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家編著的《淺絳百家》圖書有山水筆筒一件,畫的是山居讀書圖(圖1-a、圖1-b)。這一圖畫,使我想起汪友棠。
筆筒上題:“讀書聲里是吾家。庚子(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之冬月,閣山樵隱。”(圖1-c)
從款題書法來看,使我更加確定為汪友棠作品,因而判定“閣山樵隱”為汪友棠別號。
我的理由是,筆筒的書法畫法都是典型的汪友棠風格,并且爐火純青、無人可及。
汪友棠,原名棣,號柳村,安徽黟縣人。精于書畫,并且影響空前,他的山水畫博涉諸家,不拘一格。此作則以元人之筆墨運宋人之丘壑,故其山水既有元人的筆墨氣韻,又得唐宋山水的雄大氣魄。圖中樹石交雜,溝壑縱橫,山石爭勢,蜂擁而上,其間遠泉高瀉,流水近前,板橋上高士策杖漫游,茅屋內文人伏案對吟,組成一幅悠閑而生機自溢的山居圖景。
這類郁勃而繁密、清逸而壯闊的風神,殊于程門的淡逸空靈。汪友棠的這類歸隱林泉之景,大多是描寫春山碧峰,既清雅秀逸又渾厚大氣。筆墨渾厚華滋,生動有致,加之色彩絢麗、豐富,筆法細膩、多變,使淺絳彩展現了新面目。試看他庚子(光緒二十六年)秋月所作的山水、花鳥大瓶(圖2),其色彩的運用,筆墨的勾、皴、點染,都與筆筒的畫風完全一樣。其中兩者最明顯的共同特色,就是巖臺和人物的用筆設色,松、竹的點葉以及表現松林的手法,一如其題唐人詩句所言,“松排山面千重翠”,這些與眾不同的特色,都是汪友棠的風格。
在書法方面,汪友棠也是不拘一格。這件筆筒的題句:“讀書聲里是吾家”,書法挺秀多姿,近似二王。款題“庚子之冬月,閣山樵隱”,則以魏碑體楷書筆法寫小行楷字,運筆剛健挺拔、婀娜多姿。這些特征,都是他的風格。
為了進一步證明筆筒的作者是汪友棠,再試舉兩例如下,以供讀者參考比對。
在劉楊《淺絳彩瓷品鑒》中,收有兩件可供比對的汪友棠作品,一件是山水壺(圖3),上題:“林高風有韻,苔滑水無聲。癸卯(光緒二十九年)之夏月,汪友棠作。”另一件是人物筆筒(圖4),上題:“讀書聲里是吾家。時丙午(光緒三十二年)之春月客邸珠山,汪友棠作。”前者可比對書法中“聲”字的寫法,后者可見書法以及畫中桐樹的畫法。
對照之下,我們清楚看到三者的書畫,也并無不同。由此可見,筆筒的書畫,顯系汪友棠的手筆,因而“閣山樵隱”應為為汪友棠的別號。
據查,“閣山”是黑龍江省名山,地處黑龍江省中部綏棱縣。除此之外,還有“大閣山”,位于貴州東部的凱里市,是以往文人墨客云集暢懷之所在,明清時號稱“小京州”。
但是,汪友棠是安徽黟縣碧山人,其生平主要是在江西景德鎮繪瓷,他是否跟這兩個地方有關連,一因文獻無征,二因地處偏遠,恐怕靠不住。
另外,在今江西樟樹市,還有一閣山鎮,該鎮閣皂山為中國道教三座名山之一,是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煉丹的地方,唐代被譽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
這里“閣山”一詞,是否指的是“閣皂山”,汪友棠是否特別向往著閣皂山,是否對此“于焉已是忘機地,何用將金別買山(汪友棠題唐人詩句)”。雖然不得而知,但是如今從汪友棠大量的傳世品,以及從他作品中顯出的成就之高、影響之大看來,當時肯定獲利不少,足以可做歸隱林泉之資。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