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由領悟,余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所得從入,庶日進有功矣。
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從人。欲要舍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勁始于腳跟,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肩,主宰在腰。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觀前頁論解圖說詳且盡矣,然初學未能驟幾也。予故以意見所及者淺說之,欲后學一目了然焉。
夫全名太極者,陰陽即虛實,虛實明然后知進退,進固是進,進中留有退步,退仍是進,退中隱有進機。此中轉關在身法,虛領頂勁而撥背含胸,則精神提起;氣沉丹田而裹襠護肫,則周旋健捷;肘宜屈而能伸,則支撐得勢;膝宜蓄,蓄而能放,則發勁有力。
至于人交手,則手先著力,只聽人勁,務要由人,不要由己,務要知人,不要使人。知己則上下前后左右自能引進落空,則人背我順,此其轉關則在乎松肩,主宰于腰,根于腳,俱聽命于心,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一氣,即所謂立如秤準,活似車輪,支撐八面,所向無敵。
人勁方來,未能發出,我即打去,此謂打悶勁。人勁已來,我早靜待著身即便打去,此謂打來勁。人勁已落空,將欲換勁,我隨打去,此謂打回勁。由此體驗,留心揣摩,自能從心所欲,階及神明焉。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頂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入,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于陰陽開合中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二、十三勢行功歌解
解曰: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轉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也。
發勁須沉著松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
虛領項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三、打手歌
掤(扌履)擠按須認真,採挒肘靠就屈伸。進退顧盼與中定,粘連黏隨虛實分。手腳相隨腰腿整,引進落空妙入神。任他巨力向前打,牽動四兩撥千斤。
四、探太極拳之源
予閱聊齋十四卷,李超武技傳,淺識此技始末。王渙詳云:拳勇之技,少林外家,武當張三峰為內家,三峰之后又有關中人王宗岳,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家之傳,盛于浙東。順治中,王來成字征南其最著,鄞人也。征南之徒又有僧耳,僧尾者,皆僧也。
五、武氏打手法
兩人對立,作搭手(即左手咬腕,右手扶肘,或右手咬腕,左手扶肘),搭手之足(左手搭手則左足,右手搭手即右足)在前,一進一退(進者先進前足,退者先退后足)至末步(即第三步),退者收前足成虛實,進者跟后足成跟步。
換手時,搭腕之手不動,扶肘之手由上而換,如此進退搭換,循環不已。
練發勁時,一般皆在應退步而不退時作準備。
練熟后,前進、后退,都可化發。進而按擠,退用掤(扌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