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載的《廉州知府李遜勇斗珠池太監》,是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文章雖不長,卻既描述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廉州百姓的艱難生活,又介紹了李遜肅貪律弊的一系列施政措施,還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曲折、跌宕起伏,給人以啟迪和思考。
廣西合浦縣古稱廉州,我們今天就以李遜的故事為例,來一個“廉州說廉”。
李遜,江西人,進士出身,明正統五年(1440年)出任浙江嘉善縣知縣,明景泰五年(1454年)因政績突出被任命為廉州知府。廉州自古盛產中外馳名的南珠,明代是采珠最盛的時期,也是南珠資源遭受破壞最嚴重的時期。朝廷嚴苛的珠貢、珠池太監的橫征暴斂、貪官污吏的中飽私囊,將珠民推向苦難的深淵。李遜上任后,面對烏煙瘴氣的廉州府,面對稱霸一方的珠池太監譚紀,沒有硬碰硬地蠻干。他先整頓吏治,設法讓屬下的貪官自行吐出贓款,對少數頑劣者撤職法辦。此舉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迫使譚紀的惡行有所收斂,也由此贏得了民心。然后,他沒有直接狀告譚紀,而是上疏代宗皇帝,陳請將珠稅由“官六民四”改回原來的“官四民六”,減輕珠民的負擔。李遜的奏折寫得言辭懇切、入情入理,得到皇帝的準奏。不料譚紀因自身利益受損,惱羞成怒,向皇帝密奏一本,誣陷李遜?;实鄄恢獙嵡椋瑢⒗钸d押解進京問罪。在身陷大牢、生死未卜的情況下,李遜還是十分講究斗爭策略,他冷靜地寫了一封奏折給皇上,細數實情,并與趕到京城的珠民里應外合,共同舉證狀告譚紀,爭取到了在皇上面前與譚紀當面對質的機會,經過有理有據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
關于好官斗貪官的歷史故事,大家最熟悉的是劉墉與和珅。劉墉是一名很有頭腦、很有智慧的清官,他善于利用自己淵博的學識、聰明的才智、風趣的言行,與貪官巧妙地周旋斗爭,并屢屢贏得皇帝的信任,等到時機成熟時,才不露聲色地將貪官收拾,最后狡猾奸詐的大貪官和珅還是斗不過正直睿智的劉墉。與此同時代的,還有大家也非常熟悉的紀曉嵐智斗和珅的故事。當然,這些都是歷史故事,誠然有其歷史真實的一面,但真實的程度有待進一步嚴謹周密的考證。筆者在這里只是借歷史故事,說明和闡述一些問題。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忠臣、清官,如屈原、伍子胥、寇準、魏征、岳飛、海瑞等等。說實話,我很佩服那些赤膽忠心的清官,他們敢于直言、不畏權貴、為民請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確實有一些忠臣、清官不講究斗爭策略,經常與皇帝對著干,與權力遮天的奸臣對著干,后來下場都不怎么好,時常被弄得丟官、丟命,甚至被誅連九族。據說當年劉邦試探韓信,問他:“韓信啊,你說句實話,憑我的才干,到底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腦袋一晃,不假思索地說:“你最多也就能帶十萬兵吧,再多肯定亂套?!睔獾脛钅康煽诖?。諸位,這樣的官兒,就算清正廉明,前途也很危險。結果,韓信因功高震主,被呂太后所殺,以悲劇收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幾千年歷史中,一直存在忠與奸、善與惡、好與壞、真與偽、美與丑的斗爭。作為普通百姓而言,當然是希望好官獲勝,貪官不得好死,所謂“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忠臣做事往往愛行魯迅所謂的“直道”,寧折不彎,常常會惹怒君王,得罪奸人,引來殺身之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處事方法欠妥當,提出意見和建議時讓對方心里不舒服。因此在我看來,好官須清正而善謀,在正與邪、廉與貪的斗爭中,一定要學習李遜,不但有南珠般的高潔品格和不畏權勢的傲然風骨,還要講究策略和方法,否則就會事倍功半,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