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一次郊游,見一位女子烙煎餅,手腕一旋,餅就準確地落在籮筐里,不由嘆息到:“這樣的手腕,如果用來學書法,定為一代宗師,竟專此小技!”不料身邊一老人說“先生書生之言耳!天下之大、千品萬類、六行八道,各有所長,共專一類,其他必有所廢,則天下畸形矣!.”王羲之深思良久,恍然大悟。
尋人生之本
孔子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就是一個人的本色、天賦,與生俱來的潛在能力,它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方向。
曹雪芹家道敗落后,生活非常困難,到33歲的時候,終于當上了現在人們夢寐以求的“公務員”:被安排到內務府當差,具體工作是在右翼宗學從事教學事務管理,但干了兩年,他就宣布辭職,專心創作《紅樓夢》。
曹雪芹過著煮一大鍋粥每天用樹枝劃一塊吃的清貧生活。按說,他利用工作可以搞關系,謀升遷,交達官貴人子弟,以后弄個“科”“處”“廳”級干部當當,至少,有鐵飯碗:穩定的收入。這是多好的機遇!興許會重振家業。可曹雪芹為什么要放棄?為了人生遠大理想?為了流名千古?為了成名人?
曹雪芹時值人生鼎盛時期,對自已有冷靜、清醒的判斷:很清楚自已的人生之“本”是什么:
其一,他如李白一樣具有放蕩不羈的性格、這種性格在職場、官場并不一定適合,閑居與世無爭、自由無拘束環境,反倒能將才華成功施展出來,兩年的工作經歷讓曹雪芹意識到這一點。古往今來眾多極有才華的知識分子往往并不一定適合做官。
其二,他厭惡給領導寫兩千字的工作,卻對寫百萬字的《紅樓夢》感到快樂,他從中找到自己的天性。
其三、他認識到自已的核心能力是:他有一個家族由盛而衰的刻骨銘心的經歷,以及這個經歷給他的人生感悟。這個經歷如上帝之鞭每天抽打他、強烈督促他寫出來。
所以,他撥開了心靈的迷霧,找到了自已真正的人生歸宿。
做人生之本
馬克思寫《資本論》,艱苦奮斗了40年,曾經窮得揭不開鍋,如果沒有恩格斯的資助,不僅《資本論》難以問世、恐怕一家人生存都成問題。馬克思為什么不放棄這不賺錢、沒什么現實財富意義回報的寫作?馬克思炒股小賺一把,如果用心炒股,以他的頭腦智慧,應該有很好的回報。但是他放棄了這現實的利益,繼續用畢生精力投入寫《資本論》。
他們只是感知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指引:找到了自已人生之“本”。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本”:天賦、天才。有自己的崗位。但真正能做到“務本”的人并不多。盲目跟風追求利益最大化,不知“務本”,往往失去了自我。
每個人的人生之“本”在哪里?智者清晰地了解自身,而不為眼前利益誘惑而障目。他們堅持“務本”,普通人則在磨難、挫折、痛苦、失敗中找到了它,在寧靜中悟到了它,在生活壓力中逼出了它,或在智者當頭棒喝中認識了它。
一旦一個人找到了人生之“本”,并能堅守它,以它為人生快樂與歸宿,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了個人潛能、天賦,實現“本立而道生”:創造出 成績或獲得內心的平靜、穩定和快樂。
作者地址:上海浦東高橋潼港前六村22號601室(200137) 肖峰電話:021-58670205
編輯/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