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歲的孩子需要汲取的心理營養
0~3個月:需要無條件的接納和“我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4個月~3歲:需要安全感;
4~5歲:需要被肯定,被認同,被欣賞;
6~7歲:需要認知,榜樣,模范。
4~5歲的心理營養
父親的作用(中)
每個男孩的成長都需要家長的愛,父愛與母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愛。母愛細膩、溫柔,在母愛中,男孩能得到滿足感;父愛博大、粗獷,在父愛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上一講,我們談到了面對幼兒期的孩子,父親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這一期,我們談談父親對童年期孩子的作用。
(二)童年期孩子
他父親曾這樣說過:“我們要想與兒子很好地相處,一定要學會摔跤!”
當然,這位父親所要表達的意思并不是說男孩們都崇尚武力,而是說,男孩們都喜歡自己的父親與自己打成一片。其實,這也正是很多心理學家都任研究的一個問題:為什么父親和兒子在一起總是喜歡打打鬧鬧,甚至是打成一團呢?
其實,對這個問題最不理解的人應該是男孩的母親們,她們總是想辦法試圖讓好動的男孩安靜下來,但他們往往受到父親的鼓動,變得越來越愛打鬧,從而把房間搞得越來越亂。
在打鬧中,男孩和父親總會不小心弄壞東西,把房間搞得又臟又亂,但這僅僅是表面現象。心理學家表示,男孩在與父親的打鬧中所學到的東西,對他們以后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
生理心理學認為,由于受大腦結構以及體內睪丸素的影響,男孩常常會不計后果地去搞破壞、去攻擊別人。但在與爸爸的打鬧中,爸爸能讓他們明白,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男孩是講究規則的動物。如果在進入新的團體之前,他們不了解這個團體的規則,那男孩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
其實,父親與男孩相處的過程,就是向他們傳輸各種基礎規則的過程。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任何一個男孩都可以破稱為“破壞大王”“帶有攻擊性的機器”等,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聽之任之,任其發展,那男孩真的會變成人見人怕的破壞性“機器”;但如果家長對他們的這種破壞性和攻擊性進行強行壓制,那男孩天生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欲望就會逐漸泯滅。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門規則是什么、讓他們自己去把握行為的“度”。比如,父親喜歡與男孩在一起打鬧,他告訴了男孩打鬧的規則——不許使勁踢別人、打別人,或是抓別人。但打鬧必須是有身體接觸的,因此,這個男孩以后再與別人打鬧時,就會自覺把握自己與別人身體接觸的“度”。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男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生活技巧,還有自控力,他們開始學習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了。
看到這里,也許有家長會問:“‘規則’,媽媽也可以教他們,難道只有爸爸教才會有效嗎?”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完全不同于父愛的,母親的愛會讓男孩陶醉其中,只想享受這種溫暖,而不去思考別的問題。而且在大多數男孩的心目中,母親只擅長做日常家務,她們并不擅長制定規則,所以男孩常常會對母親制定的規則持懷疑的態度。
但當男孩與父親相處時就完全不同,他可以和父親打鬧,卻絕不敢在父親面前胡鬧。所以,父親的威嚴讓父親所制定的規則也具有了可信度。
大多數的家庭常常因為男孩的破壞性和攻擊性而發生矛盾,例如,男孩不小心把家里的古董花瓶打碎了,媽媽會對男孩大發脾氣;又如,男孩把家里的小鬧鐘弄成了“啞巴”,害得爸爸上班遲到。
但在父親懂得制定規則的家庭中,這些“鬧劇”出現的幾率卻很低。
一位父親為全家人制定了這樣一條規則:
每周六晚飯后為“真理時間”,全家人聚在一起,可以自由說出自己心中的“真理”。
例如,在一次“真理時間”中,媽媽是這樣說的:“兒子的那些破壞行為總是讓我抓狂,我剛收拾干凈了客廳,他沒一會兒又把它搞亂了;我剛告訴了他,不要把杯子打碎,他就不小心把杯子摔在地上;更可恨的是,他把我最喜歡的那塊手表給拆了!”
而兒子是這樣說的:“媽媽總是說我是‘破壞大王’,我討厭這個稱呼,所以,每當媽媽這樣稱呼我時,我就故意搞破壞。我希望媽媽以后能給我一個我喜歡的稱呼,如帥小子、小英雄等,這些我都喜歡。”
自從家里有了這個“真理時間”之后,家庭成員之間幾乎就不再發生矛盾了。作為家長,我們知道,與女孩相比,男孩的“嘴”笨,他們不善表達自己的情感,確切來說,他們是不知道該在什么時間、什么場合下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每個家庭都應該給男孩規定這樣一個“真理時間”,讓他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
雖然不善表達,但男孩的內心也是渴望被他人理解的,所以,他會深深地感謝父親所制定的“真理時間”這個規則。
對于男孩來講,父親是權威的,他有權制定規則。當然,如果這些規則能夠深入“他”心的話,他更會對父親這位家庭規則的制定者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