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喜歡收藏紫砂老壺,其收藏原則是以老為主,名家為上。因為老壺承載著紫砂發展的軌跡,是研究紫砂史的實物佐證。家藏老壺中有一件是清末的作品,屬名作名刻,深受筆者喜愛,現詳細介紹給大家:
此壺高10.8厘米,寬14.5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8.8厘米,容量400毫升。用老的紫泥制作,砂質溫潤細膩、做工精湛、包漿厚重自然,表面的玉質感極強,壺的顏色正宗,呈深栗紫色,是一件紫砂中的精品之作。
這件老壺的造型以圓為主,突出了圓器的“圓、穩、勻、正”的特點。壺的做工簡潔明快,圓中有變,柔中有剛,有形有勢,有胎有骨。采用打泥片方法先拼接身筒,然后分別鑲接壺流和壺把,最后根據壺口尺寸來做壺蓋而成。流短而直,下大上小呈錐形,極具神韻,內為獨孔。耳形把彎曲有度,端拿舒適,使用方便。圓形嵌蓋與壺身吻合緊密,鈕為橋形。壺身上下各裝飾兩條圓線,為壺增加了動感。這種造型的壺通常稱為汲直壺,為傳統的曼生壺式之一。民國時鄧秋枚的《明清各名家砂壺全形集拓》中均有此類壺型實例。
此壺的腹部正面用行楷鐫刻“卻非金玉姿,亦同夜光珍。云如”銘文(圖1)。銘文字體優美,筆法舒展流暢,刀功遒勁嫻熟,具有大家的氣韻和風范,儼然就是一幅書法作品。銘文內涵高雅,意義深邃,體現了撰銘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壺的造型古樸淳厚、不媚不俗,與文人的氣質相似,加之壺銘言簡意賅,緊切壺意,具有文人壺的雅趣和特色,達到了壺因文增色、文為壺點睛的藝術效果。“味由壺內品,韻從壺外生”,這就是宜興紫砂壺帶給我們的切身感受。
壺的底部中央有圓形回字紋花邊,內鈐“陽羨蔣裕泰制”六字陽文篆書(圖2)。印文清晰規整,金石韻味濃郁,符合當時制印風格和制式,與今日制印風格完全不同。
制壺人蔣裕泰,為清晚期壺藝人,傳器以圓器為主。
鐫銘人云如,即邵云儒(如),清末民初時陶刻藝人,生于宜興川埠上袁村紫砂世家,其父邵大赦亦名赦大,為大亨之兄長,制壺名工。邵云儒在民國初年曾任江蘇省省立陶工傳習所技師,傳授紫砂陶刻技藝,是一代陶刻名家,曾用云如、耘如、筠如、巖如、北巖等銘款。其子邵洪明、邵洪坤均為陶刻藝人。
此壺從砂質、壺形、銘刻等諸方面看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真正的老壺,除名章簽款外,其制作水平和樣式沒有當今制壺人的刻意追求,看起來也不及現在的壺形時尚和精細。這是因為古人做壺是實用第一,功能上強調實用性,使用上注重舒適性,成型手法簡潔明快,技術嫻熟,用泥是黃龍山的優質泥料,在老式龍窯中用木材為燃料燒成,裝飾手法以陶刻為主,氣韻和刀法均屬上乘,且特別講究整個生產過程中每一環節質量。老壺時至今日經多年的使用、把玩、摩挲,以及茶汁的滋潤,壺身表面外似紫玉,內如碧云,可以鑒人。明代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說:“壺經用久,滌拭日加,自發暗然之光,人手可鑒。”講的就是這一道理。
紫砂壺的文化品位,體現在紫砂壺的刻銘上。自清代以陳鴻壽(號曼生,1768-1882年)為代表的文化名人參與到紫砂壺的制作行列后,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壺依字貴,字隨壺傳”之說。
筆者所藏這件紫砂壺,雖經百年傳承,盡顯滄桑,但依然不失完美。美器養眼、妙物怡情,正如壺銘所刻“卻非金玉姿,亦同夜光珍。”(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