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太爺斷案,總給人一種鐵面無私、冷若冰霜的感覺,然而還是有一些官太爺屬于另類,不但樂于成人之美,還出口成章,妙語連珠。這些幽默的斷案判詞,在民間流傳至今。
祝枝山:死者共食,生者共耕。
一年仲春,湖南長沙農村兩戶農民的牛發生互斗,一牛死去,一牛受傷。兩家主人為此大吵大鬧,不可開交,當地的縣令也難斷此案。這天,兩家主人聽說太守祝枝山察訪民情路經此地,便攔路告狀。祝枝山問明情況,當即判道:“兩牛相斗,一死一傷。死者共食,生者共耕。”雙方一聽,覺得合情合理,于是爭端平息,兩戶人家來往比以前更加親密。
一知府:禽獸相傷,不關人事。
明朝代宗時,江西南昌寧王府飼養了一只丹頂鶴,為當朝皇帝所賜。一天,寧王府的一位仆役帶著這只鶴上街游逛,不料被一戶平民家飼養的黃狗咬傷。那位仆役拉著狗的主人到府衙告狀。狀詞上寫著八個大字:“鶴系金牌,系出御賜。”知府接狀,問明緣由,揮筆判曰:“鶴系金牌,犬不識字;禽獸相傷,不關人事。”判詞堪稱絕妙,入情入理,仆役無言以對,只得作罷。
知縣張晉:殺賊可恕,不孝當誅。
明朝末年,凌濛初編著的《初刻拍案驚奇》中講了一個兒子深夜打賊誤殺父親,本來殺賊可恕,卻因不孝當誅而被判死罪的故事。
某地有一財主趙聰,甚為富有,與其父趙六分開生活。一天夜里,一人在墻上鉆洞,爬進財主家,被家人發現,一陣亂棒,活活打死。待到舉燈一看,被打死的賊子竟是財主的父親!
報官后,當地有關官員覺得甚難判決,兒子打死父親,本應判死罪;而當時只知道是賊人并不知是其父,按理又不應判死罪。知縣張晉判道:“殺賊可恕,不孝當誅。子有余財,而使父貧為盜,不孝明矣!死何辭焉?”隨即將趙聰重責40大板,上了死囚枷,押入死牢。
(桃之妖妖摘自《潤》)