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騶虞即傳說中的古代仁獸,在王道化行、四海升平的時代出現(見于《詩·召南》篇)。
峙與相通,有預備儲備之義。《詩·周頌·臣工》中“”乃錢的簡化。二詞連在一起,可解釋為千載盛世在王道的統治下,百姓們準備好了農具,勤力耕作的意思。因此“騶虞峙錢”是一種帶有十分吉祥性質的吉語厭勝錢。
自清朝乾嘉以來,泉學昌盛,考據之風大盛,出現了一批造詣很深的錢幣學家。但對一些無考錢,如早期厭勝錢(即壓勝錢)比較重視,爭奇斗異、競相標榜。著名者有“騶虞峙錢”,當時已稱孤品。后原錢已隨乾嘉錢幣收藏家張叔未殉葬永別人世了。
據馬定祥先生批注,騶虞乃神獸名,峙者對立也。該錢系厭勝錢,僅見。原拓存世僅兩,丁老未得。實為花錢之首,曾幾何時成為些許藏家夢寐以求之品。星轉斗移,大珍品騶虞峙錢竟于當今盛世驚現于安徽淮北一偏僻小山村。
那是2011年卯年仲春的一日里,雖倒春留寒,然風傳花語,心里像是有一股被能量催促之感。一時即興,飛車趕赴來到了淮北地區一玩友家中,本不經意間,將其戲玩雜亂放置于杯中,而后將幾十枚古幣傾巢收授于囊中。經悉心打理,數枚珍罕之品一并閃現在眼簾之下,它們是“騶虞峙錢”、西夏正用珍罕品“大安通寶”(即正樣)、元鑄首見“長有重寶”(隸書簡化書體幣)及小平大字“崇禎通寶”背右豎二(均為首見出譜品)和晚清浙江天地會小平錢“天朝通寶”背光素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而述了。
這枚舍駕光臨之寶品,可否謂王道盛世騶虞出現了?各路財神爺同佑其神駕到當今收藏之盛世啊!
細觀峙錢,其錢字書范果與六朝太平百錢風韻相似。字體篆書順讀,錢直徑為2.6厘米,重4.48厘米。銅色偏紅,錢體正背面皮殼包漿厚重,除紅斑綠銹外,還略顯海藍老坑銹。
據馬定祥先生批注,此為無考品類。審定此錢形制類常平五銖錢。背似十六國時之豐貨錢,“錢”字始見于魏晉“太平百錢”,應為六朝時物。總言之均為類似而已。
“騶虞峙錢”從泉家文獻中定為厭勝錢,似乎已被人們所接受,然考證之難泉學無限。那每一枚精美的古泉里其歷史背后,總會有一些美妙的傳說。我在想“騶虞峙錢”它的背后何嘗沒有那不被泉界解答未知的生動故事呢?難道它僅僅就是一種好事者鑄造的一類所謂的吉語厭勝錢嗎?可否有貨泉之意呢?類似唐時的“高昌吉利”泉品和南宋的安撫大使劉光世令鑄之“招納信寶”特殊用途的貨泉呢?這僅是個人的假想,因本人才學淺薄,資歷有限,只能觀錢韻,賞實物。雖錢體老舊卻不識廬山真面目,無能定論,因此特將此珍稀品之圖照及馬定祥批注相關資料公之于眾,敬望方家賜正之。
有關元鑄“長有重寶”供養錢,又稱佛堂供養錢,直徑2.3厘米,重4.07克,紅銅質。元代宗教十分盛行,佛道尤受朝廷尊尚,這是供養錢盛極的基礎。供養錢在元代可謂一枝獨秀,但供養錢除官鑄外,佛堂出資也可自鑄,用于發放給出資施善的信徒們,以特殊錢幣的形式,以示謝意和祝福。供養錢整體制作較粗疏、形體偏小、傳世不多,后人得之確是一件十分值得品味的事。因此,一并將此簡筆隸書小平“長有重寶”佛堂供養錢,供于世人,以饗同好。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