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尺長度的中華苗刀,懸掛的時候,有一種厚重、神秘、靜默、淵博的美。倘被武者揮動演練,靈光出鞘,翠采混漾,那便是林中Ⅱ向箭,夜幕電閃,大河中的激昂浪花……金戈鐵馬的情懷、勢壓天下的氣概,或磅礴大氣,或直取緊跟,一招一式讓人心靈震撼,一步一架宛若重構蕩氣回腸的歷史畫卷。
武術之鄉“大把式”
武術,是滄州的魂。清晨,漫步街頭,只要有廣場,就會有武者的身影。黃發垂髫,舒臂彈腿,震腳驚飛鳥,擊掌似鳴雷。入夜,教授武藝的師傅,邊練邊講,練著連著,興致來了,索性大開大合,纏絲躍姿,先練個酣暢淋漓。旁邊的弟子跟著比劃,漸漸地癡了,禁不住喝起“好”來。
隨便坐上一輛這個城市的出租車,只要有“武”的話題,司機便興奮起來,跟你說一道的武林軼事。倘若,你問他“苗刀”,他會說,“那是武術之鄉的‘大把式’(武術高強的人)……”
滄州境內習武者數十萬人,武術人口所占比例高達40.02‰。2011年7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于推出“2011中華武術之旅”,依托國際在線多語種網絡平臺和境內外合作媒體,以網絡投票及專家評選的方式征集全球網民對中國武術之鄉及國外武術愛好者的評價,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文化資源推薦給全球網民。結果,滄州成為三個“最受全球網民關注的中國武術之鄉”之一。在國家審定的129個拳種中,在滄州形成并廣為流傳的就占52個,民間零散的功夫更加難以計數。中華苗刀,就是這里特有的拳械。
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出現過“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傳奇人物,也是霍元甲祖籍所在地。滄州武林傳奇性的人物非常多,可以編成一本厚厚的武術風云錄。明清兩朝封建武科,滄州曾出武舉以上者近2000名,其中8名武狀元,4名武榜眼,5名武探花。
在這里每提起一個拳種,都會牽起一段具體歷史。中華苗刀也是,既是保家衛國之術,也早已超越了單純技藝的承載,成為觀察地域文化的另一只眼……
八旬老人郭瑞祥住在滄州市體育局的一個住宅區,他是全國首批武術九段,為武術的國家最高段位,他精通劈掛、通臂、苗刀。老人已經寫了10本武術專著,將郭家的苗刀和通臂拳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祖國的瑰寶,是我國冷兵器時代先進兵器之一。它刀勢精粹、雄健凌厲、步法快疾,靈活多變,技法絕妙。歷代先人對此珍品多寶藏不現,不易輕傳,故流傳不廣。
1991年,郭瑞祥應邀訪日,在“中日武術交流大會”上表演祖傳苗刀,獲金質獎章。1992年拍攝了他演示的《苗刀》專題電視片,多次在中央和省市電視臺播放。2000年人民體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發行了郭瑞樣先生指導和演示的《劈掛拳苗刀》系列VCD教學光盤。郭瑞祥老人的學生遍及二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美國、韓國、委內瑞拉、日本等海外各國慕名求學的人也很多。
今年5月20日,應美國最大的華人武術社團組織“武之悅”和美國洛杉磯亞太博物館的邀請,郭瑞祥的弟子、60歲的淪州武術名家王志海前往美國參加武術文化交流活動。“武之悅”是由數十個中國武術團體組成的非營利性組織,定期舉辦活動,邀請各門各派名家切磋交流,以武會友。
對于這次武術文化交流盛況,美國當地媒體世界日報以《武術論壇6大高手展絕活》為題進行了專題報道。滄州武師王志海講座教授的就是“中華苗刀”!在洛杉磯、舊金山等地的講座現場,王志海一邊口授苗刀技藝,一邊現場示范演練,精湛的中國功夫技藝讓現場的聽眾為之驚嘆,很多觀眾都紛紛要求拜師學藝。這次活動也引起美國多家媒體的關注,國際日報、世界日報、美國世界新聞網、美國華人社區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美國最有名的暢銷功夫雜志《Inside Kung-Fu》于2011年第9期以6頁的篇幅刊登了王志海的事跡,并將他演練苗刀的一幅經典照片選為封面人物。
中華苗刀的傳授在美國引起了轟動,令王志海萬沒想到的是,他因此竟被授予由奧巴馬親筆簽名的“總統金獎”。王志海說,他還在當地媒體發表文章稱中華苗刀為日本武士刀的源祖,澄清了美國人對苗刀的認識誤區,確立了苗刀的發展方向,逐步與日本劍道共同擁有劍術市場,取代了過去劍道獨霸歐美劍術市場的局面。
苗刀之源何處尋
郭鐵良,郭瑞祥老人的長子,致力于中華苗刀的挖掘和推廣。他為記者詳盡地闡述了苗刀的起源、傳承、功用和發展。
苗刀,作為我國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創制于西漢初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亦稱長刀,是現今苗刀的祖型。它在我國兵器史和抗侵略的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漢以前,將吏佩帶或在戰場廝殺用的都是劍,而不是刀。”郭鐵良介紹,經過楚漢之爭到西漢初年這一歷史時期,縱橫馳騁在戰場上的大隊騎兵,手執長劍向敵人沖擊時,由于馬速很快,想要擊傷敵人,主要靠揮臂劈砍而不是用劍向敵人推刺。這樣一來,尖長其利的劍的作用不大了。雖然長劍兩側都有刃,但是劈砍時,只能使用其中一側的刃,另一側的刃不但不能發揮作用,而且使制造工藝復雜,必須在狹窄的劍身兩側都做出鋒利的刃口。所以,只能把劍身最厚的地方,安排在中脊處。這樣,一方面工藝要求高,另一方面劈砍時極易折斷。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為騎兵生產更適用的劈砍武器,提高戰斗力。于是就出現了環柄長刀,它是一種專用于劈砍的短柄武器。長刀的一種側有刃口,另一側做成厚實的刀脊為刀背。同時去掉了尖銳的長劍鋒。厚脊薄刀,不但從力學角度有利于砍劈,而且刀背無刃,可以加厚而不易折斷,“西漢元朔元年(前128年)及以后的十年間,漢軍與匈奴發生過三次大的戰役,雙方參加戰斗的騎兵總數近20萬之多。對騎兵來說,長劍的劈刺顯然不如長刀的劈砍殺傷力大,所以漢代騎兵中的環柄長刀逐漸代替了長劍。”
這種刀既是我國戰刀的的祖型,又與現今苗刀相似,所以苗刀也稱漢刀。漢刀(即苗刀)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制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常常把這種漢刀叫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
西漢的長刀,發展到東漢末年,已成為軍中大量配備的兵器,而到唐代,則為長刀發揮作用的鼎盛時期。所以,明末清初的民族武術家吳殳在所著《單刀圖說》中說:“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意思是說,唐代陌刀作戰威力極大,但先人對這一珍品各藏不現,不易輕傳,故流傳不廣。
隨著中日文化交流,中國的長刀(苗刀)流入日本。日本對中國輸入的長刀(苗刀),在制做工藝和技術上做了很多精心的改進,技法也比較精良,隨后日本又把另具一格的長刀傳回到中國。明朝中葉,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長刀自倭奴侵犯中國始有之。我軍短兵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段。”這是名將戚繼光沿海御倭的戰例總結。何良臣在茯《陳記》中,也曾贊譽日本刀法:“日本刀不過兩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便可知矣。”
戚繼光在認真總結戰爭教訓后,對長刀技法進行了研究和創新,并在戚家軍中每人裝備一口長刀。除此之外,還每人裝配一把腰刀。這種腰刀外型似苗刀,但尺寸稍短。這樣一來,長、短器械配合,大大提高了戚家軍的戰斗力,逐漸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的倭寇之亂。戚繼光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不久韃靼族、阿魯擔漢率部隊南侵包圍了北京。邊境告急,戚繼光受命守衛北方。穆宗隆慶二年(即1568年),戚繼光到薊州(今北京)用此刀大戰韃靼騎兵。敵人大隊騎兵沖來,戚家軍用雙手執柄的長刀(即漢刀)先砍馬腿,使敵人人仰馬翻,再急趨削砍敵首,直殺得敵人人人頭滿地,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故戚繼光鎮守薊州十六年,蒙古人再也不也進犯,敵人一見“戚家軍”大旗便喪膽而逃。
明朝末年,新都人程沖斗,向劉云峰學得此刀法,編著《單刀法選》一書。歷史上的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程氏為使這一珍品便于記憶,流傳久遠,故“依勢、依像、撰其名”,為此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
“苗刀用以沖鋒槍,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迫明戚繼光得此刀法,傳之于部下,用于沖鋒陷陣,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震華夏。”
國術館里授“珍寶”
提起郭瑞祥的父親人稱“郭燕子”的郭長生,滄州城內無人不知。生于1896年的郭長生受家鄉習武之風的熏陶,自幼酷愛武術,天資聰穎,臂力過人,行拳過招,“出掌不見手,人過一陣風”,故武林譽為“郭燕子”,實為我國近代武林高手、一代宗師。雖然,郭長生已經去世多年,現在習武之人提起來,必定尊稱一聲“郭爺”。
歷史檔案館保存的《苗刀考證》中寫道:“前中央國術館教授郭長生,系劉教習(即劉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奧,亦獨冠云。”也就是說,郭長生通過恩師個別傳授,得其刀技真諦,其刀法之奧妙,使人無法捉摸,其技藝水平,要高出同輩……
苗刀經過歷代演進更新至清末民初,大軍閥曹錕在他的三省巡閱使兼直隸總督衙門,建立了武術營苗刀連,選聘劉玉春擔任苗刀教授,將苗刀隊作為他出巡時的儀仗,甚是威風。并在他炮隊的每尊大炮兩側各配置一跪姿戰士,手里抱著苗刀,身間別著短槍。意在大炮打擊遠距離敵人,對近距離的敵人則用短槍和苗刀殺傷。
1916年郭長生應詔直隸總督曹錕武術營,遇到高手劉玉春。劉玉春,身高1.9米以上,力大如牛。郭瑞祥說,據天津市武術志記載,這位高人力賽熊鼙、捷似靈猿,出入槍林彈雨之中而面不改色,人稱“常勝將軍”。郭長生偶遇名師,如虎添翼,練功極為刻苦。每次練完一身汗,他會順著衣角把汗擰出來,長年累月汗水浸死了白楊樹。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成立,張之江館長特邀郭長生到館教授苗刀,這種苗刀技術,在館內很快引起學員們的興趣,因此國術館把苗刀列入基本教材,定為必修課之一,郭長生在國術館培養了大批苗刀技術人才。1930年郭被選派到國民政府外交部,兼任國術教官。
1928年,中央國術館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國術國考,郭長生以中央國術館成員身份參加了國考,參加這次國考的四百多人,每個參加者必須首先參加預考,比刀、槍、劍、棍、拳,預考合格后,才能參加對抗賽。郭長生與其他15人一同獲得“最優勝者”。馮玉祥特地贈送郭長生龍泉寶劍一把。
七·七事變,郭長生正在家休假,未隨中央國術館內遷。在家株守,閉門練武,艱苦度日,決不給日偽做事。駐滄州日軍得知郭在家賦閑,曾三次派人重金禮聘郭長生,向日本人教授苗刀,均遭郭拒絕,郭執意“誓死不當亡國奴”。他這種高度的民族氣節,至今為鄉里人所稱頌。
郭長生一生授徒,大多數是武林佼佼者,如曹晏海在杭州武術游藝大會擂臺賽上,擊敗了各路武林高手,最后與名震上海的“江南大俠”劉高升做最后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曾三次打倒劉高升,獲得擂臺賽第一名,郭長生的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
“祖父在先人一路苗刀的基礎上取其精華,編創了二路苗刀。二路苗刀純系攻防實戰技法,他將劉玉春的通臂二十四勢中的先進步法,即激絞連環步法,糅進到苗刀勢法中,進一步提高了苗刀的實戰能力,加強了進刀攻擊的突發性、連擊性和靈活性,使苗刀這一傳統刀法向前躍進了一大步。”郭鐵良介紹,“此外,他還創編了‘苗刀進槍’這一對練套路,為繼承發展中國苗刀技法做出了貢獻。”
“苗刀,是稀世珍寶。歷代先人對苗刀多保藏不輕傳,這也是流傳不廣的一個原因。”郭瑞祥回憶,他自6歲起便隨父習武,最難忘的是父親的嚴格。一個單勢,父親往往要求他做上3000次才允許他停下來休息。為增加腿力,做蹲起動作一次要練足500次,每次練完他的腿疼得上不了炕,得用手搬上去。練習“高吊腿”時,父親就點上一炷香,他則是一腿擱在墻上、一腿獨立支撐,香不燒完腿就不許放下來。
郭長生先生曾有言囑其子,要將苗刀編著成書以流傳后世。郭瑞祥遵奉父命,按其言傳身授編著專著,并廣開門戶收徒授藝。在多年的武術教學中,郭瑞祥先生總結出“正、順、合、活、快、精、巧、力、妙、絕”的“十字方針”,即練習套路時先求其正,由正求順,由順求合,由合求活,再求其快,由快求精,由精求巧,再求其力,用時達到妙、絕。先生講,“絕”就是百發百中,練時穩健扎實決不失誤、用時不放空炮,方能稱之為絕。
百煉千礪成新型
苗刀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兼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因為單、雙手交換使用時便于發揮腰背整體力量,且結構優良。所以在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逢跟必進,進退連環,剽悍雄健,勢如破竹。
一把苗刀的質量,也決定著砍、撩、挑、截、推、剌、剁、點、崩、掛、格、削、戳柄、舞花的效果……“眼似電,腰如蛇,步似粘”,可是沒有一把好刀,難免英雄氣短。
陜縣劉家渠東漢墓里的環柄長刀(鐵)可做這一時期優質鋼刀的代表。
山東蒼山發現的一把記有年銘的長刀,全長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相比,大約是1/3,刀身上有錯金的火焰篆紋,并且有十八個錯金隸書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孫。”由此可知這把刀是漢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現今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它和我們現用的苗刀(漢刀)一模一樣。經過鑒定,此刀是以含碳較高的沙鋼為原料,經過反復多次鍛打而成。銘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煉”,可能代表著一定的工藝質量標準。
“乃熾火炎爐,融鐵挺英。烏獲奮椎,歐冶是營。扇景風以激氣,飛光鑒于天庭。爰告祠于太乙,乃感夢而通靈。然后礪五方之石,鑒以中黃之壤;規圓景以定環,攄神思而造像。垂華紛之葳蕤,流翠采之口漾。故其利:陸斬犀革,水斷龍角;輕擊浮截,刃不纖削。逾南越之巨闕,超西楚之太阿。實真之攸御,永天祿而是荷。”曹植《寶刀賦》里的寶刀,在哪里找尋?
一把好刀沉淀著深深的文化底蘊。從2000年夏開始,郭瑞祥、郭鐵良父子倆下江南、訪高人、拜名匠,研制新一代中華苗刀,取名“中華苗刀民族魂”,走上央視《刀王爭霸》的舞臺。
“采用傳統純手工制作,選毛鐵高溫鍛煉排雜質,百煉折疊鍛打、千遍磨礪成型,利用傳統的滲碳工藝,達到硬度和韌性并舉,可以斷鋼筋,削竹筒,可稱為削鐵如泥。”郭鐵良說,這樣的苗刀鋒利異常、文采絢麗,舒曲自如,難銹難蝕……
苗刀,這一中華武術文化中的瑰寶,一定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它,喜愛它,研究它,發展它,它也一定能夠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