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提起成都花雨集團董事長高興華先生,也許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像他這樣的儒商型民營企業家卻不多見,并令人肅然起敬。高興華先生作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他并沒有什么三頭六臂,靈丹妙藥,而是憑借著他的樂觀豁達、正直誠信、豪爽義氣、瀟灑激情,以及堅定的信念特有的人格魅力,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一步一個腳印,最終于2008年12月29日,高興華先生在成都市經濟委員會、成都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都企業聯合會舉行的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大會上被授予“成都改革開放三十年突出貢獻企業家”榮譽稱號。令記者難以平靜的是:高興華先生擁有一顆對國家、對企業、對職工、對社會、對父老鄉親感恩的心以及對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之精神的赤子之心。
臨危受命力挽狂瀾傳佳話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面對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曾經處于計劃經濟的四川省毛巾行業由于基礎條件太差,缺乏競爭力,長期處于成本倒掛、經營環境惡劣,舉步維艱的狀態,因此,四川省毛巾行業大部分企業都陷入了特困境地,連同高興華先生當時掌門的成都毛巾二廠也陷入了低谷。一時間,企業失去市場,員工失去信心,企業發展墜入低谷,生存面臨崩潰……市場從來都不相信眼淚。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形勢,成都毛巾二廠該何去何從?
一路探索,一路拼搏。歷史將審視的目光投向這位久經磨礪的舵手,而上帝也總是會青睞那些勤奮的、善于抓住機遇、有機智頭腦的人。面對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的大浪潮,高興華憑借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卓越的策劃管理智慧、良好的社會信譽和豐富的人脈資源,以及超人的拼搏奮進精神,在危難之際,竟然奇跡般地將一個資產不足20萬元的成都毛巾二廠進行了成功轉型。經過30年的不斷發展壯大,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以房地產、園林景觀工程和文化產業為主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有人說“知恩,惜恩,報恩;知福,惜福,造福”。這句話用在高興華先生的身上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他始終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政府的支持及他人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高興華先生始終以一顆感恩的心,回饋著他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賺錢,對于他來說,不是追求個人的享受,而是為了去幫助更多需要關心的人。高興華先生在自身得到發展的同時,并沒有忘記曾經跟隨他一起共患難、打天下的毛巾廠的干部職工。在改制以前,高興華就為全體中層干部和骨干修建了36套住房,改制后又為職工修建了100多套安置房,這在當時雙流縣私營、集體企業中是絕無僅有的,也是成都市唯一一家改制民營企業以情動人的典型,為成都市企業改革和社會穩定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徹底解決原毛巾廠老職工的后顧之憂,高興華先生為毛巾廠全體退休職工買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這是當時雙流縣唯一一家為退休職工買雙保險的企業。不僅如此,高興華還在每年的重陽節、春節、端午節定期召集全部退休職工200多人聚會、游玩、發放慰問品,并一直牽掛著退休職工的生活狀況和健康。
“做一個好人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人”,高興華先生一直是這樣做的。2008年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讓四川省受災嚴重,在低溫雨雪寒氣襲人的當天,高興華特別牽掛退休的老職工,他立即安排為200多名退休老職工每人購置了一床雙人電熱毯,外加米、面、油,同時要求當日必須全部送到退休老職工手中,讓退休老職工感受到了來自寒冬的陣陣暖意。高興華的有情有義也得到了干部職工的真情回報,從剛開始的技術改造到后來的公司改制,雖然中間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全體職工的理解、支持和擁護。“一個境界,就是超然”,高興華先生只是一個平凡的企業家而已,但他卻將創業賺錢提升到了一個感恩的境界,讓自己的人生得以閃光。也正是由于他這種優秀企業家素質,鑄就了他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穩步發展,成為成都市民營企業的佼佼者。
竭盡所能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走進高興華先生的辦公室,記者首先看到的是辦公室墻上掛滿了名人字畫,房間里擺放著幾百年歷史的收藏品和億萬年前的化石,仿佛令人置身于藝術的世界。高興華不僅是一位企業家,更是一位藝術家和收藏家。初見高興華先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不是一個唯利是圖的私營企業家,倒更像是一個藝術家,說他是儒商似乎更確切一些。高先生在奔忙于實業界的同時,幾十年來對中國藝術喜愛至深,不斷以收藏藝術品的熱情充實自己的修養和豐富著生命。他自青年時代起就喜愛文字,愛好書畫,鑒賞書畫,尤其酷愛收藏書畫及古玩藝術品。正如高興華先生所言:“每當我在商海拼搏感到十分疲憊時,回到辦公室一看見自己所收藏的藝術品,所有的煩惱、苦悶此時此刻都煙消云散,使我感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藝術享受”。
雙流縣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開發最早的古縣邑之一,始建于公元前316年,古稱廣都,與古蜀國的成都、新都并稱“三都”,因境內有錦江、江安河交匯而過,至隋朝時改稱“雙流”。雙流文化古跡甚多,人文底蘊深厚,這樣悠久的古蜀文化促使高興華先生積極擔當起文物傳承的保護者和傳播者。面對人們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正好發揮了傳承歷史的功能,承載文化,承載文明,承載歷史,傳播文明。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就是通過文物代代相傳。上世紀80年代,高興華先生就與已故著名國畫家梅蘭大師鄧煥彰先生組建了華陽書畫院,開創了四川企業界第一個辦書畫院的先河。在收藏界,高興華先生樂觀豁達、正直誠信、豪爽義氣、不擺架子、平易近人,因此他的朋友遍布全國,有搞藝術的、有做企業的、有部隊的、有政界的、有平民百姓、有企業職工等等。“交朋友就像做學問與搞好藝術一樣,是沒有界限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大家一起相處,取長補短,化劣勢為優勢,何樂而不為!”高先生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為人處世的人生哲學。本著這樣的為人處世哲學,高先生的華陽書畫院匯聚了雙流、成都各地美協乃至中國美協的當代書畫名流50余人,通過定期舉辦書畫藝術交流及聯誼會活動,為各地書畫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合作、創新的平臺。二十多年來,華陽書畫院頻繁地活躍在四川文化藝術領域,聞名于四川乃至全國書畫界。高興華先生在收藏過程中不但自己得到了極大的幸福和快樂,還帶給別人極大的快樂,被四川收藏界譽為“快樂收藏家”。2011年3月,中國收藏家協會授予高興華先生“資深書畫收藏家”榮譽稱號。
好人自有好報,一個人真正的完美不在于他擁有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在四川省文化廳、民政廳和雙流縣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凝聚了高興華先生多年心血,同時也寄托著高興華先生弘揚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之精神的“四川三都博物館”于2005年正式批準成立。該館征地約60畝,由高興華先生個人自籌資金5000萬元(含土地費用)建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高興華的付出得到了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2007年9月,成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郝康理、市文化局局長朱樹喜、雙流縣縣委書記謝瑞武、縣長符禮建參觀了該館藏品。2008年3月5日,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晏永和一行蒞臨雙流縣調研時,專門考察了高興華的“四川三都博物館”建設事宜,時任雙流縣縣委書記的謝瑞武還專門做了專題匯報,當時隨行的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國平在講話時說:“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準備在全省選擇合適地方建設‘四川省美協創作基地’,消息傳出去后,各市州政府都爭先恐后要求劃地建造,但是省美協經過鄭重研究,決定選址雙流,主要原因是,高興華先生長時期摯愛美術事業,熱情支持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又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同時也考慮到雙流縣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地理位置優勢,所以,省美協最后決定與高興華先生合作,共同建設‘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創作基地’,請雙流縣政府在征用土地等方面給予扶持。”2006年5月,高興華先生配合四川省收藏家協會在雙流縣政府及文化部門的支持下于華陽鎮出色組織了“中國西部收藏文化博覽會”(整個預算費用約60萬元,政府出資30萬元,其余近30萬元全部由高興華先生個人出資),四川省副省長張作哈,省老領導徐世群及國家文化部、省市文化部門及雙流縣委、縣政府領導到會,博覽會受到了各級領導及業內人士的高度贊譽。不僅如此,高興華先生還積極支持社會公益事業,2007年他通過四川省政協向巴中地區捐資30萬元用于購置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2周年書籍,以激發和增強年輕一代的愛國主義熱情……
嘔心瀝血創辦民間博物館
幾十年的收藏,高興華積累了大量的文物藝術品和書畫作品。如何傳承和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品,讓其發揮更大的宣傳和教育作用,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高興華的心頭,于是,他很早以前就萌生了建立博物館的想法。2009年元月,首屆民間博物館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高興華應邀出席了這屆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博物館館長介紹了他們興辦博物館的成功經驗,更加堅定了他興辦民間博物館的信心。經過幾年的努力,三都博物館終于在2009年10月28日建成,來自全國各地的二十多個省市民間博物館館長和各省市收藏協會的會長300多人參加了博物館的開館慶典。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閆振堂、雙流縣縣委書記高志堅等領導出席了開館典禮。
四川省雙流縣原名廣都,是古蜀開明王朝所建的都市之一,與新都、成都合稱為三都。高興華創辦的博物館借用古蜀開明王朝所建三都的名稱,將博物館命名為四川三都博物館,寓意深刻,蘊含著博物館傳承歷史文化藝術和地方的人文特色。
已建成的博物館占地73.8畝,建筑面積13000多平方米,為漢代風格園林式建筑。園內古木參天,濃蔭匝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館藏歷代名家書畫、陶瓷、青銅器、玉器、石雕、木雕等一萬多件藏品。這些文物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開館以來受到參觀者的一致好評。
高興華終于完成了自己多年來的夙愿,但他并沒有就此止步,三都博物館目前正在準備啟動二期工程,建設將近三萬平方米的四川興華美術館、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創作中心。最近,由他提供藏品,黃龍溪政府提供場館,在黃龍溪古鎮共同投資建成了四川三都博物館黃龍溪分館,讓更多的人參觀和欣賞古老的傳統文化藝術品。
四川省民間博物館的發展走在了全國的最前面,高興華在辦好自己博物館的同時,全力支持成立全國民間博物館館長聯誼會,并擔任秘書長。在高興華的資助下,全國民間博物館館長聯誼會已在不同的城市舉辦了多次會議,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博物精華》,而《博物精華》的編輯印刷費用,都由高興華一人承擔。2011年3月,廣州市舉辦首屆中國私立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由于前期準備工作不足,論壇進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高興華慷慨解囊,拿出一萬多元資助,使論壇得以順利舉辦。目前,參加聯誼會的博物館館長越來越多,全國民間博物館館長聯誼會對于推動各地民間博物館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這與高興華的全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責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