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關于“意境”的形成與內涵
我國的傳統藝術和美學中的意境觀念萌芽很早,先秦兩漢的“立象盡意”說、宗炳的“暢神”說、謝赫的“氣韻生動”說等都孕育著意境思想的胚芽。傳統思想中的意趣、神趣、形神、格調、性靈、神韻等等許多說法都同意境思想相關,從不同的角度、側面、著重點靠攏、逼近意境范疇。直到王國維明確提出境界,范疇,展開說明,使意境理論臻于成熟。李澤厚的《意境雜談》一文認為,“意境”是客觀的“境”和主觀的“意”的有機統一。客觀的境又可剖析為形與神兩個方面,主觀的意則可剖析為情與理兩個方面,因此,意境就是形、神、情、理的辯證統一體。意境具有空間美、動態美和傳神美,具有高度的真實感和自然感,這兩種意見恰巧形成“互補”關系,可以辯證統一起來。說意境是境與意的統一,是形神情理的統一,這是偏重于意境的“實”的方面;說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強調其空間美、動態美和傳神美,這是偏重于意境的“虛”的方面,虛實結合,方得意境。即是說,形神情理相統一的“實”和境生象外的“虛”相結合,方有“意境”。意境范疇的確立比較晚,包舉涵蓋著之前諸多范疇的因素。在陶瓷山水畫中,意境范疇的悟性性質和功能尤為突出,更需要廣博、深刻地感悟體驗。
二、創作主體對意境的把握
科技的發展、時代文明的進步、社會分工的細化以及歷史的變遷,為陶瓷山水畫的意境審美取向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傳統的小橋流水、山居野趣已遠遠不能涵蓋當代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意境當隨時代,不同氣候、地貌的特征,生活中的感受,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現實生存空間的思考和憂慮,甚至對未來的憧憬與幻想,都是對陶瓷山水畫意境的開拓與發展。陶瓷畫家作為創作的主體,將對山川景物的理解和熱愛之情融入陶瓷作品中,把審美理想和山川自然景色相融互通、冥合為一,進而實現心靈凈化和人格的升華。無論是高聳的峰巒、奔騰的江海,還是寧靜的湖泊、幽靜的山村,都是在營造人與自然的“理想世界”。中國疆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名川大山遍布,山川秀美壯麗,這些都為自然山水的審美與陶瓷繪畫藝術的創造提供了豐富的客體對象。在陶瓷山水繪畫中,要求創作主體具有獨特的慧心,領略到自然山水那生氣盎然、意韻悠遠、心曠神怡的動人之美。自然山水因氣候變遷、四時循環、晝夜替換而引起的自然景觀變化,是那樣的微妙和豐富,并通過主體的審美感知潛入心靈,感應激蕩、呈迭成象。
創作主體表現山水畫的時空境界,則是通過山水的高遠、深遠或平遠,以及朝夕、陰晴、風雨霜雪及春、夏、秋、冬等時間、氣候變化所呈現的瞬間景象。創作主體在對自然界的觀照中,發現和把握真山真水的精神和特質,須從真山真水中汲取營養,飽游沃看,羅列胸中,對自然界一年四季變化、自然物理有深知,對不同的地域、環境、節氣有了解,方可在陶瓷山水作品中品味出意境之美。孔子認為“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以一種對自然相當親和的態度,表達了對宇宙自然及天地萬物圓融和諧的感受。山水繪畫的最高理想則是天人合一,最廣意義的天人合一,就是主體融入客體,或者客體融入主體,堅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顯著差別,從而達到個人與自然宇宙不二的狀態。人的精神要與宇宙自然相契相合,創作主體的心靈世界只有與象征著宇宙本體和生命的道相冥合,達到“天人合一”,才能返歸人類精神的家園——宇宙自然,從而獲得永恒。
自然山川原本就是具有審美內涵的統一體。在傳統文化理念中,自然是一個與人不可割裂的有機整體。畫家的心聲融入了大自然的心聲,大自然之魂靈變為畫家筆端的世界。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畫家心靈的世界,這便是浸透著宇宙自然精神的意境美。人是宇宙自然的一份子,人的生命受制于宇宙自然的統領之中,作為謳歌自然的陶瓷山水畫藝術,自從它誕生便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感關系。蟹爪枝般樹木的匯入又造成永恒流逝與瞬間意象的對峙,顯示出自然異乎尋常的偉力、韻律與節奏。那呈太極曲線盤桓往復的空間延伸,形成幽深玄渺、壯闊靜遠的意境。那悠長的意蘊,深沉的情致,舒緩從容的運筆,靈動而富有彈性的線條,營造出一個圓融和諧的藝術境界。表現生活、謳歌美好的時代,是山水畫千古不變的話題。
三、意境——陶瓷山水繪畫的靈魂
陶瓷繪畫對自然山川的描繪,不是追求以逼真的像為主,而是把握意境之美。陶瓷山水繪畫創作中對畫面講究的是虛實、陰陽、空靈、雄渾、厚重、清秀、飄逸、險峻之美。這種審美方式決定了陶瓷畫家生活于山水、寫生于山水,但不描摹自然,而取山水之精華。除此之外,意境的創造必須重視山水畫的形式構造與空間意象的研究。比如要表現霜降、暮靄沉沉、月下幽冷的景象、空幻迷離的微風細雨、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等,如果沒有對形象、空間與氣氛的充分刻畫與渲染,僅靠書寫性的筆情墨趣是無法表達出來的。對意境的開拓和研究是陶瓷山水畫創作的根本,當今陶瓷山水畫的意境是指畫面的情與景的結合達到了高度的完美,即情景交融。一些陶瓷山水作品中,呈現出單調、雷同、一般化和膚淺的現象,創作主體都要努力突破,注重構成,強調藝術性,著重山水繪畫的精神境界的研究。裝飾性是繪畫形式的重要語言之一,能較輕易地使繪畫帶上現代感,被陶瓷山水畫家較多地使用。但裝飾太多、太刻意了,就顯得雕琢、堆砌、做作、小氣,因而難免匠氣之嫌,被稱之為陶瓷工藝品,使陶瓷山水畫的創作日漸形式化、工藝化、制作化,表現出矯飾主義傾向。這其實還是對形式理解得太膚淺,過分強調構成和裝飾性,不利于意境的開拓,降低了陶瓷山水畫的審美價值,須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天然,含而不露,才是大美,明此理,才是真懂形式。
其實好的陶瓷山水畫作品,會以意境感染人,讓人忘掉形式,而不是首先讓人看到形式,形式是手段,不是目的,表達意境才是目的。凡不能準確表現意境的形式,都是失敗的形式。須知“大音稀聲”、“大象無形”之理,繪畫創作能深解其義,定有所得。面對前人的輝煌成就,陶瓷山水畫審美境界的開拓難度的確很大,首先觀念必須更新,其次修養要廣博精深,三是形式語言要新,四是熟悉陶瓷工藝特點,五是注重山水畫精神境界的開拓研究,精神境界是陶瓷山水畫的最高境界。但陶瓷山水畫精神性的注入很難,需要廣博的文化修養,才能開拓山水畫的審美境界,使山水畫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傳達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有無窮意味。陶瓷山水畫的精神性蘊蓄著多義性、神秘性、象征性、哲理性等因素,較難表達,因而這類好作品極少,值得更多的陶瓷畫家去探索,但也應注意避免空喊、圖解和無病呻吟。
總之,陶瓷山水畫藝術是內斂、靜觀與冥想的藝術,表現山水畫的精神性應以暗寓性的形式語言來表達,不能太直白,應含蓄、自然。挖掘人的豐富性,進入人的幽微深隱的心靈之中,在山水中表現人的豐富情感和精神追求,提升山水畫的審美價值,我們今天的陶瓷山水畫才會呈現斑斕多彩的審美境界。
(責編: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