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正是中國內地A股市場上問題的縮影,但造假者的結局,卻有天壤之別
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誠信洗禮:從今年3月至今,美股市場已有包括旅程天下、科元塑膠、納偉仕、中國智能照明等在內的20多家中資企業被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摘牌或停牌,原因大部分跟財務問題有關,包括夸大報表、缺乏足夠的內部財務控制、挪用公司資產、不實陳述、關聯交易等。遭遇停牌或摘牌的幾十家企業幾乎都是通過反向收購登錄美股市場,即借殼上市,且大多是一些在中國名不見經傳的企業,但由此引發的一場聲勢浩大的做空中國概念股風暴已經席卷包括海外IPO上市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公司。標志性事件是今年6月,美國最大的非銀行券商盈透證券禁止客戶以保證金方式買進132家中國公司的近160只股票,其中約90只在美國上市交易,其余還有在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上市的中國公司,這份黑名單涵蓋新浪、搜狐、麥考林等中國知名企業。SEC也發布報告稱,將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尤其是通過反向并購上市的公司進行持續專項調查。
中國概念熱迅速退潮,大量中國概念股被空頭獵殺股價大跌,做空中國概念股成了華爾街的致富捷徑。領銜這場做空風暴的獨立調查機構渾水公司因率先揭開部分中國概念股所存在的財務造假和信息欺詐等問題而賺得盆滿缽滿。據稱這家注冊在美國的公司,其創始人一直潛伏在中國,靠挖掘上市公司問題生存。在渾水效應之下,針對境外上市的中國公司進行調查和摸底,已迅速發展成一項產業。
“中國概念股”的未來走向如何,對于中國市場的管理者和投資者來說,并不是很重要,甚至對于那些在這輪做空潮中被錯殺的上市公司來說,也是不足為慮的事情。因為在一個“做空”合法存在的市場,投機者通過他們純粹出于盈利目的而展開的調查、分析、做空和信息發布活動,在為投資者揭露虛假財務信息,自己獲得豐厚回報的同時,從長遠來看,這種自下而上的監督也對資本市場起到了去濁揚清,激勵上市公司正面價值取向的作用,而做空者的誤判也將使自己蒙受損失。這恰恰是國際市場自發內生出的一種市場激勵和凈化機制。這種不依靠官員審查,不依靠企業自律,而是靠市場參與者趨利避害的本性所形成的強大監管食物鏈,才是真正值得中國市場的設計者和管理者關注、借鑒的地方。
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其實正是中國內地A股市場上問題的縮影。調節利潤、虛增利潤等做法在國內資本市場并不少見,上市公司丑聞不斷,違規事件屢禁不絕,已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上的一大頑疾。
同樣是造假公司,在美國和中國的待遇卻大相徑庭——在美國股價暴跌、停牌、退市,與造假公司處于同一利益鏈中的中介機構、投行、會計事務所均會被追責和處罰,乃至聲譽掃地;在中國,綠大地、凱恩股份們雖因造假被媒體窮追猛打,卻依然在市場上交易,至今也沒見保薦機構和會計機構受到什么處罰。雙匯發展因為“瘦肉精”問題連續三個跌停之后,股價又悠悠反彈起來,處罰、賠償都未見下文。更多上市前被過度包裝,上市后業績大變臉的公司,并未遭到徹查。
A股市場造假不斷,丑聞不絕,表面上看是監管部門對造假者、違規者處罰不嚴,難以起到震懾作用,實質是監管機制市場化程度不夠的問題。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只表現在新股發行的定價機制上,在其他環節仍然由主管部門嚴加控制。與美股市場實行注冊制,SEC不負責上市審核不同的是,中國監管部門對上市具有審核權,因此,一旦上市公司暴露出問題,邏輯上來講監管部門負有審核不嚴的責任,盡管這種責任按中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不必由其具體承擔,但追究上市公司的問題畢竟會投鼠忌器。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的考慮,會千方百計保護當地上市公司,成為監管阻力。多重因素作用之下,監管不嚴,處罰不力也就成為必然。
在市場失靈的地方,總會有部分參與者淪為弱勢群體,難以融入監管食物鏈而保障自身權利。在中國A股市場,他們的典型代表就是散戶,為造假者埋單,成為他們不可避免的命運。造假者在中美兩個市場的不同結局表明,只有在市場化機制之下,充分釋放所有參與者趨利避害的本能,才會讓造假者自食其果,維護市場正常的投資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