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從小就聽說過,在偉大的天安門廣場上有一座革命博物館,后來終于有機會隨大人去參觀,看到了那里很多有紀念意義的藏品:奪去李大釗烈士生命的絞架,黃繼光烈士的沖鋒槍,開國大典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盡管那時候年齡還小,但在這座別開生面的大課堂里,我流連忘返,仿佛聽到了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民族在吶喊著奮進!
成年以后,心里更是常常掛念著天安門廣場上的博物館,于是它有了新的認識,原來天安門前有兩個博物館,一個是革命博物館,一個是歷史博物館。這兩個博物館后來合并成一個博物館,并且在此基礎上建成了一個大型博物館,即現在的國家博物館。如今的國家博物館,不僅是學習中國革命史的大課堂,更重要的是,她其實是一座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個重要窗口。
國家博物館于2003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四年以后,又進行了兩年零九個月的改擴建工程,于2010年正式完工,由此,國家博物館成為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之一。
國家博物館新館的建筑面積為19.19萬平方米,高42.5米,分為地上四層,地下兩層,擁有南北、東西兩個軸線。正門依然采用原來的西門,面向天安門廣場。大門由七扇銅門組成,在舉辦特殊活動時才打開,也有疏散之功能,觀眾平日進出則使用旁邊的旋轉門。
新國博的建筑部分鑲嵌在老館中間并向東擴建,建筑風格與老館保持一致,只是比現在的老館略高。整座建筑南北長313米,東西寬149米。在總出入口處,24根方柱組成了富有中華民族風格的11孔巨型方柱式門廊,門廊兩端是兩座高達39.83米的柱樓。廊額上黃色和紅色石料鑲嵌成的多面紅旗簇擁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淺黃色的外墻和用玻璃磚鑲成的金黃翠綠的屋檐,色彩鮮明。
高26米的西大廳是觀眾進出國博的重要集散區域,抬頭仰望,300多個采用了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藻井,起到了很好的裝飾、采光、照明和通風等作用。正對著大門的是一幅寬36米、高12米的巨大浮雕《愚公移山》,取材于徐悲鴻的油畫,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精神的寫照,這塊浮雕所處位置也是南北軸線與東西軸線的交匯處。
2000平方米的中央大廳,是舉行各種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中央大廳南北兩側分布著四間裝飾典雅的國賓廳,分別以木、磚、銅、石為裝飾材料并依此命名,木廳以純楠木裝飾,由工藝美術大師精心雕成,磚廳采用中國傳統蘇州磚雕為主要裝飾,銅廳的壁畫、吊燈的圖案采用古代青銅器大盂鼎的紋樣設計。
新國博共有49個展廳、105萬件藏品,囊括了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珍貴文物?!肮糯袊焙汀皬团d之路”為兩個基本陳列,“古代中國”占據10個展廳,用近3000件文物精品來展現從遠古至明清時期的燦爛中國文化。此外,還有中國古代青銅器、佛造像、瓷器、書畫、家具、錢幣等多個專題藝術陳列,以及占據三分之一展廳面積的各種臨時展覽。
參觀完新國博,思緒久久不能平靜,恢宏壯麗的展覽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湍急水流下安靜的歷史河床,在這里沉淀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群人的集體記憶。那不僅僅是一些價值連城的寶物,它更為人們講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富光輝歷程及博大恢弘的文明。
“后母戊”方鼎
商代后期(前1300-前1046年)
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
傳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
曾稱“司母戊”方鼎。該鼎為長方形,口沿外折,厚方唇,口沿上立厚實的拱形雙耳,其中一耳為后配。直壁,深腹,平底。下有四中空的柱形足。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上下均勻飾尾部下卷的獸面紋,器壁四緣各飾獸面紋和夔紋,均以云雷紋為地。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側緣飾魚紋。四足上部飾獸面紋,下飾三道弦紋。腹內壁鑄有“后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鋒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四羊方尊
商代后期(前1300-前1046年)高58.3厘米、口長52.4厘米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月山鋪出土
該尊方敞口,口沿平侈,長頸,折肩,淺腹,高圈足,四隅及每面正中有突起的扉棱。頸上部飾三角夔紋,下部以扉棱為鼻飾獸面紋,卷角,圓目突出,尾部上卷。肩飾高浮雕龍紋,圓雕龍首探出器表于肩中部,龍體蜿蜒于器間。肩部四隅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羊腿置于圈足上。羊首飾雷紋,前胸及背部飾鱗紋,兩側飾優美的長冠鳥紋,圈足飾夔紋。此尊集中了線雕、浮雕、圓雕等多種技巧,形體端莊典雅,紋飾鑄造精細,是造型設計與藝術裝飾的完美結合,是傳統泥范法鑄造的巔峰之作。
武士斗獸紋銅鏡
戰國晚期-秦(前275-前206年)
直徑10.4厘米、邊厚0.2厘米
1975年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9號墓出土
三弦鈕、雙重方鈕座,以雙線勾連雷紋作地,主紋為兩組武士與豹相間排列,武士頭戴盔,赤膊跣足,左手執盾,右手握劍,栩栩如生地展現了人獸相搏的場景,是當時秦人尚武精神的形象寫照。
哥窯魚耳爐
元(1271-1368年)
高8.7厘米、口徑11.9厘米、足徑17.2厘米
該爐為陳設品,造型源于商周時代青銅器簋的樣式,但是精致小巧了許多,也更藝術、更時尚。矮身闊腹,腹兩側各有一魚形耳,線條簡潔胎骨厚重。通體施青灰色釉,器身密布縱橫交錯的開片紋,反映出古人對開片紋裝飾的喜愛。
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從已有的歷史資料得知,哥窯是浙江龍泉生產,但五十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龍泉一帶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至今沒有發現生產哥窯釉瓷的窯址。
說唱陶俑
東漢(25-220年)
高55厘米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山3號崖墓出土
說唱俑發現于紅砂巖石崖墓墓道中部,造型奇特,為同類陶俑之精品。泥質紅陶,模制與手工結合做成。頭戴幘巾,作繞髻之式,額前打一個花翅結。上身赤裸,大腹垂重,雙臂各套一臂釧(左臂釧為環狀瓔珞串珠),左手環抱一扁圓鼓。鼓面直徑11.5厘米,右臂向前平伸,手中緊握鼓槌,作敲擊狀。鼓槌長19厘米,下身著寬腳長褲,赤雙足。右腿前伸,腳心外展,左腿蹲踞在直徑24.5厘米的圓臺上。頭上昂,笑口張開,笑眼瞇成一條縫,三條抬頭紋清晰地刻畫在額頭上,表情滑稽,造型幽默、詼諧,形神俱佳,生動地展現了藝人說唱形象。這件陶俑的發現說明漢代說唱藝術的繁盛,也反映了當時的雕塑藝術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
磁州窯嬰戲圖罐
元(1271-1368年)
高30.6厘米、口徑18.5厘米、腹徑30.8厘米、底徑12.5厘米
1995年遼寧省綏中市海域出水
罐腹繪一童子斜跪在花叢中,臉龐圓潤,身穿花肚兜,雙手舉起一枝花葉,四周繪牡丹和菊花。一個稚氣活潑、人見人愛的幼兒呼之欲出。此罐1995年在遼寧綏中附近的海底沉船中發現,同船出水的瓷器有600多件,與此相同器型的罐有20多件。磁州窯是唐宋以來中國北方興起的一個巨大的窯系,雖然胎土質量不是很好,但是窯工們在胎體之外施加了白色化妝土,在其上用黑彩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燒成后具有黑白分明的特色。
鈞窯天藍釉貼花獸面紋雙耳連座花口瓶
元(1271-1368年)高63.2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17.5厘米
1972年在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元代遺址出土
口沿外折呈五瓣花形,長頸、豐肩收腹,下連五孔座,頸與肩部附摩羯形雙耳,瓶腹貼模印獸面銜環,獸面的上額有一“王”字。通體施天藍色釉,釉色肥厚凝潤,有大量的縮釉孔,口沿、腹部和器座點綴著大塊紫斑。形制高大飽滿、氣勢宏大、華貴、胎質堅硬,坯體厚重,底部露胎處因燒制時的氧化過程呈現赭紅色,展示了元代瓷器造型的力度之美。瓶身與器座連為一體,不可分離,瓶座為直口,束頸,頸部有獸頭探出,器座五面鏤空。連座瓶多見于宋元時期的龍泉窯,鈞窯極為少見,該器出土了兩件,均已破碎,后經粘接修復而成。
五彩魚藻紋蓋罐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通高46厘米、口徑19.8厘米、足徑24.8厘米 1955年北京東郊出土
圓唇,短頸,豐肩,圓腹,腹以下漸收,內圈足。蓋為天蓋地式,寶珠形鈕。通體以青花五彩繪魚藻圖,在荷花、水草浮萍之間,游魚或翻轉嬉戲、或張嘴覓食,均形肖神顯,清澈的池水,茂盛的水草,歡暢的游魚更顯得生機勃勃,展現出魚水相融,怡靜的自然風景。器輔以變形覆蓮瓣紋、蕉葉紋、瓔珞紋、八寶紋等,外底青花書“大明嘉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五彩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彩瓷品種之一。此罐形體碩大,構圖飽滿,畫法古拙,色彩明艷,富麗堂皇,為嘉靖五彩瓷中的精品。
“國寶金匱·值萬”
新莽(9-23年)
通長6.2厘米、圓部直徑3.1厘米
1921年陜西省西安市城西北隅漢末未央宮故址出土
青銅質。上圓下方,有緣,緣高于字面?!皣鴮毥饏T”分布在上部形如方孔圓錢處,“直萬”在下部的方處,文字近王莽錢文風格。關于其用途,有不同說法,一種認為是王莽的貨幣,古泉家多持此觀點;一種認為是“以副符傳”的“符節”,“金匱”就是“金匱石室”的“金匱”,經史家多持這種觀點。
長久以來,傳世實物中,只有兩枚半為真品,一枚完整即此館藏錢,一枚有殘,一枚僅存上部。
“天策府寶”鎏金銅錢
十國楚乾化元年(911年)
徑4.3厘米、重36.6克
“天策府寶”是十國時期楚穆王馬殷所鑄。馬殷曾被后梁太祖冊封為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為紀念此事鑄“天策府寶”?!疤觳吒畬殹庇秀~、鐵兩種質地,邊廓堅挺,厚重,文字端莊秀麗,鑄量少,其中銅錢鎏金者極罕見。舊譜傳有鉛質大錢。
“靖康通寶”折二銅錢
北宋靖康年間(1126-1127年)
徑3.17厘米、重7.5克
“靖康通寶”是北宋欽宗在位時鑄造的,由于欽宗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因使用時間短、鑄量少、版別多而非常珍貴?!熬缚低▽殹庇写笮≈郑煮w蒼勁善變,版式繁多,計有小平、折二、折三銅錢,還有個別銀質錢。
“滇王之印”金印
西漢(前206-8年)
高1.8厘米、邊長2.4厘米、重89.5克
1956年云南省晉寧縣石寨山滇王墓出土
金質,蛇鈕。印面為正方形,其上陰文篆書“滇王之印”四字。這枚金印制作精工,印文鑿刻、文字篆體有別于秦篆,筆畫方正平直,風格獨特。
此印為漢官印,滇王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