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位搞金融投資的朋友,在電話中問我:“聽說古錢幣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有的翻了幾十番,您看這種勢頭能否再持續五年或更長時間?有人準備貸款投資整合錢幣市場,想從管理中獲效益,你看有無把握?”
這實際上是兩個相連帶的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對市場管理了解甚少,不好多說。
關于錢幣漲勢的問題,相關人都有共同的強烈感覺。一枚“齊三字刀”不到五年時間價格翻了20倍,“大觀通寶”、王莽“貨布”都漲了10倍多,就連近現代的銀元袁大頭也由40元翻到600至700元,這類海外奇談般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所處的現實生活中。我十年前寫的《中高檔古幣的增值潛力》一文中,曾對“貨布”、“大觀通寶”等增值前景作過預測,但也未想到漲幅會這樣猛烈。
那么,牽涉到朋友的問題,這種漲勢能否再持續五年以上呢?我不是預言家,只能作些猜測和推理。
首先,要了解古錢漲價的基礎。中國歷史上的錢幣收藏家、研究學者出現很早,已知的南北朝的顧,唐代的王李守禮、南宋的洪遵,在泉界都曾有過卓著的貢獻,但是,給錢幣定上價格那還是上世紀30年代的事情。當時由丁福保等先生牽頭,組織南北泉商會合商討,為古錢的主要門類品種分別明碼標價出版了《歷代古錢圖說》《古錢大辭典》等書目,這次定價在錢幣史上影響極大,一直影響至今。當然,之前的清中晚期古錢交易已形成風氣,但并沒形成統一的價格,而以上兩書中的古錢價格不但在當時得到公認,而且建國后,直至“文革”結束后,市場和文物部門收購古錢的價格比值、換算,都是以其為基礎的。在上世紀80年代初,《歷代古錢圖說》影印再版,市場上人們口頭的“版價”就是這本書上的價格,不過都知道書上的“元”、“角”、“分”都是指的袁大頭,當時叫作“現洋”的價格,直到今天再翻閱此書,人們都不能不佩服先賢們的認真、精明。他們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各類古錢的存世量、歷史價值、工藝、材質等都作了反復比較研討,才有這樣一個相對準確的研究成果。
當然,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化,錢幣的出土量、存世量也在不斷變化,人們審視古錢的立場、方法也在變化。突出的例子如“花錢”(厭勝、吉語、喜慶等錢),過去不被視為主流,被打入另冊,而今天花錢的價格常高于正用錢。但是,古錢主要的價格依據七八十年來并無變化,還是以《歷代古錢圖說》為藍本的,也就是說古錢價格的漲落還是有序的,這個“序”就是一般市場規律:物以稀為貴。而漲幅最高的還是七十多年前被《歷代古錢圖說》等列為“綱要錢”的名珍品,如“天顯通寶”、“大齊通寶”、“齊六字刀”、“三孔布”等。以2008年為例,一枚三孔布價值100多萬元,而上世紀40年代,此錢價值相當于北京市的一套四合院,應當說,不算離譜。再看一般中高檔錢價值數千至萬元上下也算是符合規律的,至于說一般北宋、清代的常見行用錢由幾角錢漲到數元錢,以當今物價而論,也很正常,因為它們畢竟是不能再生的。
那么,今后的漲勢能不能像前些年那樣一路飆升呢?我的看法是,這種趨勢稍過一段時間,恐怕會受到一定的遏制,甚至會下挫,但那時真正的名珍和中高檔錢幣還會起到比較穩定的保值作用,其價格會更趨穩定。
原因有幾點:1. 人為炒作的因素太多,有人囤積居奇,造成壟斷,然后高價出手,價格扭曲不合理,這將使古錢市場行情引起波動。2. 古錢市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贗品充斥,而且混入拍賣市場,很多投資人信心受挫,造成人氣下降。3. 現今整個文物收藏品市場價格虛高,泡沫橫溢,與房地產頗有類似之處,一旦泡沫破裂,所有文物價格的走向均受影響。4. 市場管理不規范,處處都有漏洞和風險。
根據以上情況,我覺得,錢幣行業從業者,還需頭腦冷靜,謹慎投資,特別要多積累辨偽知識,多觀察市場動向。
但是,如果沒有大的驚濤駭浪,像“文革”前后,古錢一錢不值,甚至作為鍍銅回爐的現象是不會出現了。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