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30年代,宜興紫砂業掀起了制壺與陶刻的高潮。一些陶刻的名家高手們在紫砂茗壺上或書法或繪畫,書畫高雅刀法遒勁,山水人物法度嚴謹,茗壺名刻相得益彰,形成了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獨特的民國紫砂藝術,增強了紫砂茗壺的藝術魅力,深得民國上層人士的青睞。“壺隨字貴,字依壺傳”,故當時名家刻陶的工價要比制作茗壺的壺坯價格高。
民國壺陶刻的落款一般要受到陶商與店號的制約。壺上署款以陶刻藝人的名號與店號為主,有些落款十分混亂,隨意性很大,如一人用多款,幾人共一款,故相當一部分署款現在無法考證具體作者。
民國壺中,署款最亂的有三款:“陶”、“石如”、“石生”,現說明如下:
在民國的吳德盛公司里,“陶”,“企陶”是幾人共用名款,店主吳漢文用,蔣永西用,任淦庭也用;民國壺上的“石如”款原為陳和大的名號,但上世紀30年代陳經耕也用過“石如”款,40~50年代范澤林也用過;民國壺上的“石生”款原為蔣永西的名號,但民國的陳經耕、范澤林也用過“石生”款,建國以后至文革,趙炳生也用過“石生”款(趙炳生,1930年生,宜興紫砂工藝廠陶刻班班長)。
因民國陶刻落款的不確定性,一般壺友很難弄清這些陶刻名號背后的名家高手。筆者收藏研究民國壺多年,對陶刻中一人多款及幾人共用款也十分困惑。本文從滬寧杭三位著名紫砂藏家許四海、沙志明、李長平,以及國內館藏、臺灣珍藏及筆者自藏的民國壺中,整理分析,探求民國陶刻名家高手們的師承關系,陶刻風格以及艱辛的從藝之路,并列出表格,可使廣大壺友對他們的名號、職務、師承一目了然,從玩賞中品味陶刻文化,從收藏中延伸壺藝傳承。
一、韓泰(1864-1926年),號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興城南人。
韓泰出身碑刻世家。他上中學時就與當時的宜興著名金石書畫家盧蘭芳、紫砂實業家胡漢文結為好友。民國初年,韓泰被藝古齋的紫砂實業家趙松亭聘為技師,專門從事紫砂陶刻。他發揮碑刻的特點,把金文、篆文、鐘鼓文及青銅器上的紋飾巧妙地運用在陶刻上,使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風格獨特,深受客戶喜愛。
1920年以后,韓泰受聘于宜興吳德盛公司,擔任陶刻技師,其間他的作品筆力雄健,刀法老辣,而署款由吳漢文所定,至1926年病逝,享年52歲。其傳器有圓腹提梁壺、大圓壺、鼓腹壺以及仿古尊、仿古鼎、仿古等。
紫砂博古砂暖碗(圖1),南京博物院藏,鐵畫軒出品,韓泰刻。此碗器形為仿古,主面以琢地法陶刻“秦命丞相作頌功德”,落款為:“秦碑文八字,南陵刻”,肩部刻有“慕唐集中有此碑,南林”。
二、邵云如(1888-1937年),號北巖、北研、筠如,又號北茗、嚴如、逸然軒主、半山房主,清末民初陶刻專業的開山宗師,宜興上袁人。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時期與蘇東坡同窗,蘇東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興邵家,共創“海棠院”。邵云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壺藝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傳壺藝,淵源深遠。
邵云如自幼讀經書習書畫,為他以后的陶刻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年后與盧蘭芳、韓泰結為摯友。1900年,經邵云如介紹,盧蘭芳收陳少亭(1901年)、任淦庭(1905年)為徒。但盧常去上海從藝,只能宜興上海兩地奔波,故授徒時間較少,這時邵云如擔起輔導陳、任兩人的責任,對陳少亭、任淦庭的成長有伯樂與培養之功。1916年,邵云如任宜興省立陶業工廠技師。同年,邵云如將近現代書畫大師徐悲鴻的名畫《倉頡》,在紫砂陶板上用彩釉彩繪成功,并獲得1600元大洋的稿酬。他把這筆錢全部贊助了徐悲鴻,作為他考察日本的費用。1919年,邵云如任宜興利用公司技師,并為陶工傳習所培訓藝徒。這時邵云如的陶刻作品文氣芊芊,優雅瀟灑,文心刀法已達巔峰之態。
明清以來,邵家壺藝源遠流長。藝分兩支,有的制壺見長,如邵大亨,有的陶刻出色,如邵二泉,在從藝的同時還有擅長經營的,如邵大赦。邵云如深得家傳,他既是陶刻名家,也是管理干才。民國初年,邵云如曾任宜興陽羨紫砂陶業公司的經理,為宜興紫砂業的發展做出過很大貢獻。1937年,辛勞一生的邵云如病逝,享年49歲。其傳器有觚菱提梁壺、大柿壺、筆筒等。
紫砂六方壺(圖2),臺灣藏,鐵畫軒出品,范大生制,邵云如刻。壺的主面刻有行書:“紅爐炊霜枝,越甌斟井華,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清霞。”落款:“庚申(1920年)春日節錄季群玉詩,北巖氏鐫。”副面刻有高士煎茶圖。全壺陶刻舒緩俊秀,刀法練達,高士飄逸,古意盎然,是邵云如的傳世珍品。
三、陳少亭(1885-1960年),字穎川,號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興西鄉人,近現代陶刻大師任淦庭的師兄。
陳少亭出身陶藝世家,其父陳伯亭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制壺,精陶刻,并首創陳氏獨門陶刻鑿砂、鏤砂、透雕工藝。陳少亭幼時聰慧過人,在宜興有“靈童子”之美譽,他讀古文習碑帖臨花鳥,傳統文學功底深厚。16歲師從金石書畫名師盧蘭芳,在名師的指點下,技藝大進。1916年后,陳少亭先后在吳德盛公司及鐵畫軒公司擔任技師,在紫砂高檔品上進行陶刻。1929年寧杭公路通車,道路途徑宜興,當時的吳德盛店主吳漢文常邀書畫名家與民國政要到公司留下墨寶,并由陳少亭進行鐫刻。如蔡元培題詩的花盆,于右任題銘、邵陸大所制漢君壺也由陳鐫刻。陳少亭陶刻書卷氣十足,刀法秀麗,清新高雅,為時人贊頌。抗戰后,窯場敗落,為生活計,陳少亭只能棄藝從醫,故晚年作品較少。至1960年去世,享年75歲。其傳器有石瓢壺、上桃合菱壺、樹樁花盆等。
紫砂漢君壺(圖3),宜興紫砂工藝廠藏。此壺為民國制壺名家邵陸大制、民國元老于右任銘、民國陶刻名家陳少亭刻,是“三名”合作的傳世佳作。
四、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碩、號石溪、缶石、一孤、聾人,又號左民、左道人,近現代陶刻宗師,宜興陸平人。
任淦庭出身書香世家,15歲師從金石書畫家盧蘭芳。藝成后任吳德盛公司技師,雕刻作畫謀生,吳德盛公司制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為任所刻。
任淦庭一生酷愛書畫陶刻,他上承清末宜興書畫名師盧蘭芳、韓泰、邵云如,下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秀棠、譚泉海(號石泉)、鮑志強(號樂人)及高級工藝師沈漢生(號石羽)、毛國強(號一栗)、咸仲英(號冰心)、邵新和(號邵業),實為承上啟下的一代宗師。
任淦庭書畫筆力蒼勁,揮灑自如,正草隸篆各具風格,陶刻刀鋒靈活,運作純熟,簡約得體,自成章法。而且他還能左右手同時書畫雕刻,功夫獨到,不愧是我國紫砂陶刻界近現代的大師巨匠。其傳器有大柿壺、木瓜壺、臘梅喜鵲瓶等。
紫砂《刻竹盤》(圖4),中國工藝大師徐秀棠藏,是其父徐祖純制盤、其師任淦庭于甲子年(1924年)陶刻的作品。盤面銘文為:“臨風瀟灑,甲子夏月。任缶碩寫。”刻印“一孤”。此紫砂盤上所刻竹枝竹葉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清風徐來竹影婆娑,隨風擺動搖曳生姿。整個陶刻鐵畫銀鉤酣暢淋漓,瀟灑豪放功力非凡,是任淦庭大師的陶刻珍品。
五、邵宏俊(1882-1942年),號潛陶,清末民初陶刻高手,宜興潛洛人。
邵宏俊出身貧寒,15歲師從紫砂名師陳伯亭,學習陶刻,他刻苦勤奮虛心好學,藝成后,為紫砂實業家趙松亭陶刻仿古器。1911年之后,邵宏俊技藝日趨成熟,他開始以“潛陶”名號署款,此款有自己是“潛洛陶人”之意。后邵又被鐵畫軒及利用公司聘為技師。1915年,宜興利用公司在美國巴拿馬賽會上獲獎的紫砂器上就有“潛陶”的銘文。他一生中在鐵畫軒工作的時間最長,鐵畫軒款的傳器也最多。
抗戰后,邵宏俊不愿做亡國奴,更不愿為日偽鐫刻壺具,因此遭到偽軍的毒打,但他堅貞不屈,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1942年病逝,享年60歲。其傳器有柿子提梁壺、帽筒、筆筒及筆者所藏六方竹鼎壺等。
紫砂高瓢壺(圖5),杭州李長平藏,程壽珍制,邵宏俊刻,壺的主面刻有楷書:“一溪活水煮龍團,潛陶作。”
六、饒壽川(1896-1939年),號若水,民國陶刻高手,宜興宜城人。
饒壽川自幼念過私塾,喜文習字。1920年他到潛洛專事陶刻,因為有文字基礎,他能在紫砂器上銘刻金文、篆文及行草和一些花卉圖案。20年代后期,饒壽川被鐵畫軒聘為技工,開始以“若水”名號署款,此款有“君子之交淡若水”之意。當時的低檔紫砂器由他書畫別人陶刻,高檔品由他親自書畫陶刻。因他技藝嫻熟,陶刻高雅,30年代中期升為技師。抗戰后,饒壽川離開宜興去內地謀生,再也沒有回來,1939年病逝他鄉,享年43歲。其傳器有柱礎壺、八角盆、秦瓶及筆者所藏矮鐘壺等。
紫砂印包壺(圖6),杭州李長平藏,胡耀庭制,饒壽川刻,壺的主面琢地法刻:“松風水月,若水氏摹刻。”
七、諸葛勛(1897-1957年),號友石、臥龍、又號云石、玉如,民國陶刻高手,宜興丁山人。
諸葛勛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師從名師崔克順,學習陶刻彩繪技藝。藝成后的30年代初,諸葛勛被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在壺盆上陶刻,經過對大量的日用陶器的陶刻,他練就了一手過硬的快刻技藝。到30年代的中后期,諸葛勛開始在高檔紫砂器上陶刻裝飾,落款為友石、云石、臥龍。抗戰后,諸葛勛為生活所迫走街串巷,在一些農家的紫砂器上進行陶刻。建國后,他參加了合作社,除繼續陶刻外,還對陶刻班藝徒進行指導,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60歲。其傳器有獅球壺、洋桶壺、花瓶、帽筒等。
紫砂柿竹壺,筆者藏,范祖德制,諸葛勛刻。壺的主面刻有行草詩句:“滿盅芬芳羨碧霞,紅爐石樁試新芽。石氏制。”(圖7-1),副面刻有高士弈棋圖(圖7-2),落款為“友石主人”。
八、蔣永西(1900-1957年),號巖如,石生,又號聚蓮老人,民國陶刻名家,宜興蜀山人。
蔣永西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刻字班,師從名師邵云如。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各種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為蔣取名號“巖如”。藝成后,蔣永西被宜興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刻制了大量的瓶盆紫砂器。上世紀30年代初,蔣永西被宜興名店“毛順興”聘為技師,專刻花盆。上世紀30年代中期,蔣在吳德盛公司任技師,并與任淦庭合作,由任書畫,蔣陶刻,落款均為“陶”或“企陶”。建國后,蔣永西參加了合作社,繼續陶刻生涯,直至1957年去世,享年57歲。其傳器有缽盂壺、扁腹壺、竹節提梁壺、六角花盆等。
紫砂竹鼎壺,筆者藏,王堅臣制,蔣永西刻。壺的主面刻有磚文、瓦文及錢幣,落款“仿金石索本,巖如刻”(圖8-1),副面刻有山水村落(圖8-2)。
九、范福籌(1900-1959年),號瘦石,民國陶刻高手,宜興蜀山人。
范福籌幼時念過三年私塾,16歲隨父制壺。1921年,范福籌拜任淦庭為師,學習陶刻。藝成后,他為任淦庭當助手,在吳德盛公司刻制紫砂器。范福籌比較老實笨拙,雖為任淦庭的大弟子,但因技藝進展緩慢而常受到師父的批評。上世紀30年代后,范又為毛順興店陶刻,取名號“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抗戰后,范福籌又一度制壺,但主要業務還是以陶刻為主。建國后,范福籌參加了合作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歲。其傳器有東坡提梁壺、高獅燈壺、竹鼓壺、竹段壺等。
紫砂獅球壺(圖9),臺灣藏,江祖臣制,范福籌刻。壺的主面刻有隸書:“春滿玉壺隨意酌,味余詩思擴胸襟。瘦石刻。”
十、談洪泉(1902-1976年),字伯章,號泉石,民國制壺陶刻名家,宜興潛洛人。
談洪泉自幼習書法喜繪畫,15歲學藝制壺,藝成后,以制作牛蓋蓮子、竹鼓、犀登、矮鐘壺為主,所制壺具印款為“伯章”、“談伯章”、“談氏伯章”。上世紀20年代,談洪泉在任鐵畫軒技工期間,與盧蘭芳、陳少亭等陶刻名師的長期接觸中,對陶刻發生了興趣。于是他拜陳少亭為師,專事陶刻,并在紫砂器上署款“泉石”。30年代中后期,談的陶刻技藝嫻熟,刀法講究,于是被鐵畫軒聘為技師,專門為高檔壺銘刻。抗戰后,談洪泉除了陶刻還參與制壺,并為立信、吉德昌陶刻紫砂器。建國后,他很少參與制壺陶刻,直至1976年病逝,享年74歲。其傳器有矮鐘壺、柿子壺、竹段壺、六角方棱瓶等。
紫砂洋桶壺(圖10),南京沙志明藏,萬豐順記出品,談洪泉刻。壺主面刻有行草“無多風雨閑敲句,泉石刻”。
十一、陳和大(1902-1968年),號石如,民國陶刻高手,宜興蜀山人。
陳和大自幼在宜興東坡書院上學,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刻字班,師從名師邵云如。上世紀20年代中期,陳和大被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并起用師父邵云如所起的名號“石如”。30年代后,陳和大陶刻技法日趨成熟,布局合理,字畫流暢,但總體缺少變化。抗戰后,陳和大在上袁潛洛一帶串門陶刻,以通貨為主,量大而檔次一般。建國后,陳和大參加了合作社,繼續從事陶刻,直至1968年病逝,享年66歲。其傳器有周盤壺、漢君壺、花瓶及筆者所藏雙色木瓜壺等。
紫砂四方傳爐壺(圖11),上海許四海藏,吳純耿制,陳和大刻。壺的主面刻有隸書:“客來聊當酒,一味此中泉。石如。”
十二、陳經耕(1904-1969年),號漱石,民國陶刻高手,宜興蜀山人。
陳經耕自幼習文練字,1921年進入陶工傳習所刻字班,師從名師邵云如。上世紀20年代中期,陳經耕被利用公司聘為技工,并起用師父邵云所起的名號“漱石”。30年代后,陳經耕陶刻技藝成熟,尤擅刻畫石竹。他陶刻的石竹刀法細膩,枝葉靈動,得時人稱贊。因陳的技藝超群,故常為鐵畫軒及吳德盛的高檔茗壺銘刻。抗戰后,陳經耕常在上袁潛洛西望圩一帶串門陶刻,量大而檔次中等。建國后,陳經耕參加了合作社,繼續從事陶刻,并保持精細靈動的特點,直至1969年病逝,享年65歲。其傳器有柿扁壺、漢扁壺、菱形花盆等。
紫砂鴨嘴壺(圖12),上海許四海藏,趙松亭制,陳經耕刻。壺的主面刻有隸書:“松風水月,仙露明珠。漱石刻。”
十三、談堯坤(1912-1988年),號巖生、巖石、一塵、省三,又號研深、和泰,近現代陶刻名家,壺藝泰斗顧景舟的表弟,宜興潛洛人。
談堯坤自幼喜書法繪畫,聰慧機敏,性格倔強。15歲師從名師陳少亭,藝成后,受聘于鐵畫軒公司,以山水花卉陶刻為主,楷隸均極見功力。上世紀30年代后期,談堯坤在鐵畫軒公司任技師,陶刻以中高檔品為主。這時談的作品山水靈秀,花草細微,有其師陳少亭之風韻。
1948年,談堯坤受鐵畫軒少東家戴相明之托,為其表兄顧景舟所制5把紫砂石瓢壺陶刻,并分送吳湖帆(1894-1968年)、唐云(1910-1993年)、江寒汀(1903-1963年)、顧景舟(1915-1996年)、戴相明(1922-)5人。2010年,嘉德拍賣會上拍出1232萬元天價的那把戴相明藏顧景舟制的石瓢壺,即為吳湖帆銘、談堯坤刻(注:另有一說,顧景舟刻自藏一把,另外4把為談堯坤所刻)。
建國后,談堯坤參加了合作社繼續陶刻,并常為壺藝泰斗顧景舟、近現代花貨大師朱可心陶刻茗壺。1964年,談堯坤以“研深”名號在朱可心所制萬壽壺上陶刻毛澤東的七律詩《長征》,并由徐海東大將轉贈毛主席,此壺陶刻字跡工整,刀法不凡,是談堯坤陶刻的傳世精品。
談堯坤上世紀70年代退休,他生性樂觀,心胸曠達,常以門聯“門前蠡水長流,宅后蜀麓常青”自勉,直至1988年去世,享年76歲。其傳器有石瓢壺、柿竹壺、六方壺、帽筒等。
紫砂石瓢壺(圖13),已故唐云舊藏,顧景舟制,吳湖帆銘,談堯坤刻。這把石瓢壺的主面刻有湖帆、竹枝圖,副面刻有行書:“無客盡日靜,有風終夜涼。藥城兄屬,吳倩并題。”全壺陶刻刀法精細,意境深遠,出神入化,爐火純青,是文人雅士與壺藝泰斗及陶刻名家相結合的傳世絕品。此壺2008年11月在上海工藝美術拍賣會上拍出315萬元的高價,今后還會有巨大的增值空間。
而嘉德拍出的那把天價相明石瓢壺,經過多年的動亂,原以為早已消失,后在2002年左右,這把傳世茗壺卻被臺灣的紫砂藏家黃玄龍先生在北京的一個小拍中發現,在別人沒有注意到這把茗壺重器的情況下,以不到30萬元的價格拍得此壺。這次2010年5月的嘉德重拍,相明石瓢壺又被一位北京藏家以1232萬元拍走。
紫砂相明石瓢壺主面刻有竹枝圖,副面刻有行書:“為君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先生屬,吳倩并題。”全壺是書畫、壺藝、陶刻三大名家聯袂合作,珍貴異常,完美之極,難怪要拍出天價了。
十四、白應生,號琢如,民國陶刻高手,生卒待考。從民國傳世的紫砂器中,常見有落款“琢如”的作品,如段泥花瓶、繪畫紫砂盤以及壺藝名家汪寶根的木瓜壺,這些陶刻作品刀法熟練,字體流暢,極見功力。建國后,白應生參加了合作社,繼續從事陶刻,直至上世紀70年代病逝,惜傳器較少。
紫砂仿古壺(圖14),南京沙志明藏,利永公司出品,伯令制,琢如刻。壺的主面刻有行書:“何如玉川翁,松風煮秋水。琢如。”
十五、范澤林,生于1920年前后,民國后期的陶刻高手,曾以“石如”及“石生”名號陶刻紫砂器,解放后,參加合作社,中國工藝大師鮑志強的陶刻曾受過范澤林的指點。
另清末民初壺藝大師黃玉麟(1842-1914年)制作的紫砂觚棱壺常由耕耘陶刻,壺的主面刻有行書:“誦秋水篇,試中冷泉,青山白云吾周旋。”庚子(1900年),吳昌碩銘。現已考證出江蘇震澤人張澹,字耕耘,又字新云,號春水,黃玉麟的壺具常由他陶刻。
另外,在一些民國壺上還常見一些陶刻款:
①“陶”字款:玉陶,云陶,永陶,隱陶,銘陶;
②“生”字款:恒生,符生,樹生,慶生,希亮生;
③“如”字款:賓如,心如,寶如,新如。
這些署刻到底何人名號?待考。我相信,隨著對紫砂陶刻史研究的深入,這些名號背后的名家高手一定會展現他們的真容。
宜興民國紫砂陶刻功力深厚、刀法奇絕,精美的陶刻作品是工藝與文化的結合,是哲理與人文的交融,猶如謙謙君子,妙齡佳人,蔥郁花草,壯麗山河,顯示國粹風韻,懷古幽情。民國紫砂壺因書畫而雅致,因文詞而精彩,為壺藝收藏家們留下了無數的陶刻典范及名家高手的藝壇傳奇。(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