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止后能為
從前有位“布袋和尚”,下山體驗民間生活,在幫助一農夫插秧后,悟出了一個哲理:“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世間事正如“布袋和尚”所悟,在某些問題面前停一停,退一步,可能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更有效地解決。如我們在處理某個重大問題時,一般都事先準備幾個方案,第一方案不行,馬上停止,采用第二方案;第二方案不行,又馬上停止,改用第三方案。這里的“止”或“退”,絕不是罷手或放棄,而是更積極的方法調整和選擇,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前進。
懂得知止的人,一定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也一定是善于選擇的人;善于選擇的人,才是有作為和能成功的人。因為今天的生活是昨天的選擇,明天的生活是今天的選擇,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生活,有什么選擇就有什么結果。
古人曾講:“謝世當謝正盛之時,居身宜居獨后之地,謹德須謹至微之事,施恩務施不報之人。”人生的路總是有盡頭的,因此必須學會“適可而止”,學會放棄和選擇。
老子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知止”,是以退為進、曲臂跳遠的戰略,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概,是人情練達皆學問的智慧。智慧的人,往往能從大局和長遠出發,不爭一子之得失,而謀求全局和長遠之優勢。事實上,“為人”“與人”愈多,而自我積累也愈厚,置己于眾人之后,置私利于度外,卻反爾能保全私利,成就自我,即所謂:名為退,實乃進;以退為進,以屈求伸。
“知止”,并不是讓人們畏縮不前、無所作為,而是讓人們如何智慧地作為,更有效地作為,讓人們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該做到什么程度,把握好作為的分寸與時機。如在利益、權力、榮譽上,有取有舍,取要坦然,舍要淡然;在事業、工作上,要懂得選擇和調整,有進有退,有攻有守;在處世、交友上,要有節制、有分寸、有理智。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沒有管理的管理,即“無為而治”。“知止”中就包含了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具有三個境界:一是有為而不妄為;二是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三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因此說,“知止”不僅是人生修為之理,也是治國治企之道。
人生有個“三元色”:一是按本色做人,二是按角色做事,三是按特色定位。這個“三元色”是個人生的軌道,包含了知足、知止、知進、知退,如能把握好,定會有一個輝煌的人生。
知止后有安
過去的一切都是故事。對于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來說,得到不是目的,保全自己才是完美。
《顏氏家訓》道:“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事實上,惟有懂得“知止”的人,才不眼熱權勢顯赫,不嫉妒金銀如山,不乞求聲勢鵲起,不羨慕豪宅華第。因為所有的眼熱、嫉妒、乞求和羨慕都是不知足、不知止的表現。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無論你此刻已經失去了什么,你仍然擁有著最寶貴的東西——生命。只要把心態調整好,當得到時,好好珍惜;失去時,及時放下,生命一樣會放出光彩。其實,我們的雙肩載不動那么多的金錢、名譽、地位、情感、哀愁和怨恨,只有懂得知足和知止,才能輕輕松松地上路,多些時間欣賞花開花落,關注日升日落,走向心中的遠方,保全自己。
舍得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本領、一種態度、一種境界。《臥虎藏龍》中說:“當你緊握雙手,里面什么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世上沒有白占的便宜,愛占便宜者遲早要付出代價。每占一分便宜,便失去了一分人格;每撈一分好處,便失去了一分尊嚴。任何一個有作為的人,都是在不斷吃虧中成熟和成長起來的。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登峰造極之日,必是行將就木之時,只有懂得知止、肯于知止的人,才會看到更多的日初。
“所取者遠,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必有所忍。”要爭氣,不要生氣;要好強,不要逞強。事大,須有宏遠的觀點;事小,須有謹慎的態度;事難,須有無畏的精神;事易,須有珍惜的心情。“謙”字可以少過;“悔”字可以除過;“退”字可以遠過;“智”字可以離過。離過越遠,越會平安。
“智者以別人慘痛的教訓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價喚醒別人。”愿我們都能以“知止”警示自己,走好人生的每步路。(全文完)
編輯/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