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人有馴養信鴿的傳統,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將野生的巖鴿馴養成為家鴿。曾經有位年輕的馴鴿人,立志要養出飛得最快的信鴿。
經過長期訓練和篩選,終于挑出兩只最為雄健的信鴿。馴鴿人開始單獨訓練這兩只鴿子。他發現,兩只鴿子飛達的時間總是有先有后,難分高下。馴鴿人認為,回來晚的那只鴿子,一定是在途中走了彎路。
馴鴿人很快想了個辦法,將兩只鴿子拴在一起,讓它們共同辨認方向。他找來一根細繩,將兩端分別系在兩只鴿子的腳上。馴鴿人堅信,這一次放飛的鴿子,―定會比往常更快到達終點。
剛開始的時候,兩只鴿子確實比翼齊飛了一段距離。但不久之后,由于不能持續保持統―的飛行速度和方向,繩子成為兩只鴿子的牽絆,它們越想快飛,就越會感受到來自另一端的阻力。沒過多久,精疲力竭的鴿子從空中跌落,死在了途中。
一位年長的馴鴿人聽了這位年輕人做的傻事,嘆息道,拴在一起,讓鴿子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
其實人生在世也是如此,每個個體都需要自由發揮,過分的束縛,反倒會成為傷害。
(司志政摘自《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