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首詩是我把玩泰和小平銅母錢油然而生的感慨。其意是漠視世態炎涼,放棄利益得失,完善身心平衡,擁有一個泰和的理念境界。真不知在八百多年前金章宗完顏鑄泰和錢時做何想,但我揣度,他也一定愿意有一個泰和的自身和在他統治下的一個泰和社會。
說起“泰和”,那是偶一日作畫空暇,閑翻銅幣舊存,見得“泰和通寶”小平一枚甚是精好,不覺掌玩起來。又出于好奇找來有關論幣之書,尋其身世。《金史·食貨志》載此錢為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八月始鑄。一開始鑄大錢,以一當十,文曰“泰和重寶”,與鈔并行。通過《金史》又知在章宗承安三年(公元1198年)曾統計當時官民存留錢幣數量,設置了“回易務”準備推行鈔法,到了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又改交鈔法,以便更好適應市場。由此看來這樣的經濟改革說明章宗的政治頭腦及在他執政時期從“明昌”、“承安”到“泰和”的心路歷程。這位完顏于1190年接了爺爺的皇位后,第一個動作是對釋道進行了規范與管理,不得有過多的特權。接著完善了科舉考試制度,通過了以漢字為主,廢棄契丹字的改革,并由政府頒布對漢人先賢的禮遇制度,如避周公、孔子諱等。接著下令增加糧食儲備設施,以備糧荒之需,因為這時全國人口已達694萬之多。這諸多舉動我認為正是章宗造就泰和社會的企望。
據說篆文“泰和重寶”目前存世量尚多,盡管如此,收藏者對此錢鐘愛有加,因為它太精美了。就像錢界專家評價的那樣:其文增一分不可,損一分亦不可。這樣的評價真是美“絕對”了!其實還真是這樣……請看我這枚真書“泰和通寶”小平母錢,它錢文精美,筆劃勁健,字口整齊,布局精到,邊緣規整,穿廓深峻,地章也平展,制作得極其精湛與規范,極有可能是一枚小平母錢,因為上述都體現了母錢的特質。據說“泰和通寶”大錢稀少,而小平亦是如此。比如丁福保先生在編《古錢大辭典》時,都沒得到泰和小平,而僅知道有一枚在張叔馴先生處。雖然那時還是民國,幾十年過去了,而泰和小平仍然難覓芳容,就更別說是小平母錢了。我這枚小平母錢要比其他小平略大,徑24.3毫米,輪2毫米,穿6毫米,特別是厚度達2.5毫米。細觀此錢,雖為生坑品,但也有數千年面世之狀。而吾得之時間是在2010年春季,并且是別人踏破鐵鞋,我卻不費功夫,幸哉也。綜上所述,有按驥索圖、對號入座之嫌,恐有南轅北轍之效,因為我還不算涉入錢壇,唯望方家不吝賜教。(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