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為善之首,百善孝為先。據報道,某縣提出一條“治縣新政”,要用孝道來考核干部。轄屬科局官員如果要提拔,必須持有其公婆或父母的“德孝意見證明書”,無德不孝者一律不允許提拔使用。
在商品經濟時代道德傳統的傳承引發社會隱憂的背景下,重提“德孝”觀念,的確很能打動人心。然而,來自輿論和媒體更多的卻是批評之聲。批評者認為,私德是代表不了官德和公德的,一個領導干部,不能等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能用最低標準要求。另外,孝順父母與當好領導,是既關聯又不能等同的兩回事。誰能保證,一個對父母百般孝順的人就一定能是一個造福一方的清官呢?
管官治吏,應在根本問題上想辦法,不能依賴封建時代的“以孝治天下”的招數。遠的如西漢末年的王莽,他在未篡權之前,可以說“宗族稱孝,師友歸仁”,被列為一方知名孝子,但一朝得勢,便窮兇極惡,滔天虐民,兩種面孔,被他演至極致。近的有前幾年被查處的大貪官胡長清,據說當官后他每次回歸故里都大盡孝道,又是買營養品送岳父母,又是親自送岳父母檢查身體。為顯其敬孝之心,他每次到岳父母家,是一定要住在地鋪上的,這曾被民間傳為佳話,讓兩位老人也備受感動,逢人即夸女婿如何好。后來當胡長清貪腐行為東窗事發,被證明是個大貪官時,其岳父得知后哭瞎了眼睛,最后氣絕身亡,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引為驕傲的女婿竟然是名聞天下的貪官。
孝道作為我們民族傳統美德之一,歷來為社會所看重,成為知人論事的評價標準,正因如此看重,也就常常成為少數干部的軟肋。比如一些圖謀行賄的人,當知道在領導者身上下功夫未必行得通時,便另辟蹊徑,把目光盯住領導者的“后院”,在領導干部的父母身上做文章,美其名曰:替上級盡孝。在孝道和親情的名義下,很多領導放棄了原則立場的底線。
一個孝字代表不了官德,更不能用“孝道意見證明書”這樣的簡單方式考察干部,這等于是視管官治吏為兒戲。現實生活中,確有少數干部不是扎扎實實地在履行職責上下功夫,而是挖空心思用奇招怪招撈聲譽,做形象廣告。江蘇沭陽一位干部,也搞過什么“忠于配偶證明書”之類的東西來考核干部,表面看是對干部的嚴格管理,而后來事實上沒有一個包二奶的腐敗分子拿不來妻子寫的“忠誠證明書”的。這件事此后被傳為笑柄。
其實,考核干部最好的辦法還是聽聽群眾怎么評價,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心里都有一桿秤。正如毛澤東同志說,看他真心誠意地、踏踏實實地“為人民服務”,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標準。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