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紫砂藝術家蔣春音太怡靜了,她在陶坊的一角總是沉下心專注著手頭的陶活,走進陶都宜興古鎮的“陶都風紫砂會所”,我仿佛在C大調的明亮、堅定中探究紫砂壺的溫度。或許愛紫砂的人都有一顆專注于藝術創作的心境,而專注是藝術創作中的最佳狀態。
“陶都風紫砂會所”是明代制壺高手閔魯生的后裔蔣春音在江蘇宜興中國陶都陶瓷城創建的一個藝術陶坊。或許是血液里流淌有紫砂的創作細胞的緣故,僅僅從事紫砂制作八年的蔣春音已經成為一名出色的紫砂女陶手。我從她江南好的外表,纖細的雙手,實在無法把她和她的作品:老到而秀氣的紫砂作品聯系起來。
和所有的紫砂工作坊差不多,蔣春音工作室也是供朋友喝茶聊天的好地方。靜靜的一方茶海位于廳堂,四周是整齊的陳列柜,有條不紊地擺放著蔣春音的作品。我看她的傳統壺制作尤為挑剔,因為所有的紫砂作品都是在傳統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發揚光大的。觀察一個優秀的紫砂工藝師的真正功底,首先得看他的傳統壺工藝,其次才是看他在自我意識下的創作新品。“梅花三弄”、“臥佛”、“水流花開”、“天音”#8943;#8943;這么多好聽的名字,一個個都是春音精心培育的孩子。它們長大了,走出了宜興,走出了國門,獲得了各種獎項然后榮歸故里,集“天地壺音、藝術才思”于一體,成為春音驕人的一面。
蔣春音的話語像她的人一般柔軟,她的作品雖具有女性的柔美,更融匯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剛柔并重,集思廣益,標新立異。或素雅安然,或玲瓏剔透;或沉穩內斂,或妙趣盎然。這每一把紫砂茶壺都仿佛有靈性般,默默地向我展示著一種心情,一種思維,像一朵朵跳躍的火花敲開我探究的心扉。
都說了解一個人,要像庖丁解牛一樣只有認識了物體的本質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我的眼里,春音是清麗的蘭,淡淡地散發著恬靜的芬芳。正因為她這樣的個性,安于寂寞,安于自我,才更適合靜靜地融匯于紫砂藝術的創作中。藝術品都有共性,它們產于孤獨,安于寂寞,俯身于自然。女性的柔韌是與生俱來和超越本能的優勢。我眼中的春音就是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女子,雖然泥土不會說話,雖然手指不懂語言,但紫砂用它的沉默和細膩,向我表述:藝術創作是互通的。
紫砂比人更富于情感和肢體的表達,這是一種沉默的力量。紫砂藝術所具備的色彩、形體和它所賦予紫砂藝人的思想靈氣,無人能敵。曾經接觸過很多的紫砂藝人,在深入交談和淡淡交往之后,我發現每個紫砂藝人對紫砂的領悟和情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角度,所以看作者的壺即是看人,讀作者的壺便是讀人。
蔣春音確實與眾不同,她很淡泊,很隨和,在她的眼里看不到世俗的那種急功近利,在她的個性里,更沒有孤傲不羈和好高騖遠的做作。在堆滿各種雜志的茶海邊,喝著淡淡的香茶,靜靜地看那些紫砂老前輩親筆為春音寫下的各種愿望和期待,我為紫砂藝術后繼有人感到欣慰。
外面下著雨,這是春天復蘇的訊息。江南就是這樣的濕潤,春天的腳步很輕很輕,實實在在地澆灌著“陶都風紫砂會所”的門廊、窗戶和春音的藝術靈感。聽春音說話,看壺、聽雨,我好似置身于一首春天的交響曲中。春音,一個多么美麗的名字,猶如向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這個春天的另類風景。
正如我們的前輩大師所言,紫砂壺必須通理得趣方為上乘之器。所謂的通理,就是要適用、好用,拿得住,站得穩,結構要合理。趣是指情趣,有趣為上,無趣為下,趣高為上,趣寡為下。只有理趣皆備的紫砂壺,才是滿足日常家用和藝術收藏的基本要求。所以,一直以來我研究紫砂壺都還是以此為標識,去看、去探究、去觀察,蔣春音不僅在這個基礎上已經具備了一名合格的紫砂工藝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而且她對紫砂的認識和制作已經有自己獨特的構思和創意。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愛紫砂這一行業才能專于這一行,愛上這一行。對于紫砂,我堅信春音是發自內心的喜愛著的。我想象著她那柔軟的手指,每當摸著這溫和的泥土,是否如同回到了大地母親的懷抱。
溫潤的一把土,已經成為紫砂工作者賴以生存的家園。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一把紫砂壺的背后是紫砂藝人千錘百煉的結果,作為明代紫砂大師的后人,春音對紫砂如果沒有深謀遠慮和未雨綢繆的勇氣,是無法繼承紫砂事業并將其發揚光大的。
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壺是茶之父。每一件紫砂藝術生命的誕生都需要一種境界,需要社會的理解,需要有共同志向的愛好者的認同和努力。唯有綜合紫砂藝術的整體思路,才能把紫砂文化的精髓發展壯大。我相信蔣春音就是一位優秀的紫砂傳承者之一,祝福她在這條藝術的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廣。
(本文作者系新華社天津分社高級職稱記者)
藝人簡介:蔣春音,藝名佳依。青年紫砂藝術家、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年度提名獎得主。1982年生于具有七千多年陶文化歷史的江蘇宜興丁蜀鎮蜀麓腳下,祖上世襲承陶,是明代制壺高手閔魯生壺藝傳人,師承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何道洪,自幼喜書畫、好設計,尤擅藝術作品的創新,既尊重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紫砂壺藝作品在現實基礎之上求變。其作品清新雋秀、自然飄逸,注重紫砂壺器型的點線合一和設計概念,集成個人風格。
多次參加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紫砂藝術展覽,作品被新華社、《大公報》《新華日報》《南方日報》《河南日報》《天津日報》《大眾日報》《北京商報》《新民晚報》《揚子晚報》等近百家國內外報紙、雜志、網站等媒體爭相報道,多件紫砂藝術作品被國內外各大藝術機構收藏,在純學術的藝術評比中屢獲名次。
“陶都風紫砂會所”壺藝交流熱線:138122304080510-87188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