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乃器,這位中國現代史上的傳奇人物,是著名銀行家、實業家、政治活動家,杰出的愛國民主人士。他是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之一,聞名中外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1952年,章乃器擔任政務院糧食部部長,成為新中國首任糧食部長。章乃器以其突出的工作業績,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表揚。毛澤東稱糧食部的工作是“后來居上”。周恩來則請章乃器向各部門領導人介紹糧食部的工作管理經驗。
兼銀行家、教授、官員、
實業家于一身
章乃器1897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青田縣小源村一個書香門第,原名章埏,后因讀《老子》有“陶人埏埴以為器”一語,于是改名乃器,字子偉、金鋒。1918年,章乃器畢業于杭州中等商業學堂(今浙江工商大學),進入位于上海的浙江實業銀行當練習生。翌年春,他辭職去北京,進入通州京兆銀行工作,當了營業部主任。此時,正值“五四”運動爆發,愛國運動、新文化運動給章乃器以極深刻的影響,從此,“科學和民主”成了章乃器終生不渝的信條。1921年7月,章乃器進了中美實業公司當會計主任。這里雖然待遇優厚,但是洋經理卻驕橫跋扈,章乃器不愿意卑躬屈膝,只干了3個月便憤然辭職回到上海,重新回到浙江實業銀行工作。
1932年6月,章乃器代表浙江實業銀行,聯合上海各華商銀行,成立了銀行界信用調查的公用機構——中國征信所。這是國內第一家由中國人創辦的征信所,采取會員制,章乃器出任董事長。章乃器制訂了“審慎以求‘真’,忠實公正以求‘善’,詳盡明晰以求‘美’”的三條工作準則。章乃器主持制定了一整套科學的調查程序,延攬了一批優秀的專門人才,除逐日向會員提供市場報告外,還根據會員的委托,提供專項的調查服務。經章乃器等人的努力,征信所取得了金融界和企業界的信任,業務日益興旺發達,不僅為銀錢業所依賴,許多規模較大的工商企業也紛紛委托調查咨詢。中國征信所以高效、優質的服務,一舉擠垮了4家外國人辦的征信所,成為獨占事業。章乃器這些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業績,使他聲名鵲起。
章乃器主張實行保護主義的經濟政策,用統制手段管理中國的貨幣和金融市場,實現幣制的統一,反對列強控制中國的貨幣。他很早就主張創造現代銀錢市場和資本市場,推行票據承兌和貼現,發行公司股票和債券。在章乃器等人的積極倡導下,上海于1933年和1936年先后成立了票據交換所和票據承兌所。
上世紀30年代,章乃器除了擔任浙江實業銀行的副總經理和滬江、光華等大學的教授外,還以很大精力投入抗日救國運動,被譽為“中國左翼運動的理論家”。1935年初,紅軍在長征途中過了瀘定橋后,中共中央決定委派陳云回上海找中共上海局,并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系。陳云歷盡艱險,于同年6月安全抵達上海。由于黨組織遭到敵人嚴重破壞,一時難以聯系上,陳云只好先去找老朋友章乃器。章乃器的二弟章郁庵曾任中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所支部書記以及上海店員總工會委員長、黨團書記,與陳云共同從事過工運斗爭。此時已改名為“章秋陽”的章郁庵,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經紀人的公開身份,繼續從事秘密工作。通過章乃器,陳云很快見到了章秋陽,并與黨組織建立起聯系。
1938年3月,章乃器應時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兼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的李宗仁之邀,出任安徽省財政廳廳長。抗戰開始,國土淪陷,工商停業,稅收銳減,安徽財政異常困難:1937年11月,全省每月收入由120多萬元縮減至80多萬元;1938年2月,每月收入減至50萬元。同年5月,合肥失守,財政收入大幅度下降,每月收入僅10萬元左右,公務人員和軍警欠薪達兩三個月。
章乃器上任后,經過調查摸底,果斷地提出了“鏟除貪污,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方針,要求各部門節約開支,核實經費,消除吃空額和浮報開支的漏洞,很快做到了收支平衡還略有節余。為破壞日寇“以戰養戰”的陰謀,章乃器開展敵貨、私貨檢查工作,開辟了稅源和財源,不但發清了欠薪欠餉,改善了軍警和公務員的生活,每月還撥付鄰區新四軍駐軍經費3萬元。此外,還發行省公債和地方銀行小額本票,搞活了枯竭了的貨幣流通,在安徽建立了別省還沒有的戰時金融經濟體制。經過章乃器的積極努力,幾個月后,全省每月收入增至30萬元,收支逐漸平衡。1938年10月,廖磊就任國民政府安徽省主席。他一到任就拉著章乃器的手低聲問:“財政還能支持,是真的嗎?”“鹽和米都已經開始屯儲了嗎?”到1939年5月,安徽財政收入每月達到75萬元,達到抗戰以來的最高記錄。20多年以后,李宗仁在回憶章乃器任財政廳廳長時曾說他“整頓稅務,頗見成效”。章乃器在安徽的工作曾得到國際友人史沫特萊的贊賞,說他真不愧為理財能手。
章乃器在安徽理財成績斐然,他少年時的同窗好友陳誠向蔣介石建議重用他,以整頓不景氣的大后方經濟。而安徽的頑固派、教育廳廳長方治等則不斷向蔣介石打小報告,說他在安徽搞“赤化”。1938年八九月間,蔣介石在武漢召見章乃器,提出要他留在“中央”工作,被他謝絕了。蔣介石又動員陳誠、孔祥熙、陳立夫等大員輪番挽留,均未奏效。章乃器回到安徽后,方治等又編造了章乃器在安徽搞武裝的謠言,引起蔣介石的猜疑。1939年6月,蔣介石要求章乃器赴重慶述職,隨后將其免職。
1939年,章乃器來到重慶,擔任上海遷川工廠聯合會的執行委員和常務理事等職。在和工商界的交往中,章乃器了解了很多工業生產的情況及其在抗戰中的作用,引起了他辦企業的興趣。在獲得重慶、上海銀行集資認股95%的情況下,1940年他辦起了上川實業公司,旗下有機器鑄造、手搖發電機、酒精制造3個廠,并利用工廠旁的山坡空地開辟了畜牧場。章乃器親自管理生產,成績顯著,受到工業界的贊揚。
抗戰后期,民族資本工業備受帝國主義侵略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的摧殘,面臨崩潰,愛國的民族工業界有識之士章乃器、吳蘊初、胡厥文等共同商討,認為民族工業內外交迫的困境,不僅關系到工業界本身,而且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和中國工業化的前途。章乃器提議為了挽救民族工業的危亡,工業界應該設立一個研究所,為民族工業從事調查研究,宣傳呼吁,仗義執言。在章乃器的倡議下,創辦了以吳蘊初為董事長,章乃器為所長的中國工業經濟研究所。它是一個民族工業界為了挽救民族工業的危機,探索中國工業生存和發展的正確道路,發展民族工業力量的研究咨詢機構。在章乃器的主持下,研究所經常對黃金問題、物價與工業問題等進行探討,并將研究成果編寫成學術報告和各種文集。章乃器還主持編纂了內容豐富的《工商手冊》,受到工商界人士歡迎。同時,他不斷在《大公報》等報刊上發表經濟評論和學術論文,闡述他對戰時財政金融及中國工業化的觀點主張,成了《大公報》的經濟專欄作家。
受邀北上參加新政協,
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發言
為了宣傳抗日救亡,1935年12月,章乃器與馬相伯、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2月27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正式成立,發表了《救國運動宣言》,提出了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停止內戰、釋放一切政治犯等主張。章乃器被推選為該會的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主管財務,兼作宣傳工作。章乃器主持了救國會的機關報《救亡情報》,救國會的大多數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筆,被同仁們譽為“宣言專家”。
1936年初,章乃器參與發起組織上海各界救國會,后又參加組織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是該會領導人之一。1936年11月23日凌晨,國民黨當局迫于日本政府的壓力,以“危害民國罪”逮捕了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沙千里、鄒韜奮、王造時、李公樸、史良7人,是為著名的“七君子事件”。這一政治事件激起全國人民和國內外進步人士的義憤,紛紛奮起營救,中共中央也發表宣言抗議。“七七”盧溝橋事變后,舉國一致的抗戰局面終于形成,“七君子”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勝利出獄。對于救國會對抗戰的貢獻,毛澤東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中國的抗戰是兩種力量打出來的:一、紅軍北上——這是武的;二、救亡文化運動——這是文的。在救亡文化運動中,救國會起了中心作用。”
1945年,章乃器與黃炎培、胡厥文等發起組建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張民主和平,反對一黨專政和內戰。1948年,章乃器與國民黨決裂。陳誠在國民黨處在最艱難的時刻,又向蔣介石建議,延請章乃器為財政部部長以挽救危局。蔣介石知道章乃器已棄他而去,只好長嘆一聲說:“我是要用章乃器,可是他不為我所用!”
1948年,章乃器在香港創辦港九地產公司,在香港最貴的地段做房地產,獲利甚多。1948年底,章乃器接到中共中央電召,毅然放棄了在香港大有可為的事業和優裕的生活,與李濟深、馬寅初等民主人士秘密北上,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出發前,章乃器發表了《新的轉折點》,認為:“時序更新,人類歷史亦翻到更光榮燦爛的新頁。”
1949年2月25日,章乃器等到達北平。一個月后,他同其他民主人士在機場迎接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章乃器在歡迎會上說:“我過去多年為資本家打算盤,今后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打算盤。”
不久,章乃器受聘擔任中國人民銀行顧問。當時,解放戰爭尚未結束,同時一些不懷好意的人企圖在經濟上搞垮共產黨。章乃器運用自己的淵博學識和豐富經驗,為穩定金融、幣值和物價,打擊投機行為作出了貢獻。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開幕。章乃器與彭真、張東蓀、陳銘樞、周恩來5人作為大會執行主席主持了會議,并作了題為《新民主主義的民族工業家的任務》的發言。他說:“在消滅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之后,中國經濟建設的園地真是海闊天空,民族工商業發展的前途真是無可限量。為著避免資本的浪費、無謂的競爭和無政府的生產,更為著將來和平的過渡到社會主義,全盤的經濟計劃和國營經濟的堅強領導是絕對必須的。”章乃器還得出結論:我們民族工商業家必須熟悉毛主席的七一論文,取法共產黨一面發展自己,一面準備消滅自己的偉大思想,在目前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積累自己的資本,而同時準備在將來條件成熟的一天消滅自己的階級。用不著談,當消滅自己的階級的時候,每個人會更愉快的生活著,事業會更光榮的繼續為人民服務。這是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第一次公開提出做好消滅本階級的準備,這說明章乃器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新中國財經工作的“高參”
章乃器1949年2月25日到達北平后,應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之邀,與千家駒、沈志遠一起擔任中國人民銀行的顧問,開始運用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為新政權發行人民幣、穩定金融和物價出謀獻策。4月15日,章乃器和黃炎培等民建領導人應毛澤東之邀,到香山雙清別墅晤面聚餐。毛澤東詳細闡明了目前的形勢和中共的政策方針,希望他們為接管上海多做工作。
5月14日,陳云受命籌組中央財經委員會,以穩定全國的經濟形勢,統一財經工作,章乃器開始與陳云共事。同月攻占上海后,市面混亂,南北不能正常通航,缺糧缺煤,整個城市面臨癱瘓危險,并會對全國產生重大影響。陳云曾召開會議研究解決上海糧煤短缺等問題,章乃器力排眾議,主張利用外商的輪船運煤,被陳云采納。為穩定金融和發展生產,章乃器還分別向周恩來、陳云建議發行公債,受到重視。后來陳云經過調研,正式向中共中央提出發行方案,得到了批準,于1950年初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首次發行的公債。
7月12日,中央財經委員會成立,陳云任主任,章乃器和不少經濟學界的民主人士被聘為這個委員會的委員。5天后,章乃器和千家駒應陳云之邀,一同前往上海,開始對上海和全國的經濟形勢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并與上海的工商界人士座談。8月初,陳云主持召開了有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5個大區的財經負責人參加的上海財經會議,確定了解決上海經濟問題和穩定全國物價的措施。章乃器利用自己在金融界、工商界的影響,積極向老朋友們宣傳新政權的經濟政策,以穩定上海的經濟。章乃器回到北京后,出席了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會議,并擔任《共同綱領》第三起草小組的召集人,負責起草綱領中的經濟部分。9月21日,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章乃器出任政務院政務委員、編制審查委員會主任、政協財經組組長等職。
新政權剛剛成立,經濟上就面臨嚴峻形勢,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紗布、糧食投機活動猖獗,帶動全國物價大漲。陳云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秘密調集大量的物資,指揮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擊。章乃器向陳云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建議,并得到采納。在陳云指揮下,一舉打勝了建國以來經濟戰線上的第一次大戰役,穩定了全國的物價。為配合國家統一財經工作的部署,章乃器在這一時期還發表了《統一就是力量,統一就是辦法!》、《對于統一財經工作的認識》、《經濟的改造——消腫、去腐、生新》等十幾篇文章,宣傳國家的經濟政策。1950年初,章乃器又與李維漢、陳叔通作為籌備負責人,籌組并成立了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
會計是章乃器的老本行,他不僅是立信會計學校的校董,還曾主持上海浙江實業銀行多年。1950年,章乃器在上海《大公報》接連發表《應用自己的簿記原理記賬》和《再論應用自己的簿記原理記賬》兩文,引發關于收付法與借貸法的大討論,使當時的會計界“朝野”震動,其建議也為政府所采納,在近現代會計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糧票制度的創始人
1952年,根據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名,章乃器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糧食部部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糧食部部長。
民以食為天,在一個有近6億人口的大國擔任糧食部長,章乃器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說得非常露骨:“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他說的話不無道理,也反映了中國的國情。但是如果用這個眼光來看待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一個大錯誤,后來的歷史發展也說明這的確是一個大錯誤。但在當時,它提醒了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官員們,對糧食部部長章乃器更是一個警示。
自1952年春秋季開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對糧食的需求,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奸商乘機勾結小販,一面向農民征購糧食,一面混雜在需糧群眾當中套購糧食,造成了許多基層購糧點糧食的脫銷和黑市的形成,助長了農民惜售糧食的思想。到1953年,個別地區出現了數千乃至上萬人在國家售糧點排起長龍爭購糧食的情況;購銷形勢日益嚴重,國家的庫存消耗日大,而回流到農村中的糧食數量卻日益增多,同年八九月份,北京、天津不得不實行面粉配售,這就是章乃器上任初期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為了扭轉糧食產銷的被動局面,章乃器一面呼吁大力生產,一面協助中共中央制定了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今天看來,這項糧食政策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弊端,但在當時是必要的,對解決糧食問題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陳云早在1952年1月向中央提交的財經工作報告中,就提出搞試點試行糧食征購的建議。糧食部自成立之初,就在醞釀有關在農村實行糧食征購和在城市實施配售的政策方案。作為糧食部長,面對越來越嚴峻的糧食形勢,章乃器的心情十分沉重。雖然在學術觀點上,幾十年來他一直主張采用“統制經濟”模式,由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但作為一個自幼生長于貧困農村的知識分子,章乃器深知農民稼穡之苦,當陳云受中央的委托調研糧食形勢并征求他的意見時,他把自己的意見和擔心和盤托出,請中共中央定奪。章乃器認為,可以通過調高收購價在市場上解決,而無須強行征購。
陳云經過反復權衡,認為沒有別的選擇,惟一的辦法就是實行糧食征購和配給。同年國慶節,陳云將自己的想法向毛澤東、周恩來作了匯報。次日,中共中央專門就糧食形勢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批準了陳云提出的對糧食實行征購和配給的意見,決定于10月10日緊急召開全國糧食工作會議。這次糧食工作會議是一次重要的會議,各大區負責人都到京參加。陳云在會上闡述了糧食供應的嚴峻形勢,他以“兩擔炸藥”作比喻,認為自由購買和征購都存在危險性,并逐個分析了8種可能的解決方案,說明實行糧食征購和配給是惟一可行的選擇,在會議上獲得通過。
當時毛澤東覺得征購和配售的名詞不好聽,因為日偽時期曾使用過同樣的名詞,希望改一個別的說法。章乃器提出,把“配售”改為“計劃供應”,把“征購”改為“計劃收購”,簡稱“統購統銷”,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
“統購統銷”政策的具體實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規制度。章乃器以一個黨外人士的身份,親自主持起草工作。為不辜負重托,章乃器大大壓縮了在民主黨派的工作和社會活動,傾注全部心血投入這項任務。他平均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最多時長達16個小時,往往星期天也不休息。章乃器系統地研究了蘇聯、日本以及中國歷代政府的糧政體制,詳盡分析全國的糧食產銷形勢,創立了我國特有的糧食憑票定量供應制度,最終圓滿地完成了糧食統購統銷法規的制定工作。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糧票已成為一種收藏品,而在建國初期“短缺經濟”的特殊年代里,糧票制度是保證每個城市家庭公平獲得口糧的惟一辦法。
毛澤東稱糧食部的工作是
“后來居上”
在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推行過程中,曾出現偏差,如1954年多收購了23億斤,使國家與農民間關系緊張,引起不少的批評,出現了“統購統銷搞糟了”一類的言論。對此,陳云的對策是調查研究。1955年1月,他親自到家鄉江蘇青浦縣小蒸鄉深入調查,提出了定產、定購、定銷的“三定”政策,得到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的贊同,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1955年9月,章乃器回自己的家鄉浙江青田縣調查研究。他召開座談會,全面了解農村糧食產、購、銷和群眾生活情況。東源村有七八位村民參加座談,鄉親們反映干部虛報產量,使老百姓吃了大虧,許多人餓肚子,就連番薯干湯也喝不上幾口的情況。章乃器聽罷,心情十分沉重。
第二天,章乃器視察了米倉上青田縣看守所。看了這里的伙食情況后,他曾說,“里面(指關押之人)的生活也太苦了”。隨后,章乃器走進太鶴山麓的青田中學校園,看望了青中的學生,并詳細詢問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當得知初中生每人每月只有24斤口糧,不夠吃后,章乃器一一記在心里。當時有人問他:“你對家鄉印象怎樣?”章乃器說:“我在中央耳聞(下面匯報)目睹(報紙報道),浙南地區糧食自給有余,還有外調,頗感高興。可是回來一看,群眾粗糧不夠,細糧更缺,個個面黃肌瘦。這次我回中央一定如實匯報。”當時是“浮夸風”極盛時期,章乃器的真言實語把大家聽呆了。接著他又說:“我當糧食部長‘只顧自己肚飽,不管別人鑊(鍋)漏’哪能行啊!”事后,章乃器及時將所見所聞向浙江省領導和中央領導反映,并調撥了一批救急的糧食,使群眾擺脫了困境。不久,浙江全省初中生的口糧標準提高到每月31至33斤。鄉親們十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
在1955年7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上,陳云作了《堅持和改進糧食的統購統銷》的發言,解答了人們對這一政策的各種疑慮,指出糧食統購統銷政策是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必須堅持,停止統購統銷的主張是錯誤的。章乃器在會上也作了發言,匯報了一年來的糧食工作,在肯定統購統銷政策的社會效益的同時,提出也要注重經濟效益,增產節約,在兩三年內做到由少賠到不賠。經過進一步改進工作,糧食部門第二年就扭虧為盈,開始每年向國家上繳利潤。
1953年制定食用糧加工標準的時候,曾有過不少爭議。有的人認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應該多生產精米、精面。章乃器則根據科學的研究成果,力主控制加工精度,多保留有效營養成分。他說:“我們為什么不能把糧食加工得粗一點?現在做成精白米,豬吃維他命,人吃碳水化合物,精白米基本是碳水化合物,其他絕大部分維他命、礦物質、微量元素都從糠皮里頭流失了。”陳云贊同章乃器的意見。按照“以質定率”的原則(即根據稻谷、小麥的質量優劣確定出米、出面率),在營養、適口、節約三方面同時兼顧的思想指導下,糧食部制定的“標準米”、“標準粉”方案開始推行。“標準米”保留了較多的營養成分,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在糧食儲存方面,章乃器大力推廣無蟲、無霉、無鼠、無雀的“四無”糧倉的倉儲管理經驗。他指出,糧食運輸要有計劃性,做到分區產銷平衡,并要求逐步將包裝運輸改為散裝運輸。他還強調糧庫人員要參加勞動,對有些人脫離勞動的傾向給予尖銳的批評。章乃器的這些意見和主張,在實踐中得到運用并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可行的。他從實踐得出來的管理方法和經驗,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作為糧食部長,章乃器積極執行國家統購統銷政策。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糧食系統干部職工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糧食緊張的狀況得到根本改變。1953年7月到1954年6月,糧食收購數字比上年度增加了77.78%,1954年6月的庫存比上年度同期增長51%,在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執行過程中,私人糧食工商業得到了改造,各地建立了國家糧食市場,對農業合作化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起了推動和鼓勵作用。
章乃器在主持糧食部工作期間,保持著實業家和學者的本色,做事嚴格按規律辦,強調糧政管理的科學化,通過努力工作,實現了糧食企業的扭虧為盈。由于他勇于負責,多有建樹,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表揚。毛澤東稱糧食部的工作是“后來居上”。周恩來則請章乃器向各部領導人介紹糧食部的工作管理經驗。建國初期這幾年,是章乃器最開心的幾年。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他曾多次拒絕蔣介石的委任,不當國民政府的部長,但是新中國成立后他不但擔任了糧食部部長,而且工作勤奮,卓有成效,為共和國糧食事業立下赫赫功績。
有職有權的民主人士部長
章乃器在就任糧食部部長之初曾表示:“非黨人士擔任財政方面的工作是例外的,因此感到責任重大。”在1949年以后的民主人士部長中,有兩位黨外部長被公認為工作做得最好。一是傅作義執掌水利部,一切尊重部黨組意見;二是章乃器主持糧食部,每件事都要問清楚了才簽字。1957年整風期間,非黨人士普遍反映“有職無權”。章乃器在5月8日的民主人士座談會上,談到自己與黨組合作的體會:“要解決有職無權問題,必須克服宗派主義思想。現在有一部分黨員,黨內一個是非,黨外一個是非,把‘黨黨相護’當作黨性。有人批評了黨,明明意見是對的,黨員也不承認。有人提的意見盡管是符合黨的政策的,但是只要黨員負責同志一搖頭,非黨員要堅持意見也是很困難的。”講到這里,章乃器聲明說:“不過,我是有職有權的。在糧食部里,黨組和我的關系是正常的,黨組管政治思想領導,我管行政領導,黨組和我有了分歧意見,要能說服我,我才同意。但是我這個有職有權,是斗爭得來的。現在,可以說,經過斗爭達到了團結的目的。”
在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章乃器受到錯誤批判,由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變成了“極右派”、“右派頭子”、“反共反人民的老手”。但他堅持自己的政治見解,拒絕在“右派”結論上簽字。1958年1月31日,章乃器的糧食部部長職務被撤銷。盡管身處逆境,他仍不改直言不諱的性格,1962年“七千人大會”后,他在座談會上多次批評不按經濟規律辦事、“大躍進”頭腦發熱、經濟發展失調、國家經濟陷入嚴重困難、人民生活空前困苦等問題。1963月3月7日,全國政協常委會通過了撤銷章乃器政協委員職務的決定,章乃器從此賦閑在家。
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國務院日常工作。章乃器抓住這個機遇,給黨中央寫信,反映自己的情況。中共中央收到他的信后,委托陳云、張勁夫找他談話。毛澤東也指示要為章乃器摘掉“右派”的帽子,并準備安排他當全國政協委員和財政部顧問。但是形勢再次發生逆轉,“四人幫”從中破壞,鄧小平被當作“右傾翻案風”的頭子離開了政治舞臺,章乃器為黨再工作幾年的愿望破滅了。
1977年4月,章乃器病重住進了醫院。陳云得知后,極為關心,指示有關部門囑咐醫院盡力搶救,并定期向他報告病情。5月13日,章乃器病逝,終年80歲。1980年6月,在鄧小平、陳云的親自過問下,章乃器的“右派”錯案終于得到改正。1982年5月,章乃器的骨灰移到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們的骨灰安放在了一起。
1997年4月25日,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浙江廳舉行的紀念章乃器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上,高度評價了章乃器:“在中國革命的歷史舞臺上,章乃器先生是一位英勇的愛國民主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王兆國代表中共中央統戰部,對章乃器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民主精神和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光榮歷史,對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建設事業中所作出的貢獻,表示深切的懷念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