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乾嘉時代的文壇領袖,紀曉嵐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話題。而如果沒有《閱微草堂筆記》,他永遠是一個寂寞的學問大家,一個謎一樣的人物,這部書里藏著一個真實的紀曉嵐。
大師印象
清代小說最流行者有三:《石頭記》《聊齋志異》及《閱微草堂筆記》是也。
——蔡元培
他生在乾隆年間法紀最嚴的年代,竟敢借文章以攻擊社會上不通的禮法,荒謬的習俗,以當時的眼光看去,真稱得上很有魄力的一個人。
——魯迅
至于文字之簡潔鋒利,說理之透徹周密,是只有紀昀的文筆,才能達到的。我常常想,清代枯燥的考據之學,影響所及,使文學推動了許多生機。但是這種一針見血、無懈可擊的刀筆文風,卻是清朝文字的一大特色。
——孫犁
我一直認為,學文言,開始易于讀些文筆流利內容有趣的,(比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張中行
本刊品讀
有文說:《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一部擷錄中華文化史料的筆記,是紀曉嵐在文津閣編修《四庫全書》時,從庫藏的無數秘本珍籍以及禁毀書中搶救采擷下來的,有的還加上自己的評注。又說因紀先生遭和■記恨,私錄的秘冊《閱微筆記》被和■的耳目畢庸窺知,于是密報和■,幸有一位名叫王丁的義士,憑著一身輕功,趕在和■搜抄之前的一個深夜潛入文津閣,把這部《閱微筆記》取出秘密隱埋在野外雙塔山上。紀曉嵐避去了一場滅門之禍。但是后來王丁死去,這部《閱微筆記》孤本再也尋找不到了。現在流傳下來的《閱微草堂筆記》是《閱微筆記》失落之后紀曉嵐追憶重寫而得的。斷斷續續“追錄見聞,憶及即書”,積十年才成此書。
全書以記述狐鬼神怪為主,共二十四卷,分《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四卷、《槐西雜志》四卷、《姑妄聽之》四卷、《灤陽續錄》六卷。紀曉嵐六十五歲后的十年間,即乾隆五十四年至嘉慶三年(1789-1798)陸續寫成。
書中大都是勸戒的文字,幾十字到幾百字的簡短小文,讀后卻大有暢快淋漓之感。所見所聞,街頭巷議,均被入文,每篇文的開首或尾末,紀先生都有議論,因此每篇文的格式基本都是故事加議論。
看似隨意的簡短文字,蘊涵豐富,顯現了紀先生的人生經驗和智慧。依我看,就是一篇篇小雜文,不同于雜文的是,紀先生的文不是生硬的論理說教,讀時,便不覺得枯燥乏味,間或會心一笑,意味深長。
鬼、狐、妖出現在文章中,想來是環境所致。明清流行志怪類筆記小說,文人不能光明正大的隨心而寫,隨意而論,便“鬼話”連篇,以狐說人,借妖說事。
“余一侍姬,平生未嘗出詈語。自云親見其祖母善詈,后了無疾病,忽舌爛至喉,飲食言語皆不能,宛轉數日而死”。這一篇是書中最短的文章,廖廖數語,干脆利落,主題鮮明,寓意深刻,意在以善為人,言及因果報應。
“此二君者,其一世故太深,酣酢太熟。相見必有諛詞數百句。云水散人,拙于應付,不如避之為佳。其一心思太密,禮數太明,甚與人語恒字字推敲,責備無已。閑云野鶴,豈能耐此苛求,故逋逃尤恐不速耳。”
這段文字,寫出了做一個真人的必要性,太世故圓滑,太拘于禮數,事事俱細的人,都不為人所喜歡。當今的人和事何嘗不是如此?真誠,才會以心換心。
《閱微草堂筆記》,涉及面廣,細細讀來,你會從中體會到很多有益的道理。通俗易通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語,一篇篇故事娓娓道來,即使不曾研讀文言文的人,也很容易理解,是一部文學性,趣味性,哲理性豐厚的著作,亦為后人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紀曉嵐。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