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畫繪畫技法中,用墨線勾出輪廓線稱為骨法,所謂的“骨”指的就是墨線,不用墨筆勾出輪廓線,而是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就稱為“沒骨法”。用沒骨法畫出來的畫就稱為沒骨畫,也稱為無骨畫。古代山水、花鳥畫都有用沒骨技法進行繪畫的,我們可稱之為沒骨山水畫、沒骨花鳥畫。
沒骨畫法作為不勾墨線,直接以色彩塑造物象的畫法,從技法上看,有渲染、點染兩種。沒骨渲染是指不勾輪廓線(或先用炭條、鉛筆、淡墨勾出輪廓線,然后用色將其覆蓋,或著色后再將鉛筆、炭條的痕跡擦掉,最終讓人看不到墨線),用層染或混染法,通過多次著色來塑造物象的一種繪畫手法;沒骨點染是指先在筆端蘸,配好墨或色的濃淡,然后一筆或幾筆點出物象的一種繪畫手法。沒骨點染有粗細之分,細致的工筆花鳥中常用來表現草蟲、小花、小草和枝梗等,較粗放的則是兼工帶寫。
從歷代關于沒骨畫的流傳作品來看,沒骨畫最根本的特點是“直以彩色圖之”,就是不用墨線勾勒,直接用色點、色線和色彩的暈染去塑造畫面形象。
沒骨畫法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傳其作《觀碑圖》亦俱用色彩畫成,故歷來被視為沒骨法的開創者。其后唐代楊升學張僧繇沒骨法,擅山水,可從明董其昌的《仿唐楊峒關蒲雪圖》見其面貌。宋代有以徐崇嗣、趙昌為代表的沒骨花卉。元代以王冕為代表的沒骨花卉最為著名。到了明代,沒骨畫技法有了新的發展,從接近雙勾填彩的渲染畫法發展為放筆點染的畫法。清代畫家惲壽平、羅聘、虛谷、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有沒骨花卉作品。齊白石以及現代許多花鳥畫家也都用沒骨法作畫。而沒骨山水,自南北朝以來的一千多年間流傳甚少,我們尚能見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楊峒關蒲雪圖》,藍瑛的《白云紅樹圖》,清查士標的《張僧繇沒骨法》冊頁,惲壽平的《春山暖翠》等。
宋代的沒骨圖重渲染、尚敷彩、輕用筆,但從明董其昌以來的沒骨畫看,崇尚用筆與水墨并無二致。許多沒骨畫上均題“仿張僧繇沒骨法”,而張僧繇的畫被李嗣真評為“骨氣奇偉”,可見也是十分講究用筆的。
沒骨畫是中國畫技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清代以后,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時至今日,應該得到傳承和創新,才能更好的發展。(整理: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