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7歲的時候利用鏡子反光,使媽媽的手術得以進行——如果你沒有把小學語文課上的分分鐘浪費在傳字條、和同桌掐架、和好、再掐架上的話,那么相信上面的故事你會有印象。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竟然找不到任何英文資料記載此事。
2009年,溫家寶在北京某中學聽課時,發現了地理課本上華北地區劃分的錯誤;退休教師商某在輔導孫女功課時發現,數學書上有一道題出得不對;眾多80后網友發現,小時候歷史課本上的插圖,秦始皇、光武帝、唐玄宗等等居然玩起了穿越,撞了臉了……
不同身份、年齡的人,不斷發現教科書里犯的錯,讓人有點吃驚。但其實想想也很正常——課本也是人編的,是人就會犯錯誤。不小心犯的錯我們可以原諒,但如果是故意編造、扭曲事實的話,就傷害感情了——畢竟教科書是形成一代人知識背景的重要元素。下面來看看我們被哪些教科書里的故事忽悠了——
牛頓同志和蘋果的故事:關于牛頓和他的蘋果是伏爾泰編的,據說他是聽牛頓的侄女說的,但是牛頓所有手稿里從沒提到過那只神奇的蘋果。
華盛頓和櫻桃樹的故事:華盛頓和他老爸的櫻桃樹是某美國出版商編寫的兒童文學故事,結果被我們編進課本當真事了。
瓦特看見水壺燒開產生靈感發明蒸汽機:蒸汽機在瓦特出生前有,他不過是改良了而已,不是發明。至于為什么人們還喜歡加上燒水壺這個剛剛巧的靈感元素呢?答案很簡單,你想想柯南是怎么破案的就明白了。
天才就是1%的天賦+99%的汗水:不知多少學子在深夜苦讀時受到這句話的激勵,心中又燃起了奮斗的小火苗。其實,這又是一個自作多情的典型,因為它的原話是: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但這1%的靈感遠遠比99%的汗水重要。好嘛,又被忽悠了這么多年……
此類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為什么我們的課本要騙人?我想,編造故事的“小說家”以及編課本的編輯出發點是好的,也許想要傳播一下“從小就要有創造力”、“勤能補拙”等等美好的理念。為了這個愿望,他們不惜造假,欺騙群眾。當然也可能是以訛傳訛,但編教材這么重要的工作,不經考證就向幾代、十幾億兒童傳播,未免太不敬業了點。
孟老夫子很早之前就說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不管當時他在什么樣的語境下說的,這句話還真挺適用于我們對待課本的態度。
最后再說一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例子:在宇宙飛船上,能用肉眼辨認出中國的萬里長城,就像一條蜿蜒的龍。這樣的話當然能增添不少的民族自豪感,可不幸的是,彎彎曲曲平均寬度不足10米的長城,20公里之外就看不清了,從太空望下來,就像從2688米外看一根頭發絲,哪里還能看出來它像條龍?
其實,比起受騙更讓我們氣憤的是,中國歷史難道真的這么沒貨嗎,要搞個假故事出來自豪?我們心里難道真的這么沒底嗎,要聽個假故事來打氣?
不是這樣的,我們不需要依靠虛假的東西來勵志奮進,一個真正自信偉大的民族,能放得下失敗,提得起信心。而我們,也會勇敢地翻過挫折和荊棘,將夢想照進現實。
(營養快線摘自《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