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喜歡把平常心拎出來聊,金榜題名的學長學姐回母校做報告時也喜歡告誡大家要有一顆平常心。當然,對平常心情有獨鐘還有那些所謂的專家,以及“吃過的鹽比我們吃過的米還多的”老師、家長。在他們看來,平常心儼然成了衡量你是否是一個合格學生或者說合格高考考生的標桿。于是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高考戰場,江湖險惡,世事無常,沒點平常心怎么能出來混?
可是,平常心到底是顆什么心呢?典型的說法是:既積極主動,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放到針對高中生的“說教”中來,具體可表現為:“不要因為一次考試失敗而氣餒,也不要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高考沒什么大不了的,條條道路通羅馬”……類似的話,想必大家都沒少聽。如果要給平常心做一些概括性的描述,用得著的詞有不計得失、寵辱不驚、笑看風云等等,而我很想再加四個字——立地成佛。
事實上,對于涉世不深的高中生而言,想讓他們對成敗榮辱保持“淡定”,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能在對人對事上保持一顆平常心固然不是壞事,我之所以還是想就此說三道四一番,主要是因為很多老師、家長和學生,把所謂的平常心看得過于神圣,于是情緒上稍有風吹草動就以為天塌下來了。這種認知不論是來自外界還是學生自己,無疑都是一種莫大的壓力。而我想說的是,就算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也并不意味著就要面對世界末日。
很多時候平常心都是說出來的,停留在“口口相傳”的層面,有些人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有些人更是說一套做一套。我身邊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我媽她們單位有個高我兩屆的男生,跟我們家住同一個院子。當年考的全縣理科第一名,上的是理想中的清華大學。他到母校給學弟學妹們傳授經驗。我坐在臺下聽他侃侃而談,差點就噴了。他說面對高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盡力就好,別太在乎結果。他上的是數一數二的清華,當然沒什么好在乎的。更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說他因為有一顆平常心,所以學起來特別輕松,考前睡眠也特別好。事實上,他至少是在高考前半個月就“行為異常”了,經常凌晨三點從床上爬起來煮雞蛋吃!那會兒他媽可急了,時不時就往我家里跑,讓我爸(我爸是醫生)給想想辦法。
我想,如果不明真相的人果真以他為標桿,一定會在睡不著覺的晚上深深地自責,內心也一定會被無限的惶恐所占據。事實上,據我所知,我的很多同學都不是“圣人”。就算是成績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名列前茅、穩如磐石的優秀生,他們也會緊張,也會擔心,也會時不時地想,要是考試的時候發揮失常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學該怎么辦。這些。真的都是人之常情。
高三有段時間,因為理綜成績始終不見起色,我每每想到高考時可能被它拖了后腿,心里也會煩躁,也會緊張,結果當然就是吃飯飯不香,睡覺覺不甜。最嚴重的那幾天甚至還持續失眠,直到凌晨四五點才能勉強入睡。試想,假如我是一個對“平常心”極度崇拜,或者是讓“平常心”把腦子洗過幾遍的人,我實在沒有理由不把自己當精神病,就算沒有心狠到如此地步,我至少會認為自己是個不能成大事的人吧?!
好在我們院子里那個“淡定哥”的“背后故事”讓我明白,幾天睡不好覺,對結果患得患失,這僅僅是一個起伏過程而已,想想辦法,調理調理就過去了。我記得很多心理學家都表達過類似的觀點,那就是我們在對待糟糕情緒的時候,千萬不要太過在意,更不要太過畏懼,因為這樣的情緒其實是欺軟怕硬的,你越怕它,它越是賴著你不放!
另外再說一個比較經典的例子。其實也算不上經典,說是一個普遍的例子似乎更為合適。主人公是我高三時的班主任,姓王。王老師在家里排行老五,同學們背地里都習慣叫他王五,也經常高侃說他離“王八”只有三步遠。這些他都知道,并不在意。他是一個能跟學生打成一片的好老師。他也是一個心態很好的人,整天都樂呵呵的,時不時在課堂上給我們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或者方法、技巧。印象里,他也喜歡把“平常心”三個字掛在嘴邊。告誡我們不要太多地去想結果,盡量去學就可以了,到時能考個什么大學念什么大學,等等。最搞笑的是,有次他安慰一個退步了兩個名次的女生,說“這沒什么啊,退一步海闊天空嘛!”結果一個考得更糟的男生答了一句:“老師,我退了二十多步,該是萬里無云吧?!”全班頓時哄堂大笑!
好了,言歸正傳,說說幕后真相吧。高考成績出來后,王老師跟我們吃飯,酒后吐真言,說這一年他壓力真是大啊,因為是第一次帶高三班,學校要考評,他也想大家有個好前程,所以每天都緊張兮兮地,沒有哪天睡過安穩覺。他還透露了一個細節,說是每一次模擬考試成績下來,他就拿著成績單,參考往年的錄取分數線,看看班上有多少人能上一本,又有多少人能上二本。記得我當時就說:“看吧,教導我們要有平常心的王老師也是緊張和在乎結果的。”他嘿嘿笑了。就連他自己也承認,平常心這東西,有時候純粹是用來安慰人的。
我講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不要被一些人所講述或者表現出來的“平常心”所迷惑,不要用它來作為界定自己能否成功的標準。還有那些各種各樣有關平常心的勵志故事,是作家們精心熬制的“心靈雞湯”,我們能品到美味、受到啟發就好,卻完全沒必要刻意地要求自己做到那般完美。愿本就是有血有肉的一個大活人,硬是要把自己雕塑成冷冰冰的銅像,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的。
特別是在高三這段最緊張也最難熬的歲月里,我們或許因為成績遲遲達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值而寢食難安,甚至放聲大哭。也很有可能僅僅因為奮戰了一整晚還是解不出一道題而大發雷霆,又或者是因為一次超水平發揮而沾沾自喜,等等這些,我們都把它看作正常的行為好了。不要把它裝進平常心這個籮筐里去對比,那樣做只能讓自己掉進自責的漩渦里不可自拔……
平常心只是一種境界罷了,是一種需要時間和經歷的修煉。而如果我們過早或者過多地苛求,或許就成為我們情緒與情感的禁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