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戰敗而結束。一年后,英、法、美等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簽訂《凡爾賽和約》,和約中最重要的一條內容,便是對德國提出戰爭賠償要求。
為此,會議設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負責德國的賠償事務,并確定德國向各協約國賠款的比例。在沒有確定賠款數額時,德國同意每月向戰勝國供應200萬噸煤作為賠償實物。為了明確賠償的具體數額,1912年4月,戰勝國重開賠償會議,確定德國應付的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相當于4.7萬噸黃金),在66年之內還清,從1921年5月1日起,德國每年必須支付20億金馬克。
德國接受了這個賠償數額,卻導致了國內經濟和財政的嚴重危機,這使賠償的繼續履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一些人認為,德國會賴賬不還。接下來的事實是,盡管國家經濟境況困窘不堪,德國人還是選擇了勒緊腰帶還債,到1932年,這個國家支付了360億金馬克的戰爭賠償。
這種賠付,只在二戰的特殊時期被納粹中斷,二戰剛一結束,重新組建起來的德國政府,繼續承擔起從前未竟的責任。剛剛經歷二戰的德國,滿目瘡痍,還債能力已經很弱,但在1953年的倫敦協議上,聯邦德國承諾:“除了為二戰賠款,還要為一戰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繼續賠償二戰前沒賠完的債務。”
德國這種信守承諾的態度,使其在國際上成為可以被信賴的國家。1989年柏林墻倒塌后,德國更加積極地償還剩余賠款。
直到2010年10月3日,德國政府向法國政府交付6870萬歐元(當時相當于6.23億人民幣)的最后一筆戰爭賠款,至此,德國完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全部賠款。德國人說:“從財政上來說,一戰終于在德國落下了帷幕。”德國耗費幾代人的心血,歷時92年時間,終于還清全部賠款,這讓德國人贏得世界的諒解與尊敬。
(張子奚摘自《遼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