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蟲”的人把蟋蟀好有一比:它的頭像中國京劇的大花臉。仔細觀看,還真有點兒意思。京劇誕生在北京,北京人也最愛玩蟋蟀。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北京人大都玩過蟋蟀,那時不富裕,也沒有這么多的玩具,蟋蟀就成了夏秋時節最好玩的玩意兒了。
蟋蟀的歷史源遠流長。一般認為,蟋蟀文化起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斗蟋蟀在北京可有年頭了。《長安客話》載:“京師人至七八月,家家皆養促織……瓦盆泥罐,遍井皆是,不論老幼男女,皆斗以為樂。”說這話的是蔣一葵,他是明代萬歷年間的人。可見400年前北京人玩斗蟋蟀的風氣之盛。蟋蟀的名稱很多,《辭海》里這樣注釋:“亦稱促織、趨織、蛐蛐兒。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觸角較體軀為長。雌性的產卵管裸出。雄性善鳴,好斗。”民間稱“蟋蟀”者為多,可能就是它的“學名”了。
而北京人習慣上多稱蛐蛐兒。北京也是盛產蟋蟀的地方,以前到了北京的城外就能聽到蟋蟀的叫聲,如廣安門外的大井、小井,右安門外,左安門外,德勝門外,安定門外等都有蟋蟀的蹤跡;香山、舊宮、南苑機場都出過好蟋蟀,像白牙青、白牙紫、鐵彈子等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種。志書里記載著北京永定門外五里有個胡家村,那里產的蟋蟀特別好。明代崇禎年間寫的《帝京景物略》里專門寫了那里產的蟋蟀“矜鳴善斗,殊勝他產”。這些蟋蟀拿到老天橋去賣,準能討個好價錢。專門賣蟋蟀的在鮮魚口,東曉市也有,蛐蛐罐上蓋著紅布。
到了今天,養蟋斗蟋仍然吸引了不少愛好者,僅在北京就有幾萬名,每年還舉行各種賽事活動。斗蟋蟀前要小心伺候。沒買蟋蟀之前就開始盤罐:用茶葉水煮,在太陽下曬。再用丁香水加點鹽洗罐,為的是殺菌。準備齊全后,把兩只蟋蟀先放在橢圓形的斗池中,經雙方委托的主斗手檢查大小、精神狀態、品相。主斗手只能用探子打探本家的蟋蟀,達到最佳狀態,認為可以,即可開閘,撤去斗池中間的擋板。好的蟋蟀入罐就尋找對手,一般的一口下去,不是腿殘,就是牙壞,牙硬的還能把過籠咬掉一塊,能達到死掐的更是精彩。雙方能持續一兩分鐘,好的時間更長,咬跑為輸。一回合下來,也可以再用探子調整狀態,還不掐,或打不起性即為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