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云從是清代“姑熟畫派”的領袖,一生畫了很多畫,寫了不少詩,大多表達了他的反清情緒和愛國思想。這在安徽省博物館收藏他的《設色山水圖》冊之《西臺慟哭圖》與《閉門拒客圖》中,表現得尤為強烈。同時觀賞他的山水畫更有“潤含春雨,干裂秋風”之妙。
蕭云從,姑熟(今安徽蕪湖東)人,生于明萬歷二十四年(1659年),字尺木,號默思,又號無悶道人,于湖漁人,鐘山老人等。他的一生,處于明末清初交替時期,是一位具有正義感的愛國志士。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參加了當時的進步組織“復社”,第二年他44歲考取副榜第一準貢,算是有了正途出身資格。明朝滅亡,曾參加抗清斗爭,失敗后,他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專意于書畫研究和創作。他的山水畫多用直線,這雖是借于木刻,但卻成了他的藝術特色,對元明以來傳統繪畫多用曲圓和柔潤筆法是一個很大的沖擊,顯示了他的革新精神,在蕪湖影響很大,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姑熟畫派”。
蕭云從《設色山水圖》冊,為紙本設色,共八開,各縱23.7厘米,橫14.7厘米。引首有歸莊題“勝情遙寄”四字(圖1)。八開均為擬古之作,每幅畫都有對題詩,除圖冊之一為吳國對對題,其余7幅皆是王士禎對題,冊頁之末還有吳國對的題跋兩開(圖10)。圖冊之一畫的是《仙山樓閣圖》(圖2),殿堂樓閣,建筑結構描繪精確細微,樹木穿插掩映,祥云飄浮仙臺,人物活動依稀可辨。用筆勁利,設色典雅,細而不弱,繁而不俗,流露著清潤的氣息。圖中作者題識:“郭恕先為仙山樓閣,而李錦奴亦有此畫,錦奴學師訓,時號小李將軍云。”郭恕先又名郭忠恕,五代宋初著名畫家,河南人,擅畫山水,尤精界畫,行筆天放,設色古雅。有個小故事,說是蕭云從出生那天夜晚,他父親做了個夢,夢見郭忠恕到他門口,說:“蕭氏將昌,吾當為嗣。”云從父親也是一位畫家,但不太出色。他希望自己有個兒子將來也能像郭忠恕那樣有本事,因而長期積思生成此夢。后來蕭云從也確實刻了一方“郭忠恕后身”印章,常常鈐在他的畫上。“師訓”(姓蒲),“李錦奴”(名李,號小李將軍),二人皆為五代時期四川畫家。
蕭云從擅長山水、人物,兼能墨梅、幽蘭。他的一部分山水畫,借古人筆法,寄托著懷念故國的感情,對喪失民族氣節的官吏,表示極大的蔑視。如冊頁之三與之四,可見其愛憎分明。之三《西臺慟哭圖》(圖4),畫一身著漢裝的文人登上西臺,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卻慟哭流涕。圖中自題:“西臺慟哭圖,宋謝皋父事,用趙子固筆法為之,蓋其志同也。”內容是根據宋末謝翱,字皋羽(皋父),是宋末著名的愛國志士及詩人,文天祥在福建起兵抗元,他變賣家產募兵投奔文天祥共同抗元。宋亡后,他十分悲痛,一日他登上七里瀧西臺山慟哭文天祥。蕭云從愛畫此類題材,表明崇敬英雄和愛國情懷。
圖冊之四《閉門拒客圖》(圖5),畫一人高臥房內,院門緊閉,家犬看守。一人身著紅袍,頭頂高冠,被拒于門外。圖中作者自題:“趙榮祿仕元,省其(兄)子固,子固高臥寮,閉門拒之,今就子固畫法為圖,榮祿筆意雖優,余無取焉。”趙榮祿即趙孟,字子昂,元代書畫家,本為宋臣身份,宋亡后仕元。趙孟堅,字子固,南宋畫家,二人皆為宋宗室。子固對榮祿喪失民族氣節十分鄙視。子昂訪子固受奚落的故事,有很多傳說,其實都是后人編造,子昂仕元時,子固早已去世。“寫成茅屋何能隱?寄到秋時不忍看”(蕭云從詩句),作此圖是畫家對子昂以宋臣身份仕元缺乏民族氣節的一種諷刺。因此,子昂畫再好,他也不學,而以“子固法為之”,足見蕭之愛憎分明。
《設色山水圖》冊構圖、筆墨、設色,各具特色,構圖幅幅無雷同,筆墨個個有變化。筆鋒瘦勁,構圖新穎,墨法精微,好用淡墨。繼承了元人雅潔淡逸的畫風,也汲取了唐宋繪畫的賦彩、水墨或青綠設色,既有古法,又有自己的特點,筆觸墨色,虛實濃淡,諧調而輕快,風格疏秀,“勝情遙寄”,而耐人玩味。
在圖冊中,蕭云從還自題學某某古人畫法。如圖冊之二《松溪漁隱圖》(圖3)“學李成”,之三《西臺慟哭圖》“用趙子固筆法為之”,之四《閉門拒客圖》“今就子固法為圖”,之五《萬山飛雪圖》(圖6)自題:“萬山飛雪,為營丘之筆,縮巨幅于一冊,遠磴盤折,秀木凄寒,六月著,不減北風圖也。”之六《山城水遠圖》(圖7)題:“關仝筆細若蟲絲,寸幅具百里山水之氣韻,愧老朦不能盡其量也。”之七《寒山貝葉圖》(圖8)“學洪谷子法”,之八《碧山尋舊圖》(圖9)“學荊浩”等。
李成,又稱李營丘,唐后裔,世居長安(今西安)。五代宋初畫家,精山水,師法自然。關仝,五代后梁畫家,長安人,工畫山水,筆簡氣壯,景少意長。荊浩,號洪谷子,五代后梁畫家,沁水(今山西)人,一作河南人。工畫佛像,尤妙山水,論者說“荊浩山水畫,可稱唐末之冠”。他自題詩云:“筆尖寒樹瘦,墨淡野云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全從師造化得來,在蕭云從的圖冊中就有以上詩說的影子。蕭云從在他畫上雖題著學古人某某畫法,實際上卻不盡相同,仍不失是他的寫生之作。汲取傳統技法,描繪自然真景,是蕭云從一種師古而不泥古的精神,這正是清初一般畫家所缺乏的。“體備眾法,筆墨爽利,細不繁瑣,清疏韻秀”的作風,可以代表他的表現技法。他說學某人畫法,只是極少數略有近似而已。明清畫家大多靠賣畫為生,為了滿足某些愛畫者的需求,“名師出高徒”,畫家們盡量往古人名畫家貼近為好。
蕭云從的山水畫面多用直線,直線又分縱、橫、斜三種,縱有矗仰之勢,橫生平穩之意,縱橫結合,曲折有致,給人穩重壯麗之感。如冊頁之六《山城水遠圖》,窄縱直線,尤顯冷峻之意;如冊頁之七《寒山貝葉圖》,他的斜線條用法很巧妙;如冊頁之二《松溪漁隱圖》,直垂的長方形山石,磅礴中見冷峻,激奮中見穩定。而結構謹嚴、山石形態如卷云的,便是冊頁之一《仙山樓閣圖》的特色。“筆尖寒樹瘦”,又是冊頁之五《萬山飛雪圖》之妙,畫面的縱、橫、斜體都用方直細線勾括,很少用皴筆,愈顯得結構清新,石質堅硬。而在謹嚴的結構中又勾撒了一些小草,勾點了一些樹木,使疏淡的畫面活躍而豐富。
下面說一下為冊頁對題7幅的王士禎。他的每幅對題,確實也和這些山水畫相肖,內容貼切,詩句美,書法也美。王士禎(1634-1711年),清代詩人,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所作之詩多寫日常瑣事及個人情懷,模山范水,吟風詠月,符合當時統治階級以詩歌粉飾太平的需要。生前負有盛名,門生眾多,影響很大,也能詞。
蕭云從多作山水長卷,均為景物寫生,內容豐富,意境深遠,自成一格。他的傳世作品,除安徽省博物館多有收藏外,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均有收藏。
蕭云從病逝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終年77歲。他的墓在蕪湖城西嚴家山,至今仍然安在。(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