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NY從事廣告業多年,海歸的他,說起當年為何會投身于廣告業,僅用一句“當時覺得可能比較輕松容易”就輕描帶過了。在與TONY的交談中,可以逐字逐句地體會到他話語中帶出的睿智和才氣,這也許就是一個多年在國內外商界摸爬滾打出經驗的人才能有的從容。如今,已為人父的TONY,在肩負著原來工作的同時,又多了一份不可割舍的“兼職”。稱其為“兼職”可能讓人覺得有些不恰如其分,但也許這又正是一個合適的稱謂——忙碌的他由于需要常年出差在外,并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陪陪孩子。對于這份“兼職”,TONY投入的精力比他日常的工作更多,而且更盡心,這也是他為什么會被人稱為“好爸爸”的原因之一。而作為好爸爸的另一個原因,是他獨到的融合了中西兩種文化的“洋味兒”育兒觀。這期,就讓我們一起來和這位“海歸”爸爸分享—下寶寶的教育心得吧!
C=Cookie World
T:TONY
C:工作忙的時候怎樣兼顧孩子的教育?是否曾經有過一些突發狀況?
T:因為平時出差時間比較多,所以會經常和家人溝通。曾經有過在上飛機之前,孩子突然病了要去醫院的情況。有一次在出差之前,孩子突然爬到了行李箱里,一下就摔倒了,把頭也磕破了,縫了五針,那是當時在我們家來講比較大得一件事,當時就什么都不顧了馬上帶他去醫院。
C:會給孩子報興趣班么?覺得這種興趣班有些什么樣的優勢呢?
T:我覺得好的地方就是能給孩子做些個性的培養,因為現在都是一個孩子,應該把他們放到一個團隊當中,跟其他的小朋友去配合,有這種興趣班的話,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要有秩序的,要有”先來后到”,像是小朋友在發言的時候。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可以培養他去“聽”,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聽和思考去做些反饋,同時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所以先從幼兒園這里做一個基礎吧。
C:平時在教育孩子時最注重哪方面的發展?
T:還是情商吧。不過我覺得這個和“現在都是獨生子女”的說法有一定的差異。因為其實現在大多數中國父母還是相信“只是改變命運”這樣的說法,但在國外生活這十幾年看來,這種教育方式也必然是有利有弊的。比如如果給孩子一個東西讓孩子去吃,中國父母會把這個東西打開,用盤子放好,喂給孩子。但一般西方國家的父母都會把東西放在那里讓孩子自己去打開,自己拿勺子吃。現在國內可能70、80、甚至90后的父母更多,他們都想盡量給孩子他們想要的東西,但給孩子的往往未必是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C:孩子的教育屬于雙語教育還是單語教育?利弊為何?
T:雙語教育我覺得現在其實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我覺得真正的雙語教育是需要有兩個不同的語言環境,但現在像我家的孩子還是在一個單一的語言環境里,家里人和周圍的親戚朋友都是再跟他說中文,即使有時我再打電話時在講英文,或是讓他專門去學一個英文班,但是時間畢竟太短,孩子可能會明白你再說一種不同的語言,淡淡那并不是一個語言環境,要想真正說好還是需要這個環境。我希望以后有機會的話,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外去,類似那種封閉式的學校,可以讓孩子更好更專注的學習。
C:現在孩子會對什么特別感興趣么?比如音樂、繪畫之類的?
T:平時他對音樂的反應比較大,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愛好,在音樂響起的時候,孩子的肢體語言也會表現得特別強烈。而且他特別喜歡架子鼓。但像現在有些家長孩子過早的接觸這類東西,我個人覺得其實沒有必要,因為在孩子年齡過小時,孩子的本能其實是去吃喝這類的生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