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藏界有兩件事引起了廣泛關注,一是在中國嘉德2011春拍古代及近現代書畫聯合夜場上,齊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以4.255億元人民幣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的新紀錄,順便提一句,此畫作是1946年86歲的齊老送給60大壽的蔣介石的,題有:主席壽。近年來中國書畫的價格如同大宗商品牛市一樣,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以中國之大,本土消費之強勁,商業手段之大膽,捧出個中國畢加索也不足為奇。在此按下不表,倒是第二件事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那就是故宮博物院“三重門”事件。此事件在全國引起的物議之沸騰早已超出了藏界范圍,作為業內從業者,忍不住要說幾句閑話。
第一門失竊門,初聽故宮失竊新聞我立刻習慣性以為必有內外勾結事情或高科技手段盜賊,腦中隱約浮現《碟中諜》畫面、明朝梃擊案之撲朔迷離情形。案發58小時就破案了,結果讓人瞠目結舌,山東曹縣籍嫌疑人石柏魁身高不足一米六五,盜竊手法極不專業,事先未經策劃,純屬臨時起意,以盜竊學生宿舍級別手段居然得手。更離奇的是,該犯盜竊后在現場即被發現,在已被控制的情況下竟然逃脫了。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超過100萬,典籍超過50萬。故宮保衛處號稱“京城第一保衛處”,人數超過240人,還有至少400個攝像頭在監控。然而,一個小賊歪念一動,居然能將這班當代大內高手們的森嚴壁壘視同無物,故宮保衛處如此擒賊手段簡直讓全中國任何一位城管笑掉大牙。
竊案既破,故宮博物院一副院長帶隊向北京警方贈送了“撼祖國強盛,衛京都泰安”的錦旗,被網友質疑“撼”字有誤,應為“捍”。我想,故宮博物院乃文華聚集之地,擒賊非其所長,應擅長的文字方面又失誤了,實在不應該。然人非圣賢,豈能保證不出錯,不過故宮方面出來表態了,不但不認錯,反而辯稱“撼”字用法沒錯,比“捍”字更顯厚重,這就是不折不扣的指鹿為馬了!可惜故宮博物院沒有趙高之威,于是輿論大嘩,釀成“錯字門”丑聞。網絡、微博一片聲討之聲,擁有160萬聽眾的鄭淵潔在微博上寫道:“請教各位漢語學者專家,‘撼’在古代是否和‘捍’通用?如果不通用,將‘撼’和‘祖國強盛’連排且置于前列,涉嫌用文字顛覆國家?還是恩將仇報譏諷公安‘撼祖國強盛’?”
很多知識分子在得知“厚重”論后,一片嘩然。他們高舉字典,痛斥故宮“強詞奪理”、“死不認錯”,比疏漏筆誤更加不可原諒。《北京晚報》以頭版開火——《故宮嘴硬》。這份首都暢銷報紙請來《現代漢語詞典》主編和作家等助陣,稱“小學生都不該犯這個錯”,“撼故宮易,撼沒文化難,撼知錯就改更難!”
輿論洶涌不到兩天,故宮扛不住了,出來正式道歉,不過秉承我國刑不上大夫的“光榮傳統”,此過錯又由倒霉的保衛處背了。竊以為,堂堂國家博物院的認錯形象比山東曹縣籍嫌疑人石柏魁尚有不如。
今年對故宮的領導們來說真的是多事之秋,“錯字門”余波未了,央視主持人芮成鋼在微博爆料,故宮的建福宮已被改成一個為全球頂級富豪們獨享的私人會所,500席會籍面向全球限量發售。“會所門”的性質不同于“失竊門”的疏忽、“錯字門”的愚蠢,因為丟掉幾件東西不可怕,寫幾個錯字也只是有傷雅觀而已,“會所門”傷害的是更寶貴的東西——中華民族的文化祖產,全國人民的公共財富!《圣經》的《路加福音》中耶穌有個葡萄園戶的比喻,有人栽了一個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到國外去住了很久。到了時候,主人打發仆人去收果子,園戶竟打了他,試圖將葡萄園據為己有。我想,故宮博物院應該是全體國民的葡萄園吧,這一次,作為管理者的“園戶”,其膽大妄為終于惹惱了主人們。可嘆的是,長期被忽視和冷落的主人已經快忘記自己的身份了,“會所門”也許只是刺激國人發出幾句牢騷,然后繼續恢復沉寂。
雕欄玉砌的精美建筑、價值連城的古代文明珍寶、厚重的歷史背景……故宮在國人心中一直擁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不僅因為它曾經是王公貴族及士大夫們維護江山社稷、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更因為它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朝圣之地。然而從盜竊案到錦旗上的錯字再到建福宮的富豪會館傳聞,這一系列的風波之后,我們不得不痛心地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故宮,這個令每個中國人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那些令每個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文明底蘊,究竟還剩下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