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將書房稱為文房,而文房用品則是古代文人雅士們案頭必備之物,其中除筆墨紙硯外,還包括筆筒、水洗、水盂、印盒、墨盒、鎮尺、臂擱、印章、調色盤等等,這些文房用品集欣賞、把玩和實用于一身,所以又被人稱為文房雅玩或文房清供。
紫砂陶質的文房用品起步較晚,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晚期到民國初期。
筆者收藏紫砂器多年,在收藏過程中有幸覓到幾件文房用品,現介紹如下:
一、宜鈞釉罐形水洗(圖1)
水洗又稱筆洗,為浣筆器皿,用于書畫完畢之后,濯洗筆中的余墨余色,其形狀如缽盂之類較大者為之。宋代極為流行,汝窯、官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鈞有燒制。與上述宋代名窯相比,紫砂胎水洗起步較晚,我們見到的最早的紫砂洗是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明代宜鈞灰藍釉海螺洗。為了便于清洗和實用上的需求,達到與傳統瓷質水洗的效果,紫砂陶水洗內壁往往均施掛一層彩釉。
筆者收藏的這件紫砂胎水洗高14.5厘米,最大腹徑22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14厘米。用黃龍山的段泥采用拉坯成型制成,胎呈米黃色。雖砂粒較大,但砂質純凈溫潤,包漿自然厚重,其造型如同傳統的古代陶罐,故取名罐形水洗。洗內除口沿外均施開片的白釉,開片的形狀如魚子的大小,故也稱這種紋飾為魚子紋。洗外除底足外均施一層開片的天藍釉,釉色亮麗,鮮艷奪目,這種釉稱為宜鈞釉。
宜鈞在清初時也稱宜興掛釉,是明清兩代宜興生產的一種帶釉的紫砂陶,由于這類產品是仿宋代鈞窯的色彩,與鈞窯有某些相似之處,故稱宜鈞,以明代后期歐子明所燒制最為成功,也稱歐窯器。宜鈞以紫砂為胎,釉面帶有乳濁感,釉色以天青、天藍、灰藍、云豆色為主,間有月白葡萄紫等,清代乾嘉時葛明祥、葛源祥繼續生產宜鈞。
此洗為圓足底,足里內凹,雖無鈐印,但從砂胎、釉彩、造型多方考慮,應為清末至民初時的產品。
二、梅花形格式洗(圖2)
洗高4.5厘米,寬13厘米,足徑7.5厘米,用段泥制成,胎呈米黃色。洗的口沿做成梅花狀。洗的內壁用S形隔墻將其分為兩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格池,通常把這種分為多個格池的洗子,稱為格式洗。池內分別施掛一層開片白釉和綠釉。洗的外面一邊鐫刻“水國生香,宜興泉石主人并刻”的銘文。銘文字體優美,功底深厚,行草兼顧,言簡意賅,具有陶刻大家氣韻和風度。
在紫砂界自古就有“陶依字貴,字隨陶傳”之說。陶因文增色,文為陶點睛,兩者相得益彰,這就是紫砂陶的文化內涵。
洗的另一面刻一束盛開的菊花。菊花為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也是四愛(右軍愛鵝,陶潛愛菊,浩然愛梅,茂叔愛蓮)之一,深受歷代文人雅士們喜愛,是繪畫的主要題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東晉大詩人陶潛的名句,至今令人稱頌。
此洗底鈐“云山福記”隸書陽文方印(圖2右下)。“云山”是制陶者,“福記”是字號款。云山即吳純耿(1916-1999年)字云山,號亨衡,宜興蜀山西街人,幼隨父吳桂生學藝,民國時為利用、立信、福記制陶,近代名藝人。
鐫銘者“泉石”即談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藝名泉石,師從著名陶刻家陳少亭,刀法講究純熟,技藝精湛,曾為邵金章、沈孝鹿、吳云根、顧景舟等名家作品刻銘。
三、紫砂胎調色盤(圖3)
調色盤是為繪畫調制色彩而備。筆者收藏三件調色盤,分別用宜興砂中的紫泥、朱泥和段泥三種不同泥料制成。與其相對應的胎的顏色分別為紫色、紅色、米黃色。它們均做成葵花口形狀,尺寸也大致相同,直徑在13.5~14厘米、高在1.2~1.3厘米之間。但每個盤內格池的數量不同,其中有七格、九格、十格三種,每個格內均施一層開片的魚子紋白釉。這幾件調色盤雖無鈐印,但從泥料釉彩及特點分析,應為民國時期的作品。
四、紫砂胎醬釉藍花印泥小盒(圖4、5)
印盒又稱印池,是文房中必備之器,以盛印泥而得名。印盒的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內盛印泥者甚平淺。宋代的官、哥、定均有燒制,明清至民國景德鎮窯燒制亦廣。與上述瓷質印盒相比,紫砂印盒起步要晚得多,出現于清代,因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過明代傳世印盒和有關資料介紹。
此盒高3厘米,腹徑8.5厘米,盒口徑7厘米,足徑5.1厘米,用老的段泥采用拉坯成型工藝制成,胎呈米黃色。印盒小巧精致,上蓋上底之間合縫嚴密。印盒外部全身施滿卷草紋,畫工精細,圖案美觀大方,印池內施一層白色開片的魚子紋釉。圈足底,足底內凹,底無鈐印,但彩釉時代特征明顯,這種用點彩淺深藍釉描繪各種紋飾的方法,多為清晚期的作品。紫砂印盒十分稀少,極為難得,筆者經多年的尋覓,才得到這件器物,十分喜愛。
五、紫砂陶鴛鴦硯(圖6、7)
硯為文房四寶之一,屬文房重器。深受文人青睞,自古就有“文人之有研(硯)、猶美人之有鏡”之說。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論硯》中說:“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這說明唐代就有人藏硯了。唐代以前我國硯的材質多為陶硯、瓷硯,唐代開始生產澄泥硯,宋代以后才將端、歙、洮河、澄泥定為我國四大名硯。與上述這些古代名硯相比,紫砂硯起步更晚,傳世作品甚少,多為清代以后的作品,無資料參考。
此硯長18厘米,寬12.3厘米,高2.3厘米,用宜興紫砂中的優質朱泥制成。雖砂粒略粗,但質地細潤,胎體堅硬,包漿自然,硯池內有明顯研磨過的痕跡。為減輕硯體重量,硯內做成空心狀。硯的側面有兩個小孔,這是燒制空心硯過程中工藝上要求的出氣孔。硯池和墨槽之間印有一對鴛鴦,故得其名。
此硯底鈐“晉藝苑”篆書陽文長方印。“晉藝苑”應為定制者的齋堂號。紫砂陶硯解放后早已無人生產制作,已從實用走向收藏行列,所以此硯應為民國以前的作品。
六、紫砂胎罐形水盂(圖8)
水盂為研墨時盛水的器皿,又稱水中丞。宋人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云:“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借一日用,墨盡復磨,故有水盂。”其形不一,或方、或圓、或高、或矮。水盂宋代即已流行,據《考余事》記載,宋代官、哥、定、龍泉窯都有燒造,宋以后更為盛行,以清代雍乾時景德鎮燒制的天藍、豆青、祭紅水盂最為珍貴。我們見到的最早的紫砂水盂為清康熙時陳鳴遠款鼓釘紋小水盂,現為故宮收藏。
此水盂圓口鼓腹,高7厘米,腹徑9厘米,口徑5.2厘米,足徑7.3厘米。用紫泥手工打片拼接而成,接痕明顯,雖砂粒較大,但砂質溫潤,包漿厚重,胎的顏色似紫檀木一樣,深紫泛青。雖無款識,但從砂質、工藝等諸方面看,此器具有清代早期的特點,應屬清三代時期作品。
七、紫砂水盂筆架(圖9、10)
此器高4.6厘米,最寬處13厘米,一邊做成水盂,呈梅樁形,口徑5厘米,由梅樁底部生出一枝彎曲的梅枝,既可為水盂的手把,又可置放毛筆作為一獨立筆架使用。水盂腹部浮雕短枝和兩朵梅花,一只盛開,一只含苞。水盂另一面雕塑有斷枝、癭節,在彎曲梅枝前端,又生出分枝和梅花花蕾。
此器用紫泥手工制作,器物雖小,但制作精細,造型別致,構思巧妙。梅樁、梅枝、花蕾、癭節、枝叉等細微之處,均雕塑逼真,包漿自然,色澤正宗,呈栗紫色。
水盂內壁施一層開片的魚子紋白釉,是典型的民國時產物。這樣的作品是傳統而不失新意,高雅而不失古潤,精巧而不失實用,實屬文房雅玩之列,特別是一器多用之物極為少見,十分難得。
此器根部梅枝下鈐“美華”篆書陽文橢圓小印(圖9右上),美華為民國時陶藝人,生卒年月待考。
以上各紫砂器物,有水洗、格式洗、調色盤、印盒、硯、水盂、筆架,它們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有的內外施釉,有的內壁施釉,有的無釉,有的有款,有的無款,均為文房用具之列,其年代從清代到民國。品讀這些作品,就像欣賞古代的文人畫,溫而不膩,淡而有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由于紫砂制作歷史較短,出土器物極少,原料單一,造成了紫砂鑒別有一定難度,即使業內行家也常有失誤。那么,如何辨別呢?從基本原理上講,首先要多看真品,多接觸、多比較,增加感性認識,“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不識真,無以知假。其次,要學習紫砂歷史,掌握各時期紫砂制作工藝、泥料的變化,窯燒技術的改進,式樣的創新,藝人的技術風格、印款模式等。知道了這些,即使是一些無款紫砂器物,也能作出較準確的判定。文化養人,藝術養性,收藏養心,這就是筆者收藏紫砂多年的一點體會。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