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為大象身上最堅固的部分,其光潔如玉、耐用、珍貴堪與寶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機寶石”之美譽。而象牙雕刻藝術品,以堅實細密、色澤柔潤光滑的質地,精美的雕刻藝術,倍受收藏家珍愛,成為古玩中獨具特色的品種之一。隨著我國文物市場不斷地升溫,象牙制品的仿冒品也不時出現。鑒于此,筆者簡單地從象牙制品的顏色、工藝特點及款識等方面談談識別象牙制品的幾點拙見,僅供藏友參考。
一、觀察象牙本身的顏色和斷裂紋。這里主要談兩個方面:其一、象牙與其他骨制品。象牙在其橫截面上有其自然的網狀交叉紋和人字型紋理,而其縱截面上則是不規則的平行波狀紋。象牙有其自然的蠟質狀光澤,是任何作假做不來的,其蠟質狀越透明,水頭越足越好,精致的象牙雕件有一種柔和美麗的半透明的暖色外觀。而骨制品沒有象牙所特有的人字紋、網狀紋,且質地粗糙,光澤枯槁。此外由于其骨壁較薄的緣故,一般只能制成短小的筷子,團扇和羽毛扇的扇結、扇柄以及小形的掛件等。其二,新舊象牙雕刻藝術品的表皮都會老化。年代久了,表面就開始泛黃,再由淡黃逐漸變成姜黃、深黃,直至淺棕色。并且,同一件象牙器上,顏色還往往深淺不一。伴隨著色澤的變化,有的器物表面,還會出現一根根短頭發絲樣的淺紋,我們稱之為“雀絲”。牙器的年份愈久,雀絲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長,進而就會表現出裂紋。此外在鑒別牙色時,我們還可以察看一片牙的底部或內部,觀其色澤老化的變化程度與表面是否一致。經人工染色做舊的象牙,一般在處理過程中無法將器表和內部深處的色澤做成兩樣,而自然老舊變色的象牙卻有此方面的差異,這就為我們鑒別象牙到底是自然泛黃還是人工做出來的,提供了一個標識。
二、從雕刻品的藝術風格來判別。如清初雕刻的觀音像,衣紋線條簡練,有明代牙雕的遺風。由于深淺刀法并用,圓渾而挺拔,衣著線條下垂而坦然,給人以沉穩的感覺。觀音面相端莊,雙目微閉,眉低臥,耳垂肩,親善中透出一絲莊嚴。近代仿制的觀音像,衣紋線條繁復,立體感不強,刀法軟弱,面相也圓潤不夠。
三、注意舊料新雕。所謂“舊料新雕”,就是用舊的牙器,改雕成“古代名品”,或舊的牙器有損壞,取其一部分改頭換面,甚至用“龍骨”新做,用來充當古代的牙雕制品。對此,我們可以從材質、工藝兩個方面做出鑒定。
四、款識辨析。第一種為后加款,是古玩作偽時常用的一種手法。其做法是在一幅無款的作品上添加名家的款印以增其值。物是舊的,后添的款是新的,如果不加做舊的處理,兩種色澤的新舊程度會完全不一樣。舊物已有自然包漿,而款的筆墨痕跡則火氣很重,也是很容易比較它的真偽。如果經過了做舊的處理,就不能僅作表面的比較,而需要我們平心靜氣地感覺。因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陳舊與短時間內人為的速成陳舊,其效果畢竟是不一樣的。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可以打個比喻,農家放養的雞與養雞場里的雞吃起來味道就大不相同。同理,長年陳舊畫的筆墨與人為速成陳舊款的筆墨,它們“味道”也是迥然不同的。關于款識辨析,除了要注意“后加款”的作偽方式,還應該警惕以假冒真,尤其是對有落款的名家牙雕作品。如清末民初的微雕家于碩,他的書刻不僅清新秀麗,且氣勢連貫,像是一氣呵成。目前,于碩的作品也有仿冒的,仿冒品的微刻,字形欹斜,運刀偏直,筆畫粗細一致,與真跡有很大區別。
此外藏家要想更多地了解新舊象牙的辨識,就應多去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去看看象牙制品,各時期的造型、紋飾、圖案、款識特征,與市場中所見到的相對比,就不難辨識老器與高仿器的區別。(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