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酒拍賣作為葡萄酒投資的一個特殊渠道,對葡萄酒投資市場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拍賣是一種古老的葡萄酒銷售手段。
幾個世紀之前,英國人就開始從波爾多進酒自己消費。由于波爾多酒具備優秀的陳年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表現很好,這才使得葡萄酒收藏成為可能。當人們紛紛愛上收藏波爾多老酒的時候,葡萄酒拍賣應運而生。也可以說,正因為有了波爾多酒,才有了葡萄酒拍賣。1766年,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行(Christie's)成立的當年,就進行了葡萄酒拍賣。
葡萄酒拍賣的優點
后來,葡萄酒拍賣越來越流行,它成為了那些熱衷于以最優的價格購買稀世好酒的行家們的最好選擇,甚至直接讓葡萄酒成為一種投資品。對投資來說,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
首先,葡萄酒拍賣使得葡萄酒投資市場有了公允價格。在傳統的葡萄酒市場的銷售鏈條中,葡萄酒的價格是由賣方決定的,酒莊把酒賣給酒商(Négociant),酒商在采購成本上加一點給批發商,批發商再加一點給經銷商,經銷商再加一點賣給顧客。在這個鏈條中,價格是成本導向的,因此,葡萄酒的投資屬性并不明顯。但隨著葡萄酒拍賣的不斷發展,市場價格的制定出現了另一種模式,由買方定價投資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偏好,以自己認為合理的價格來叫價,價高者得。成交的價格完全是由買方確立,或者說是由供需關系確定,這時候葡萄酒完全成為投資品。
其次,葡萄酒拍賣使得市場的流動性大大提高。葡萄酒市場原來更多的是消費屬性,正是有了葡萄酒拍賣,從而使得葡萄酒有了二手交易的市場機會,才使得葡萄酒有了投資屬性。再加上拍賣的成交量越來越大,使得葡萄酒的變現能力大大提高。對于投資品而言,流動性是非常關鍵的。
再次,葡萄酒拍賣迅速拉升稀有品種的價格。1961年的拉圖堡應該可以排在全球十大佳釀之中,非常稀有,也是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2010年,在香港的一場拍賣中,一買家以40萬港幣買入兩箱。前一陣,佳士得的拉圖專場拍賣中,這箱酒竟然賣到了140多萬港幣——拍賣市場是稀有品種的價格彈射器。
另外,我們也看到葡萄酒拍賣吸引眼球,某種程度上有助于品牌的傳播。拍賣市場經常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價,媒體會爭相報道,這對酒莊的品牌推廣是非常有好處的。難怪乎,最近出現了好些單一酒莊的拍賣(連香檳都從海底撈出來拍),而且每次都會出現莫名其妙的高價,希望這只是種巧合。
拍賣市場現狀
也正由于拍賣與葡萄酒投資市場的關系密切,最近的拍賣市場也隨著葡萄酒投資市場的火爆呈現出以下特點:
1. 拍賣成交量越來越多,總價越來越高。
如果有人對葡萄酒拍賣市場是否已經走出了兩年衰退期還存在懷疑,2010年給出了答案。根據全球主要葡萄酒拍賣機構提供的數據,2010年,全球佳釀拍賣額達4.08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較2009年的2.33億美元近乎翻番。最值得一提的是,正如美國著名的Acker MerrallCondit拍賣行拍賣總監 John Kapon所預測的那樣,2010年,中國香港葡萄酒拍賣額首次超過美國,并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繼續引領全球葡萄酒拍賣市場。
2.拍賣公司越來越多,頻次越來越高。
原來從事葡萄酒拍賣的拍賣行并不多,比較有名的是Acker、Zachys和另兩大以藝術品拍賣而聞名的蘇富比與佳士得。他們選擇的拍賣地一般為紐約或倫敦,這樣算下來全年也就20次左右。如今拍賣公司越來越多,再加上新崛起的香港成為全球拍賣市場的中心,各大拍賣行都會到香港來拍,而且每家公司全年都會拍個三到四次,這樣算下來。除了七八月的暑假期間,每個月都會有七八次拍賣。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話,挑選的余地還是比較多的。
3.主要拍賣市場從紐約轉移到了香港,中國人成為重要的參與者。
香港已經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葡萄酒拍賣市場,而香港的背后是中國人強大的購買力。我們參加拍賣的時候會經常看到些說各地方言的國內新面孔,他們追逐的酒也多為國內熱門品種,競拍的風格彪悍,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他們成為市場的主力,對市場的影響力非常大。
4.拍賣價格逐漸趨近于市場價格,甚至超過市場價格。拍賣市場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好的投資渠道。主要因為,經常可以找到非常低的價格,俗稱撿漏。運氣好的話,你可以以起拍價成交一瓶好酒,非常劃算。但最近一年來,這種機會越來越少了,甚至有一部分酒的Realized price(含傭金成交價)高出了市場零售價。去年10月底蘇富比的拉菲專場竟然還出現了拍賣價高出市場價5倍的神奇案例。
原因分析
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三:一、拍賣的底價越來越高,這也怪不得拍賣行,委托人的心理價位已經被市場的熱情抬高了;二、投資人越來越沖動,原來大家都比較理智,家里做好功課,給自己訂好最高價,如今大批豪客完全置估值于不顧,自然把價格炒高;三、網絡拍賣的普及,原來由于地域的限制,亞洲人一般只參加亞洲的拍賣,美國人只參加美國的拍賣,再加上區域的偏好不同和信息的不完全對稱,會出現同款酒在不同拍場的價格有較大的差距,造成了套利的空間。如今有了互聯網,使得這種機會幾乎不存在,這也讓一些投資人不得不感嘆,撿漏的機會不好找了。
香港拍賣市場的熱度,目前也慢慢傳到了國內。雖然國內由于很多客觀限制,使得葡萄酒拍賣市場的發展緩慢,也還是有不少機構摩拳擦掌,想進入這個領域:有的拍賣行花了很大力氣組織了專場葡萄酒拍賣,也有酒商已經成立了葡萄酒拍賣公司,雖然目前而言市場的反映一般,但起碼已經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同時在與國外的拍賣行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大鱷也非常想占領這個重要市場。
如果著眼于國內的葡萄酒拍賣市場長期發展,還是要先從國內投資人與收藏家的教育開始,慢慢培養葡萄酒拍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