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25日晚,西安市長安區大兆甘家堡村民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宣帝杜陵保護區盜挖瓦當,盜掘出西漢圓雕玉舞人和金扣玉杯,隨后將四件珍貴玉器高價倒賣。西安市公安局刑偵局獲知后,立即立案偵查,抓獲了盜掘文物犯罪嫌疑人,追繳被倒賣的玉器并移交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經文物部門認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現介紹如下:
玉舞人(圖1-1正面、圖1-1背面)通高10.2厘米,底邊長8厘米。玉舞人采用圓雕技法,兩人聯袂并肩佇立,長裙拖地,實屬罕見。玉質為和田青白玉。兩舞人身材修長,發式、衣著、鞋履相同。鴨蛋形臉,寬眉細眼,嘴角露出恬淡的微笑,長發挽高髻盤于頭頂,一縷發稍下垂于肩胛。削肩膀,身穿左衽交領長袖衣,腰間系帶,下裳即通常所稱的長裙,前襟下擺略短,露出圓頭履,后襟長而拖于地。個矮舞女左臂向空中甩長袖,右臂向后甩長袖;個高舞女雙臂扶腰,長袖下垂,隨風而飄。玉舞人以粗陰刻線展現大形,以細陰刻線勾勒細部,細陰刻線采用游絲毛雕技法,以擺動的裙角,流露出舞蹈時衣擺自然飄揚的狀貌,充滿了舞蹈的動感,顯得飄逸浪漫,引起觀者無限的遐想。從舞女的著裝和舞姿看,表演的是長袖舞。這種舞蹈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表演時雙袖旋轉、翻飛、飄動,揮灑自如,舞姿婀娜優美。如《韓非子五蠹》:“長袖善舞,多錢善賈”;張衡《舞賦》:“抗修袖以翳面,展清聲而長歌。”修袖即指長袖。漢代是樂舞繁榮發達時期,中央政府設有專管樂舞的官署樂府,專門收集民間樂舞,供宮廷享用。皇帝后妃多能歌善舞。如《西京雜記》載:“高帝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翹袖即形容長袖舞。漢代長袖舞更加盛行,如漢傅武仲《舞賦》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體如游龍,如素(霓)。”這都是描寫舞者身著長袖舞衣翩翩起舞的場景。皇室貴族經常以樂舞為娛樂,有的宮廷樂人如丙強、景武等,因技藝高超而受到皇帝的寵愛,顯富一時。從漢代舞蹈的實物資料中可以看到建鼓舞、踏鼓舞、七盤舞、長袖舞等。宴席上主人往往以樂舞餉賓客,伴奏的樂器有磬、鼓、竽、瑟、排簫等,絲弦齊奏,八音共鳴,有聲有色。
玉杯(圖2)高13.5厘米,口徑6.8厘米,底徑4.5厘米,口沿和底沿鑲嵌金扣;玉杯(圖3)高12.4厘米,口徑6.3厘米,底徑4.9厘米,口、足沒有鑲嵌金扣;玉杯(圖4)高12.8厘米,口徑6.5厘米,底徑4.7厘米,口沿、杯身腰部、腹部、底足邊緣共鑲嵌四道金扣。三件玉杯形制相同,通體打磨光潤。玉杯直口圓筒形,喇叭形高足,杯身口部、腰部、腹部均刻寬雙凹線夾寬凸線。玉質為和田青白玉。經仔細觀察三件玉杯均有石綹,其身上的糖色為原生色而非后沁色。據推斷杯身上的包金不僅起到美化作用,更是用來加固杯身,以免在使用過程中開裂。西漢后期,宣帝勤政中興,但風雨飄搖的西漢王朝,此時與匈奴連年征戰不斷,至公元前51年(甘露三年),匈奴發生內亂,胡韓邪單于親至五原塞上請求入朝稱臣,才成了漢朝的藩屬。其間通往西域的道路經常中斷,致使新疆玉料在內地日漸稀少,從玉杯所用玉料可見當時和田青白玉的稀少和珍貴程度。此三件玉杯與1976年9月西安市長安縣車劉村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秦代玉杯①、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收藏的三國玉杯②從造型看雷同,更接近三國玉杯,只是從紋飾上由繁變簡,最后變光素的漸變過程。這些玉杯在制作工藝上有一定的連貫、延續性,三件玉杯從中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玉杯的選料和工藝也符合當時漢宣帝勤儉治國的社會背景。這類玉杯雖然光素無紋,但其金鑲玉的裝飾技法顯露出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其使用功能可能和當時人們祈求長生不老的仙家思想有關。古人認為玉是山川之精華,食玉可以長生不老,據《漢書》等文獻記載,此類玉杯的功能是承接露水,用以服食玉屑以求成仙。
“舉玉杯品美酒,賞佳人持袖當空舞”。玉舞人和玉杯正是長安城內王公貴族夜夜歌舞陶醉場面的真實寫照。漢代的工匠們通過玉石載體,采用各種雕刻技法,把漢代的玉雕技藝無一遺漏、全面、豐滿地展示出來,是對世間生活懷有的熱情和肯定,透露給我們的是古拙、粗獷的藝術風格。(責編:蔚蔚)
注:①《玉器》陜西旅游出版社
②《國寶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