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戰國以來,諸侯混戰,秦始皇最后滅掉六國,廢除封建,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可惜秦帝國二世而亡,而接替它的漢帝國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疆域遼闊、國家實力強大,對周邊國家及世界都有深遠影響,漢族、漢字中的“漢”字便是因漢朝而得來。
鹽鐵之爭的歷史原因
漢朝建立之初,就有匈奴屢次進犯,當時因國力貧弱,幾代皇帝一直對匈奴采取忍讓、求和的態度。漢帝國經幾代的財富累積、至漢武帝時,國家空前強盛,這時國家已有一些實力對多年進犯的匈奴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然而曠日持久的戰爭,卻經常使漢帝國的財政入不敷出。
為了籌集軍費,漢武帝號召讓全國的有錢人來捐款,可是全國只有一個名叫卜式的有錢人愿意捐款,他愿意將自己財產的一半上交國家。全國只有一個人愿意捐款,這讓漢武帝很惱火。為了籌集軍費,公元前119年,漢武帝下令:將國內所有的礦產、冶煉、鑄造、采鹽等行業收歸國有,由政府經營,私營資本不得參與。
漢武帝的抑商政策沉重打擊了私營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許多階層的不滿。認為這種政策是利出一孔,把財富都集中到朝廷那里去了,
對匈奴的長期作戰給國家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漢武帝晚年寫下了《輪臺罪己詔》,對超出反擊匈奴范圍的過度征伐,以及對其它一系列政策造成的過失有所悔悟。匈奴的威脅基本平定,直到漢昭帝時期,仍沒有取消的鹽鐵專賣制度引起了廣泛的不滿。于是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關于國家大政方針的辯論會——鹽鐵會議。
鹽鐵會議
漢昭帝始元六年,朝廷從全國各地召集賢良文學60多人到京城長安,辯論的另一方是以御史大夫桑弘羊為首的政府官員。雙方展開了對朝廷現行政策的一次大規模的辯論,這也是中國古代朝廷讓廣大知識分子參政議政的典范。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激烈地抨擊了鹽鐵官營政策。賢良文學認為實行鹽鐵等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匈奴之患基本平定,應該“藏富于民”。他們認為政府壟斷經營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質量問題,所謂“割草不痛”,由政府造出來的農具,連草都割不動。許多鐵器都造的很大,現代發現的漢武帝時期的大鐵犁,只能開溝,根本不實用。政府經營的食鹽有苦味,百姓只能淡食。由于農民吃的鹽少,干起農活來常常沒有力氣。
御史大夫桑弘羊,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場,對鹽鐵官營等政策,認為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又可以抑制富商大賈的兼并掠奪,“有益于國,無害于人”,因而決不可廢止。
由于民間資本不能投資鹽鐵等行業,轉而流向了土地買賣,致使土地兼并嚴重,令“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漢武帝時代,就曾出現長安城附近涌入四十萬完全沒有土地的流民,成為社會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鹽鐵論》的產生
鹽鐵會議的召開很快廢止了政府對酒業的壟斷,并部分取消了鹽鐵專賣。在30年后,桓寬根據這次會議的官方記錄,寫成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鹽鐵論》。現代許多人想象不到,在二千多年的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是官營好、還是私營好;是計劃經濟好,還是市場調節好的大辯論。
《鹽鐵論》是一部經世奇書,后世的改革家,如王安石、張居正等人無不熟讀《鹽鐵論》這本書。直到今天,它里面包含的政治、經濟、道德、文化等思想內容仍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