都有一道裂痕,從照片上的錢背也可以看得出來。當年鄭家相先生與閩開元背巨星大銅錢失之交臂,引為憾事,如今,筆者有幸得到這枚開元背閩月大銅錢,也為古錢幣之研究提供了實物左證。(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