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保護自己的夢想
代表人物:趙星。網名“一直特立獨行的貓”,85后,博客作者,著有《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幺遠》一書。
上路宣言:長大以后要有一個夢想,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夢想。
17歲時,趙星偶然和父親討論長大后想做的事,當時她就立下“我要去臺灣旅行”的夢想,與父親的這段談話過后不到一個月,父親便意外身亡,而此時的趙星,一個念頭在心中糾結:“我要活下去,還是跟你走?”
“長大以后要有一個夢想,不管發生什么事,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夢想。”這是父親生前的叮嚀,為了父親的這句話,7年來,她堅強地活著。
動身去臺灣的時候,她帶了三萬塊錢,11天后回到內地,帶出去的錢只少了三千塊。這似乎說明這旅途有多么出乎人的意料。離開臺灣之前,她就知道自己會將這段經歷寫成書,同時她也料到一定會出版,并且是兩岸出版,甚至她還預見到有一天重返臺灣就是為了這本書。《從北京到臺灣,這么近那么遠》寫成后,還沒上市,臺灣就出現了預訂狂潮,內地版也在8月前擺上貨架。
中正紀念堂、士林夜市、臺北故宮、西門町、誠品書店24小時旗艦店、國父紀念館和著名的臺北101大廈……這次旅行她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這些景,而是臺灣人的那種熱心和善意。
她說那種友善是超乎想象的,經常只是問路就會有人帶你去玩,也沒有任何目的和企圖,只是熱心。有的還是企業高管,他會用兩天的時間,什么都不做,就陪著你玩。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個阿里山的小伙子,一晚上陪著她,帶她去過中元節,看螢火蟲,直到半夜,轉天早晨爬起來又帶她去山上看日出。很難想象,一個陌生人會為一個可能再也見不到的人付出這么多。
出發前,她以為夢想只是有錢或成功的人才有資格談的事情,以為臺灣的精彩在于阿里山與日月潭的風景……出發之后,她發現,夢想是每一個平凡的人都可以去實現的,臺灣動人的地方不僅僅是景物,更是濃濃的人情。
出發前,別人曾告訴她小心這個、提防那個。但她說其實沒必要,她沒有任何防范措施,卻玩得很開心,臺灣人的好心會讓人自覺地卸下防備。
她還說:“其實,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們的內心太缺乏陽光?是不是我們樂于助人的細胞正在慢慢丟掉?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特別熱心的人的時候,內心就產生了質疑和慌張?”
她篤定地相信這一切寫成書肯定會火,因為她涉及了別人從未涉及的角度。她不寫美食,不寫攻略,只寫人和故事,所以無論是內地媒體還是臺灣媒體,都對這個僅逛了11天的小姑娘興趣十足。
在她看來,去一個地方其實就是與那里的人相處;記住一個地方,愛上一個地方,肯定是因為那里的人,而不會因為那兒有什么好吃的。
在路上,發現愛和幫助的意義
代表人物:孫東純。80后,廣東湖州人,2006年末至2008年初在國外度“間隔年”并寫有《遲到的間膈年》一書。
上路笪言
用一年的時間去遠足,世界沒變,我變了。
也許一場足以改變人生軌跡的旅程會不經意地落在一段時間里,它們先前就…直埋伏著,等待你出發的那一刻,然后所有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接連發生,整個生命就一下子濃縮了。張小硯和孫東純就因為各自的意愿開啟了這樣匪夷所思的旅途,從那開始他們和世界有了新的聯系。
那是一次偶然。孫東純從朋友那兒得知了一個為國際旅人提供免費住宿的網絡俱樂部,于是也提交了申請,將自己的公寓免費提供給背包客借宿。不同國籍和文化背景的背包客來來往往,從他們的口中孫東純聽說了很多新奇的東西,并第一次聽到“間隔年”這種在歐莢十分風行的概念——年輕人在升學或畢業后到工作之前,會做一次為期一年的旅行,體驗不同背景的生活。旅行的同時,也做一些與=爭業棚關的工作或一些:限政府組織的志愿者工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雖然當時已畢業工作,不再“年輕”,孫東純血液里的野馬性格還是讓他做出了一個讓身邊人大吃一驚的決定:到印度做義工連帶旅行,享受遲到的問隔年。這樣,一方而增長見識,一方面也呵以證明自己。
2006年1 2月,他計劃辭掉在廣州的工作,去印度中南部的一個艾滋病組織做兩個月志愿工作,始料術及的是他的上司居然同意給他三個月的長假去遠足。于是他開始了他的迷你型問隔年——兩個月在印度做義工,再花一個月到西藏旅行。然而到了泰國之后,突發狀況接連而至,同去的朋友決定叫去、ATM機取不出錢、義工被迫延以……最終這個小小的問隔年之旅成為了一場全丫洲的遠足。原本儀有的兩個目的地變成了從東南亞的泰國走到老撾,從老撾走到中國云南,進入緬甸,經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6個國家,1 3個月,猶如他自己所說“旅行就是一次次巧遇的串聯”。
與其他旅行者不同,孫東純的旅途更像是發現,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發現了愛和幫助的意義,他長期在印度德蘭修女開辦的“仁愛之家”做義工救助垂死的老人,并在路上帶回了自己的愛人——日本人沙彌香。他在途中邊走邊思考,他和世界之間瘋狂地交換著信息。“用一年的時間去遠足,世界沒變,我變了。”這是他在旅行后對自己的重新定義。
在路上考慮生命的價值
代表人物:翟墨。中國單人無動力帆船環球航海第一人,山東人,航海家、藝術家。
上路宣言:即使生命即刻停止,我也不會有什么遺憾,因為我早已經將生命的意義分解在每一分鐘。
他被稱為“現代魯濱遜”,原本是一個畫家,像高更當年被南太平洋的美麗小島吸引一心一意把下半輩子交出去那樣,他也從地圖上的一個點出發,找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夢想。
你一定想象不出,這個敢獨闖大洋的男人,第一次出海時,連游泳都不會。機緣始于2000年,他去參加新西蘭奧克蘭藝術中心畫展。奧克蘭被稱作“帆船之都”,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帆船。站到船上,海在腳下搖蕩,鼻子里是幽幽的腥味。“那一刻,我心中某些東西被激發了,我所追求的那種浩蕩的感覺,與大海的廣闊胸懷產生了共鳴,我忽然想嘗試一下去海上是什么感覺。”他隱約覺得,一個夢要開始了。
幾天后,他遇到一位70歲的挪威老船長,“我已經繞地球一圈半了。”長相酷似海明威的老船長平靜地說出這句話,把他嚇了一跳。接下來老船長說的每個字,都被他嚼碎、咽下、刻在骨頭里:“在這個世界上,你只要有一條船,想去哪里都可以,都不需要提前去辦簽證,沒有哪個國家會拒絕一艘船靠岸補給。船就是你的家,你的國土,有了它,這顆藍色星球就屬于你一個人!”
他從來沒想過,世界上還能有如此來去自由的交通工具。還等什么?第二天,他就去找船了。掌舵?不懂。升帆?不會。器材?沒見過。游泳?只會狗刨。一個人出海?對!沒錢買船怎么辦?賣畫!顧不上藝術展,他迅速聯絡朋友幫忙賣畫,只三天,用賣畫的錢加上存款,買下一條二手帆船。“為了這艘船,我傾盡積蓄,在許多朋友看來,我簡直瘋了。但我也因為有了它,開啟了一種新的生命可能。人生,除了掙錢買房子、車子,還有無限種可能!”
只花了5個小時,簡單學會帆船的基本操作,翟墨就朝著當年吸引高更的塔希提揚帆啟程。不少人覺得他太魯莽,中國人做事向來講究萬事俱備,但翟墨覺得“想太多,就永遠出不了門,因為總有掛一漏萬,但偏就上路了,又能怎樣”翟墨就這樣,在航行中學習看海圖,用GPs學習面對生死。
無邊無際的大海,也是離死神最近的地方。他在日記里不止一次地記錄下,當整個大洋像裝在一只魚缸里被人猛烈搖晃,是種怎樣的場景。
從奧克蘭起航不久,他就遇到第一場滔天巨浪。那是深海地震引發的11級風暴。冰冷的海風、巨大殘忍的海浪和陰森的雷雨一起襲來,撕破了船帆,甚至把他拋進海里。那次,他真正體會了什么是死亡的恐懼:“航海的確是一種肉體上的自虐,但精神上無比滿足,強烈到無法形容。人活著,總要有點精神,這就是我選擇的生活。”
“站在陸地上的我們,常以為自己是主角,到了海洋里,你會突然明白,原來自己的視角是那么局限,自己是那么自大。”所謂界限,就是人們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框框。航海,讓他看到打破局限后的無限美景。
看世界上最多的星星,在深海與海豚相伴,去飛機無法到達的島嶼,在地球深處獨自唱歌……他的生命豐滿得讓人嫉妒。
“這輩予,起碼要瘋狂一次。”他說,“即使生命即刻停止,我也不會有什么遺憾,因為我早已將生命的意義分解在每’分鐘。”
在路上,找回自己
代表人物:陶立夏。原《私家地理》雜志編輯。因興趣和工作,遍游世界各地,著有旅行散文隨筆《分開旅行》等。
上路宣言:或許我們走那幺遠,不是為7看風最,而是為7去天地的盡頭會一會自己。
當時的陶立夏糾結在一段戀情中,但她想恢復愉悅的自己,·于是獨自出走旅行。從羅馬到巴黎,從蒙古到肯尼亞,從威尼斯到墨爾本,從日本到新加坡……
長達13個月里,她跨國旅行走了13座城,思維在微妙地變化,而她也找回了自己——
第…次去羅馬時她23歲。發現這座永恒的城市好像沒有樹陰,卻到處都是古跡,隨便找一幢出來都比她老幾千歲。因為迷戀《羅馬假日》,便興沖沖地去羅L5許愿池。聽說要扔三枚硬幣進去,便不厭其煩去便利店換硬幣。在羅馬斗獸場邊上有小攤販售小冊子,每頁都附一層透明塑料膜,她試著將膜拿開,發現是古跡現在殘舊的樣子,翻手覆上古跡就還原成當年的富麗堂皇。她想:千年的時光,一開一合,就過去了。走在羅馬的古跡面前,她覺得自己像只朝生夕死的螻蟻。
路過意大利波西塔諾這座只有5000人的小城,她看到它建在面海的山坡上,被蜜一樣的艷陽染成檸檬色。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景色都比明信片漂亮。她不禁感嘆:
“被困在天堂里大概就是當地人的生活寫照吧。”
當晨光將她從這個天堂喚醒,她去了卡布里島。她搭纜車登上山頂最高處,中途在半空中俯瞰卡布里人的生活,他們的院子里種滿了栗子、無花果、獼猴桃、石榴與葡萄,全都已經熟透,沉甸甸地掛在枝頭。如此豐盛,又如此簡單。她不禁想起一句話:“在天堂里,人們只談論海洋。”
在美景中傷懷,多么徒勞。終于發現——其實,去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途中,看清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傾聽自己心底的回
上路吧,和世界在一起
事實上,保護自己的夢想也好,發現愛和幫助的意義也好,尋求生命的價值也好,找尋自己也好,現在,旅行已不再僅僅意味著簡單的看風景、拍照抑或購物了。更多的時候,它對于每個上路的人而言,已被賦予了各種不同的意義。它已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它告訴你,每一個年輕的人在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都可以遵從自己的內心,都可以追逐自己的夢想。只要你有從俗務中拔腳的覺悟和敢于放下的勇氣,勇敢踏出自己的腳步,浩瀚熱切的世界便不會將你落下。
所以,上路吧,和世界在一起!腳下的路,便是心中的路,用上天賦予我們的有限載體,盡力去探知無限的世界,誰知道自己曾錯過了什么,而又將不會錯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